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学,薛宝琴的命运结局

 云中公子 2017-05-25
 从历史与现实来观照,似如薛宝琴这类亡国丽人——她们命运结局,都有着不确定性。因此,《红楼梦》里就看不到宝琴的命运所终。这现象并不是曹雪芹的粗心,而是他尊重了事实。但读者可以从宝琴的性格、文化修养、诗词内涵来推断她的命运结局。
    1,薛宝琴的文化修养
    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还是曹雪芹为薛宝琴安排的情节。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刻画宝琴的形象,刻画一个更加完美的薛宝琴。
    以红楼众钗的文化修养一一黛玉崇尚自然、宝钗崇尚礼教、湘云崇尚自由而论——她们都不是曹雪芹文化理念的终极高度。曹雪芹要刻画一个更加完美丰满的薛宝琴来体现自己的文化理念。薛宝琴诗赋里所体现的,多是自由与平等思想,以及强烈的自主意识。

    70回的林黛玉建桃花社之前,接连发生许多大事:剑刎了尤三姐、冷遁了柳湘莲、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等等。这些事件都影响了宝玉的心情。 70回的背景,是贾政奉旨去南巡去出差,因最近又捎信回来说,已近归期。吓得宝玉临阵磨枪,赶紧补做功课。黛玉因怕影响了宝玉的功课,就没有急着发起诗社。
    但因海边突发“大海啸”,贾政于归途中又奉旨去了“海边赈灾”,估计到年底才回。这又为发起诗社提供了机会。

    2,林黛玉的桃花行与柳絮词
    从林黛玉桃花行的基调来看,今年初春,温暖的“东风”吹开的桃花盛景,并没有使她高兴起来。因为当时的形势和背景,已让宝玉得了怔忡之疾。宝玉生了病,黛玉肯定不会高兴。从“桃花行”里可以预见,今年的所谓“东风”,并非什么好的讯息。

    林黛玉再填柳絮词,因柳絮的飘离之态,有感于自身的漂流不定、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填词舒怀。
    在黛玉的心里一一柳絮,是因柳树和人一样有了感情、有了忧愁而白头的结果。那么,今春代表着春天讯使的东风,又如何来左右它的命运呢?所以,柳絮只好在空中任意飘荡,无处寄身。所谓“春风杨柳”的风流香艳之辞,也不过文人的一梦尔尔。那么,柳絮倘若把自己交与东风,这种景象又何以忍观?观黛玉的柳絮词,同样表达了如宝琴诗词内涵一样的亡国、丧家、失恋之落迫与苦痛。
    如果再对照史湘云在前面就忽然变易了风格的柳絮词的主题,可以说:今年“东风”之下的暮春时节,暗有一场不测之祸,似如突发的那场大海啸一样即将来临。

    2,薛宝琴的柳絮词
    薛宝琴的《西江月》词: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西江月,原是古琵琶曲牌,咏叹西施凄美的传奇故事。西江月词牌,因此得名。下面,来看宝琴柳絮词中几个主要景物的概念:汉苑,汉代都城长安的皇家园林。词里所指,就是长安关中的小景“灞柳风雪”。隋堤,原指隋唐大运河开封段。词中指运河沿岸的扬州等城市。
    宝琴该词“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的表面之意是说:汉苑的柳絮风光,远不及隋堤之柳絮风光。以历史角度的喻意就是:明、清两代交替,远远无法与晋、隋之交可比。

    相较宝琴之初诗赋中的思想——灞桥和隋堤,都是第二次出现在她的诗词中。可见她对此两处的关切之深。
    以历史角度、以宝琴已经确定的身世而论,她在芦雪庵五言联句中的“吟鞭指灞桥”,应该指李自成大顺政权在长安的建立。大顺政权三年后灭亡。而其《广陵怀古》中的“隋堤风景近如何”中的隋堤所关联的扬州之史典,应该指史可法在扬州的失败,标志着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
    如此以来,下句的“三春事业付东风”就好解释了:无论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和大西政权,还是南明的弘光政权,其存在的前后时间都是三年左右。台湾郑成功的郑明政权延续的时间虽长;但其孙郑克爽执政、断送郑明政权,也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这样解说,应该不是巧合。因此,宝琴的柳絮词之喻意,还是在感怀这段历史。
    若以历史背景而论,中国南方南明的几个朱姓政权、中国北方明末的几个农民政权,这几处“落红”之国的庭院中,基本都是“江南江北一般同”。乱世之中,谁家女儿又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风光?漂泊不定的柳絮,只能增添因此而分别的亲人之间的悲愁,可怜他们心中无限的愁与恨。

    4,第70回的历史背景
    红楼众钗之柳絮词,皆是以暮春之柳絮而生悲,如同伤秋。这段情节的历史背景,就是众人几次提到的“东风”——应该就是台湾郑明政权的降清,标志着南明政权和反清事业的彻底失败。表面上看,就是满清新政对中国的统一。贾政在归途的二次奉旨出差、即因“大海啸”而“视察赈济账目”,就是奉旨接收台湾郑明政权的归降,平定降国的人心和灾变。
    作者在此回中,以东风喻这一历史背景,以柳絮词来立刻画宝琴这个亡国丽人的形象。于是,当众人看罢,对林黛玉的词都点头感叹称好。评说薜宝琴的词情调雄壮,尤其以“几处、谁家”两句最妙。

