分享

构建人才管理新机制,激活员工创造力

 天道酬勤YXJ1 2017-05-25

——本文通过对未来企业形态变化的描述,从而探索企业的变革规律,其中观点建立在组织形态管理理论与企业进化规律的基础上,引用的理论依据、方法论均来自《进化:组织形态管理》一书

构建人才管理新机制,激活员工创造力

《进化:组织形态管理》

今天,“人”的问题几乎成为所有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这是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如何让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根本无法解决,很多企业期望于人力资源部发挥作用,结果也都不尽如人意,因为这绝非某个职能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组织需要承担的重任,涉及到了管理模式的转变。

传统管理模式只适合传统人才管理方式,新商业时代则必须转换思维,建立人才管理新机制,为每个人才体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系统化的思考,建立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机制,这就是“三引擎模型”,分别是矩阵型结构、二元管理基础与项目管理机制,其中任何一个都与人才管理密不可分,三者集成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人才管理机制。

建立矩阵型组织结构

传统企业一般采取职能型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直线职能型与事业部型,通常单体企业多是直线职能型结构,而集团企业多是事业部型结构。无论哪种形式都采取了纵向管理线条,人才只能在垂直管理线条下履行职责,同样人才发展也只能局限在某一职能领域,因此专业优势对传统人才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也极大的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空间与思维视野,每个职能单元就如同一道职能墙,人才只能在职能单元中“打转”,即便有一天能够熬出了头,也不一定能够胜任其他职能工作。

构建人才管理新机制,激活员工创造力

职能型组织结构

为何要建立矩阵型结构?因为矩阵型结构中出现了横线管理线条,横线管理线条中没有了职能边界的限制,让人才可以沿着业务流程自由“穿行”,只要你的能力达到流程环节的要求,真正做到了能上能下,为人才彻底打开了发展通道,有多少横向管理线条,就会有多少发展路径,综合能力越强,能够参与、掌控的线条越长。在传统职能型结构中无论如何“折腾”,都无法打破“职能墙”的限制,只有矩阵型结构才能为人才打开发展通道。

构建人才管理新机制,激活员工创造力

矩阵型组织结构

引入能力管理基础

在传统企业中,与职能型结构相匹配的是职位管理基础,责、权、利配置在职位上,只有职位变动才能对员工产生实质性影响。人才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按部就班往上“爬”,论资排辈成为必然现象,只有当上面职位出现空缺,下面的人才才会有机会,然而职能型结构导致越往上走,职位越少,因此绝大多数人才必然会遇到职业“天花板”,在某一职位上原地踏步,因此在传统企业中,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很其实很早已经结束,只剩下了“垃圾时间”,工作热情只有在年轻人的身上才能看到,因为这些人还没有遇到“天花板”。

为何要建立能力管理基础?能力管理基础摆脱了职位的限制,把责、权、利配置在了个人能力素质,人才可以通过综合能力提升,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责、权、利,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才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均建立在能力管理基础之上,没有了职级限制,即没有了天花板,人才有了足够的发挥能力、施展才华的空间。如果说矩阵型结构为人才铺平了道路,那么能力管理让人才能走多远、走多远,当个人的价值实现完全基于自身能力时,为企业塑造了公平的人才发展环境,只有能力管理基础才能让人才充分发挥才能。

转型企业在弱化职位管理的前提下,着手构建能力管理,形成一种二元管理基础并存的局面,所有管理机制都将建立在二元管理基础之上。

实施项目管理机制

传统企业中采取的是“分工”与“协作”式的产品管理机制,虽然提高了人才的专业性,但这也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价值创造方式,每个专业人才创造的价值混合在最终的产品中。看不出人才创造的价值,就无法进行有效评价,以及给付相应的回报,很容易造成人人都有怨言,人人都认为管理制度不公平、不合理,即便有人想进行创新,也都会因为价值容易被混淆、容易被剥夺而放弃,回归到中规中矩。产品管理始终是以产品为导向,眼睛紧盯着的是产品,并没有把人放在眼里,因此极大的压制了人才的创造力。

为何要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就是矩阵型结构中的横向管理线条,这是一种个性化、独立性的价值创造方式,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项目存在,每个项目都会围绕客户需求进行调整,甚至是创新。由于每个项目都能独立运行,因此人才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一目了然,只有能够独立出来的价值才便于评价,以及给付相应的回报。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客户为导向,便于发挥人的创造力。只有项目管理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人才管理新机制:“三引擎模型”

矩阵型组织结构、二元管理基础以及项目管理方式,我把它们称为企业转型“三引擎模型”。“三引擎模型”通俗说法就是转型企业要建立矩阵型组织结构,在二元管理基础上采取项目管理方式。

“三引擎”的构建原理相互贯通,因此完全可以集成在一起,构建一个稳定“模型”。只有“三引擎”共同发力才能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现实中,仔细研究也可以发现,但凡摆脱传统标签的企业,但凡人才管理可圈可点的企业,都存在“三引擎模型”的身影,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标配。

构建人才管理新机制,激活员工创造力

人才管理新机制“三引擎模型”

这两年来,我也经常听到企业发出的一些声音,有的企业说建了能力管理基础,却发现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反而画蛇添足;有的企业说调整了组织结构,结果矩阵型带来的问题更多;有的企业说搞了项目管理,效果不仅不明显,反而管理更加复杂。直到现在这些声音依然存在,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没有把“三引擎”有效集成在一起,根本没有理解“三引擎”的核心本质,依然单纯的、割裂的审视这些管理理念,最终也只能得到片面的答案。

“三引擎模型”也仅仅是一个框架,还需在这个框架下不断完各项善管理机制,为人才培养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中国企业转型最后一战乃人才之战,再好的商业模式都将由人才完成,人才的创造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再优秀的企业都将走向衰退,这将是新商业时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

近期《进化:组织形态管理》一书全网断货,有需要的朋友可在公号(组织形态管理)后台留言购买正版。

《新组织变革“三引擎模型”设计》公开课即将开课,欢迎关注与咨询。

电子书《大转形——新商业时代中国企业转型之道》已制作完成,PC端、移动端均可阅读,感兴趣的朋友可在公号(组织形态管理)后台输入关键字:“组织形态管理”获得下载地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