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余本海艺术中的“美”(作者:张滨)

 昵称16281682 2017-05-25

浅析余本海艺术中的“美”

——“凹居”山水拿什么打动了我

(作者:张滨))

余本海,号凹居,是一个画家,一个名符其实的画家。我第一次看到凹居的山水,便像许多喜欢凹居山水的同好们一样,被深深地吸引了;并在之后,乐此不疲地游览于余本海的艺术世界当中。

此文暂抛开技法,只在美学角度浅谈凹居山水拿什么打动了我?简言之,是凹居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律动”与“和谐统一”打动了我。正是这两点,让凹居的艺术禁得起无论是中国传统美学,还是近当代中国艺术美学的考验,同时,又可以在中国传统哲学上找到其立足的根本,凸显其民族性;正是这两点,使得凹居作品表现出来一种“大美”、一种可吸引广大受众的纯粹的“真善美”。

 

生命律动

中国画,甚至说中国艺术,近千百年来都是以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为最高评价标准的,“气韵生动”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观中追求的最高目标;近当代,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中国艺术美学也进一步发展,但多是从更多角度阐述了“美的规则”,从“蒋彝”、“宗白华”这些大师们的论著中可得,即使现在的中国书画,画家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仍然是“气韵生动”。这也就恰恰说明了,“气韵生动”就是“美”的本质之一,也许是本质中那个最高级的层次。什么是“气韵生动”,概括得说,“气”在中国是精元之本,代表着生命,“韵”就是节奏、音律,“同声为韵、异声为和”,其相关论著较多,这里不赘述,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解释,它便是“生命的律动”。

欣赏凹居的山水,观者一定能感知到这种“生命的律动”,这样的作品便可称其为“气韵生动”。为什么“气韵生动”就好,或者看画到底要感受什么?看凹居的山水,您一定要感受画面所表达出来的“动”与“静”、“疾”与“迟”、“繁”与“疏”、“清”与“浊”,这样你便会发现,凹居的山水是在运动的,它表现给你的虽是定格的一瞬,但你感受到的却永远是连续的意境,这也是中国画所一直追求的高层次感受。凹居山水的题材与构图,较为传统,但却表达出了一种“勃勃向上”的劲头,它与传统山水中的“或萧瑟”、“或繁茂”都不同,也正是这个意境深深地吸引了我。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狭义的解释为什么“气韵生动”就好,我认为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乾坤的“乾”、代表了“生命”、代表了“希望”,而这种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希望”才是它好的本质;就像青年与老人、律动与安谧,晨照与夕阳,虽然各具其美,但富有生机的更加代表着主旋律。凹居的山水,就给我这种“希望”的感受,每观其画,总有一种“活分”传达给观者,或表现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或表现为“潇洒烟云间,开阖千万里”;它让我为之一振,顿时懒赖之气,气馁、愤戾之惑,一扫而光,奋进之感油然而生。此之“生机盎然”与“自强不息”,正是我当前生活、工作所需要的精神给养,也正是中国这个时代所需要和寻求的主旋律,可以说凹居的山水虽是传统题材与技术,但着着实实地表现了当今时代的精神诉求。凹居山水的这种“生机”,是离不开其画面之中“韵”的烘托与表现的,余本海先生基于其高超的笔墨技法、合理的推陈布置,将一种律动的节奏灌注于作品之中,从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意境,至此,承载着“律动之生命”的凹居山水便跃然纸面。

不得不说,对“气韵生动”的理解、表现与感受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历来传统山水所表达的价值观也较多的是文人的萧远、独善其身,但如果一个事物僵化不变,它本身就不再“气韵生动”。凹居山水,明显也具备着历来形成的文人气质,但我认为它所传达的独特意境是属于当前时代的、是升华于余本海先生当前亲历与感受的;当然,这样的表现也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凹居本人的发展,它也将迎来更加令人期待的面貌。

 

和谐统一

凹居山水另一个显著的美学特点,便是“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凹居的山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割裂为有形的个体。传统山水,组成以充满节奏的线条,通过皴擦点染,仁山智水抽象为饱富感情的胸中丘壑,但这样的山水在表现上,远望与近观,物象并无大的变化。凹居的山水却不同,近观之,参差错乱,无章可循,满眼是或长或短的笔线,或深或浅的点墨,别无他物;但如果拉开距离远望,奇效便发生了,这些点墨豁然形成了一个生动的大千世界,满纸烟云骤然而现,整幅画面层次丰富,远近分明,山石树木,高士、花草,湖、水、桥、槎,各安其位,自然天真,让你奇怪它们是如何变幻出来的同时,不得不赞叹画者的“鬼斧神工”。有人说,此种效果黄宾虹大师早已为之,但我觉得相比于宾虹老人,凹居的山水效果更加现代与纯粹,个性也更加浓烈;也有人说,这种效果不新鲜,西方的印象派即是也,本来艺术就是相通的,也恰说明非科班的余本海无师自通,在此与西方美学观神合,展现了一个中西结合的山水新路子。总之,当今画坛,能产生如此境效者,凤毛麟角。

