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史称宋高宗。 赵构和秦桧 这个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后世人一直对他很愤恨,甚至对他很鄙夷,因为他和奸臣秦桧一道,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被人们视为忠义化身的岳飞,更为自私的是,面对自己两位先皇被金人掠走、侮辱,他从不想抗金复仇,一心只想向金国屈膝投降。拿诸葛亮骂王朗的话说:“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我们也不仅很疑惑,这个皇帝为何宁杀大将,屈膝投降,也不想抗金复仇复地? 其实,他一开始登基也抗过金,但是他抗金只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在南宋初立政权之初,天下极不稳定,北有金兵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攻打大宋,而在南宋统辖区内,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随时都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面对内困外忧,赵构无奈之余启用过主战派李纲为宰相,主持抗金大计。 李纲在防御金兵方面作了积极部署,任命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防务,取得了抗金很大胜利。但赵构并不高兴,他始终只把军事部署作为乞降的筹码,没有收复抗金复国的打算。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等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宋高宗赵构不喜反忧,做出求和姿态,赶紧向金国求和。先是赶走主战派李纲,接着把金朝派到南宋进行诱降的秦桧任为宰相,同秦桧加紧进行投降活动,竭力压制岳飞等将领的抗金要求,后来随着抗金大将岳飞被杀、韩世忠被变相解除兵权、吴玠病逝等,抗金之事化为流水。 后世很多人认为,赵构宁愿屈膝投降也不抗金,是因为怕抗金成功,迎回来了被金兵俘获徽、钦二宗,赵构就要退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存在,一来宋徽、钦二宗并不是什么有作为的皇帝,又有被异族俘获的经历,他们自己并不会,也没有脸面再次为帝。二来大臣们也不会同意宋徽、钦二宗复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复位对朝廷大臣没有丝毫的好处,所以说,高宗赵构并不担心迎回了二帝。 精忠报国之岳飞 那面对抗金的大好形势,赵构为何宁愿杀死岳飞等抗金名将,屈膝投降也要向金国求和呢? 这个根源还要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说起。 赵匡胤原为后周世宗柴荣的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后赵匡胤利用带兵出征之际,策划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们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 正是这次华丽的黄袍加身,让赵匡胤自导自演夺得天下,所以他对掌握军权的大将极为忌惮,后来就发生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借杯酒,一举解除手下大将的兵权。 正是这一事件,让宋朝历代皇帝都是防着掌握军权的大将,一心使用文官治国,对于武将则防之又防。不管是在北宋还是南宋,观其一朝,没有一个能长久的领兵打战之将领,虽有岳飞、韩世忠之名将,但是这些人要么被杀,要么被剥夺兵权郁郁而终, “文人治国,防备武将”成为宋朝国策,这一国策也让大宋军队始终是非常弱的状态,要不也不会发生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的“靖康之耻”。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赵构从根骨子里继承了防武将的传统,他想着即使投降金国,还能有个半壁江山,但是被武将谋反了将会一无所有。当朝野上下都在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传言时,他深感惊恐,怎么我大宋军队变成了“岳家军”,先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难道又会重演?他立即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再到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比山还难撼动的岳家军也随之烟消云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