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展是一种能够深度阅读的展览

 七里山人 2017-05-25

文献展是一种能够深度阅读的展览


上海油雕院举办的“张充仁文献展”,将文献与作品相结合,进行了一次独特新颖的艺术展览形式的探索。上图为张充仁的青铜雕塑《恋爱与责任》

    傅军

    四年前,上海油画雕塑院第一次主办文献展———“陈逸飞文献展(1960一1980)”,彼时文献展的概念还不太为观众所熟知,连很多媒体记者都不清楚文献展与普通的艺术展览有什么不同。然而,有时,一种观念的演进和扩大远比想象中要快得多。四年后,上海油画雕塑院推出了他们第四个文献展“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献展”。不少媒体纷纷进行了深入报道。既有展览的介绍,更多的是带有观点性地分析与评价。不久前,“贴近大地的灵魂———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图片文献展”、“开宗明义第一

    文献展似乎是从2015年开始在艺术圈内流行。本来,文献展是一种侧于学术性和研究性的展览,如今却成为很多专业与非专业观众推崇和追棒的展览,这其中的原因在哪儿?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也都是每一位艺术家的精神创造。贡布里希曾经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因此,要理解艺术,真正深度阅读艺术作品,离不开对艺术家成长经历与人生际遇、包括他生活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等的综合了解。而文献展所做的就是力图通过多种手段,诸如作品、图片、文献、资料、实物、视频等一系列有逻辑关联和上下文关系的素材建立起一个历史的语境,呈现一些历史的细节,帮助观者进入特定的场景中,去深刻体会和消化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及文化思想。

    以上海油画雕塑院的“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献展”展出的两张旧海报为例。这两张分别创作于1939年与1940年的展览海报,不仅用实物有力地证明了周碧初曾经举办过个展与参加过“五人联展”这样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旁边简短的文字介绍,局部还原和展现了当年美术创作与美术展览繁荣活跃的景象。从而帮助观众运用更宏大的视野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的形成与艺术发展的脉络,毕竟每一位艺术家都不能孤立于其背后的大时代。

    章———上海中国画院系列文献展”、“国难上柏缘———陆俨少/费新我书画文献学术联展”又在本市推出,以各自的定位,丰富的文献资料,满足了不同的观众的需求,引起了文化圈的热议。最近,适逢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100岁生日,《贝聿铭文献展》在苏州美术馆举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不少上海的贝迷还在周末专程到苏州观展。事实上,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出现了不少各种形态的文献展。文献展风生水起,俨然成为展览的一大热门品种。

    另外,文献展不仅对特定的作品要有相对系统的阐述和剖析,而且还要用相对详尽的篇幅勾勒出一位艺术家的生活轨迹、学艺经历、风格形成、语言成熟等一系列历史逻辑。当然,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和艺术创造远比任何逻辑都要丰富得多,很多时候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结构,所以文献展既要反映出艺术发展渐进与承续这样线性的一面,也要反映因诸多偶发因素导致的突变与转折,包括一些艺术家坚守自己独立艺术人格,与时代相对疏离这样的事实,这是对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中的生命个性的一种尊重。

    比如在策划“张充仁文献展”的时候,我们特意将张充仁先生历史上曾经创作过关于 《清溪》这一题材的3件作品,用文献与作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一次独特有效的展示。这既是对张充仁艺术风格形成与演变的一次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更是对张充仁先生学术脉络的一次深刻揭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的剖析与呈现,以此表明艺术发展除了受到大时代的影响之外,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我们必须真实面对,并自觉遵守这种艺术发展的规律,才能让艺术获得更为健康和良好的发展。

    尽管文献展所要研究和呈现的都是过去的历史,但它们也曾经是活生生的过程和状态。每一个艺术大师在真正的创造活动中都投入了大量的、独特的和深刻的生命体验,其中有十分具体的痛苦、欢乐、悲哀、赞颂和欲望等,不能切入他们的个性世界的描述就难免隔靴搔痒或是太过枯燥。因此,深入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独特的生命世界非常重要。在这里,对艺术家思想了解的深度、对艺术作品研究的深度决定了文献展学术的高度。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文献展,我们几乎都会尽最大努力去还原艺术家工作室的原因所在。工作室内的点点滴滴,见证了艺术家平时的喜怒哀乐,它其实是艺术家守护内在精神世界的一种外在空间和一方自我的小天地。每一位有独立艺术人格的艺术家,都会尽全力呵护这方小天地,以便让他保持精神的独立和人格的完满。

    应当说,文献展是一种需要前期做深入细致基础研究的展览,这样才能在内容上和学术上保证文献展的质量与水平。但千万不能忽视展览的整体设计、展品制作和呈现方式。因为文献展首先是一个艺术展览,而艺术展览的成功与否,视觉效果是第一位。尤其在图像化的时代,观众的视觉经验比过往哪个时代都要丰富,展览的“颜值”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决定了观众是否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参观,用心的阅读。

    毋庸讳言,在文献展在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展览样式的当下,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只要将作品与文献进行同时陈列,或者在原来作品展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文献内容就是一个文献展,其实不然。文献展是一种非常当代的艺术展览形式,这里面最关键的核心问题是要将前期的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成一种当代的展览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视觉的转换是至关重要的。但现在很多所谓的文献展,作品是作品,文献是文献,它是散乱的、无序的、牵强的,既没有建立起内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也没有在视觉层面让作品与各种样式的文献形成一种完整独立的展览语言。其实这种视觉转换涉及到整体的展览结构、展览设计、空间设计、展品制作、视觉传达、形式语言、版面布局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专业人士的有效沟通,共同努力。

    目前一些文献展还有一大问题,就是没有将当代的审美观念、当代的展览技术、当代的材料语言、当代的视觉经验贵注到展览中。一些文献展的内涵也许是丰满与厚重的,但在视觉的传达方面,设计与呈现是滞后的。真正符合当代意义的文献展,首先必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即深入浅出、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展品的制作方面,尤其要考虑现代的材质和现代的设计,通过各种手段,努力让一件历史文献成为一件当代展品,最大可能、最短时间地消除展品与观众之间可能具有的时间隔膜与形式壁垒。文献展,是一种能够深度阅读的展览。(作者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

    八面来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