那么,以上这样就是好么?我想是的,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真正的“真”,是中国传统哲学观的一种自然表现,是可以被大众很自然接受的一种本体和谐的表达,就像数学的美一样。哲学是探究本质的,力求得到简单统一的规律原则,中国传统哲学,早期的易经、阴阳,强调的是混沌、转变与统一;影响中国千年的佛教思想,是一元论的,在这里起心动念产生了诸个体,而它们实质却都是梦幻泡影,无形无意,但因缘果报成型后,无形的个体呈现为我们的大千世界;近现代的科学,某种角度看,也是一种哲学,现在前沿的量子学,也证明了世界是由“无形”的个体组成,和佛学观趋同。由此可见,它们都在揭示着一个道理,一个本质,就是“个体”和“整体”是统一的,但个体本质上无意义,只有组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现其所谓的存在;只有符合这样道理的事物才是真正的“真”与“善”,只有符合这样规则的艺术才更容易被生活在其中的人接受,才是真正的“美”。凹居的山水恰恰反映出了这个美学道理,在它那里,个体不再有意义,无非是无形的点点线线,混沌地交杂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是怎么黏合的,就像那些无法实际测得的量子一样,概率性地、又是那么“美”地出现在这里和那里,它们又以一种未知的,而又绝对和谐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原子、分子、林林总总的物质,同样,凹居山水中的那些点线墨个体,最后也奇妙地、和谐美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副整体有意义的画面。绝大多数人无法认知那些量子,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只知道物质才是真实的,就像观看凹居的画,我们只看到了整体灵动的画面,无法拆散其中的哪怕一点一线。这便是凹居山水中的“真善美”,也只有这样才是最易被大众理解和感兴趣的艺术。最后,让我们联想一个场景,你远望群山,看到的是一棵棵的树,还是混沌、风动的黛色;联想我们身处浩瀚宇宙,地球不过是一个小点,您还能看到组成博大宇宙中的元素(你、我、他)么?如此这般,再去欣赏一下凹居山水。

诚然,凹居山水化自宾虹老人,这样的特征在宾虹老人的艺术中已被展现,尤其是其晚期作品;但自宾翁之后,画坛中能领悟其本质,并将之得心应手于笔端的人实属寥寥,更何况凹居的山水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与面貌,无论是笔墨,还是构图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感,可认为凹居山水是延续了宾翁的思想,开创了自己的风尚。

 

凹居艺术的形成

一种艺术效果的产生,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尤其中国字画更是以能表达画者个性、情怀而著称。凹居的艺术,与余本海本人是绝对分不开的,于此列举两三事以说明。

其一,令人想不到的是,画家本海是80年代的大学生,在那个有文凭就是香饽饽的时代,他却选择了书画,此一变;本海家学颇深,画艺进步神速,在怡情于书画之际,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会友谈天、观山览水,游历颇丰,画风、技法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备,此二变;在步入“知天命”之年,本海毅然决定北上入京,追求更加完善的艺术真谛,此三变。可见,当前凹居山水中那富于生命、变化运动内涵的根本正是来自于本海不断奋进,追求真如的心,来自于本海“乾动”的经历。 不难确定,这种变化还在继续,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二,笔者本人,曾有幸得本海先生指点,余老师毫无保留地讲解其对笔墨优劣,画作研丑等的认识,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使我在赞叹余老师渊博底蕴、高超技艺的同时,不免更加佩服其博大的心胸、高尚的为人。正是这种去人我、无能所的低分别心,让凹居的山水更加深入地洞察并表现了事物的本质。

其三,本海来京之后,寄居于宋庄,相比于其它画室,他的会所迎来送往、高朋满座自不必多言,更甚者,这里成了全国各地同好来京必到的地方,大家或是观画,或是论艺,热闹非凡。是什么让大家不由自主地聚集到了一起,正是余本海其人、其画。

 

结束语

显而易见,以上感受并不能囊括凹居山水的全部特征,况且余本海先生尚处壮年,其艺术也是在快速发展之中,因此本文评论权且作抛砖引玉之用。当前社会正处民族复兴之际,一股股蓬勃向上的正能量遍布华夏,此时当我们要寻求一副精神寄托之民族传统书画,凹居的山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浅析余本海艺术中的“美”(作者:张滨) - 老凹 - 老凹
 
浅析余本海艺术中的“美”(作者:张滨) - 老凹 - 老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