    但宝钗肯定毕竟不同,她是封建礼教的贤良淑女。因此,她的柳絮词《临江仙》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东风卷得均匀”等句,就有对满清的统一做出的“乐观的、积极的”评价。 于是众人读罢,拍案叫绝。
    众人因宝钗之词中的乐观主题,或许都会沉浸在“天下太平”的幸福之中。然而,对亡国丽人薛宝琴来说,她最终究竟能不能得到真正幸福呢?

    5,宝琴与柳湘莲姻缘结局
    宝琴的进京北上投亲,表面文章是因为与梅翰林家的婚事在即。而如此重要的人生大事,却在宝钗后来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里做结,再不见音讯。宝钗说,梅家因离京赴任,所以就改变了这个婚约。宝琴的婚事,从此不了了之。这不得不令人生疑。以此而引发的诸多红楼八卦,也在情理之中。不从知何时起,有了她与柳湘莲姻缘之说的这一概念,应该与梅花观怀古那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有关。

    我的琴学在前面已有结论:宝琴及其他贾氏亲戚的北上,是因战祸落荒而匆匆逃难投亲而来。当时与梅氏的所谓婚约,看来确有其事。
    战祸之初,梅家是京官;而薛家在江南。两家因战争而无法联系,婚事暂时搁置。稍后,北方大局已定,梅家在新政之下,或者屈从、或者被新政继续留用,皆有可能。而薛家,在江南继遭受战争苦难。
    再后,南方战事频发。薛家在江南无法立足,即北上来荣府投亲求援。薛家应该是想借助王氏、贾氏之势,寻找一些机缘来成就前约,也好安身立命。故而,生出了许多故事。

    以我的琴学所确定的时代背景来看,其实所谓的梅翰林,就是前朝的一家文职官员,曾与薛家有过婚约。因此,就宝琴的婚姻结局,我赞成她与柳湘莲的姻缘之说。不在梅边在柳边——即所谓的梅翰林之家,就是书中的柳湘莲之家。所谓柳梦梅者,即梅与柳,原本同一家的同一人。当朝的柳家,相对于前朝来说,就是破落世家。柳湘莲,就是这个破落世家的子弟。所以,他只好身居江湖,以演戏为生。
    而宝钗说的——梅家的所谓“离京赴任”,是个委婉的说法。实情应该是梅家的反水南投;或者是遭受新政的打击制裁而被发配离京;皆有可能。柳大侠,因年龄尚幼,或未被追究;或因战时的情况复杂,就未参与而流落江湖。

    南明各个政权与清廷的对峙,是导致薛、柳两家南北一方、无法团聚的主要因素。他们都在这场历史浩劫中失去了地位,以致亲人的死亡、情人的失散。这就是宝琴心底“偏是离人恨重”的创痛。
    所谓“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他们都象杜丽娘与柳梦梅那样忠贞不愈,都不断地在寻找、等待着对方。柳湘莲的心中,始终都放不下宝琴。因此他就放出狠话说:一定要找一个绝色的女子做为伴侣。柳大侠在江湖颇得人心。他的这一意愿,与他相熟、相识之人都明白。故而,难免贾琏不告知凤姐,宝玉不告知贾母。
    后来,贾琏出于好心,缀合他与尤三姐订婚。不久,柳湘莲应该得知了宝琴的下落,又很快反悔退亲。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尤三姐竟是一个刚烈又美丽的女子。无论出于对三姐的伤感、还是出于对宝琴的愧疚,柳湘莲只好出家远遁。
    以上说法的依据,就是薛姨妈一家为柳湘莲准备婚事之时、那段离奇的描写。芹公此段笔法,着实“曲”得大有味道;实当来回地细品,反复推敲。

    其实,以这个思路回想:当初,宝琴刚进荣府之时,贾母、凤姐等人要为宝琴做媒的,正是柳湘莲。
    宝钗、黛玉等人心中也都明白,宝琴的身世与柳湘莲正好匹配。这也正是黛玉并不吃醋、喜欢宝琴以致令宝玉吃惊之因。而在当时的清廷新政之下,柳、薛两家如同罪臣,如何又敢于此时相认?其他人也都无法说透此事。

    而在这个相当于亡国奴的英雄美人群体中,不只是柳湘莲、薛宝琴和李氏姐妹、刑岫烟;应当还一个人——她,就是很早来到贾府、住在大观园栊翠庵中、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妙玉很早在苏州老家修行的时候,应该也邂逅了一位像柳大侠那样的情郞。他们与柳薛二人一样,都有着相似的情感姻缘与传奇经历。因为他们都是时代变迁之际战争的受害者。
    那么,妙玉和宝琴之间,又有何种关联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