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初,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号),对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进行了发布。《通知》中明确了“现代文选考改为必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等变化,也明确了“修订的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由此可以推测,作文命题将大体保持稳定,在承续一贯的命题思路的同时不断探索前行。这为我们通过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分析来探寻其命题的内在思脉,预测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进而有针对性的应对提供了可能。 一、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命题的梳理及2017年命题趋向 2016年高考全国三套试卷的作文题从总体来看命制较佳。从形式上看,分别为漫画材料、事理材料和事实材料作文题,从内容上看,上分别指向教育(学习)和创新,贴近学生生活,呼应时代主题。 具体简析如下。 (2016·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南 湖北 广东 安徽 福建) ![]()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本作文题为漫画材料题,材料由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两组四格漫画构成。漫画组在纵向、横向及交叉等多向关联中呈现出丰富的寓意,给考生提供了多元选择角度和较为广阔的立意空间。考生立意时,既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施教者角度切入,也可从孩子、学生等受教者的角度入手;既可从材料的显性内容来写,也可深入挖掘其隐藏的内涵。本题立意空间较大,可写内容较多,比如,可谈对人事的评价标准问题,可谈对社会进步与退步的评判问题,但对于广大考生而言,直接思考到的还是教育领域不能以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问题。所以,可以说本题指向教育(学习),具有亲和力、引导性和思辨性。 (2016·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青海 西藏 甘肃 陕西 吉林 宁夏 新疆 重庆 辽宁 海南 黑龙江 内蒙古)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简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语文素养提升的途径。本题材料及任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语文学习及素养对个人及国家的意义;第二,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第三,结合自身体会,比较三条途径,阐述看法和理由。本题涉及三条途径并要求比较,可以侧重写某一条,但应关涉另两者并有所比较,关键在于写出自身真实、独特的体验,表达充足的理由。 本题指向教育(学习),具有亲和力与思辨性。 (2016·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广西 四川 云南 贵州)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本题为叙事材料作文题,叙事要点为:小羽创新研制了新式花茶——假冒伪劣充斥——小羽想带领大家把市场做规范,公布工艺流程,拟定地方标准——成效大,产业规模日大,小羽成为致富带头人。 综观整则材料,本题内容的核心是“做产业思路与方式的创新”,创新的具体方式是面对假冒伪劣,由个人专有转为大家共享,结果是规模日大,大家共赢,换言之,即分享创新成果,有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 本题回应了大众创新的时代主题,具有时代性、引导性和思辨性。 2014——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4道作文命题简要表解如下。 ![]() 由上述对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命题历史的简要分析,我们或可窥其内在思脉。近三年来高考作文题不变的主题是要求考生探讨关于世界中的人的存在的主题,指向青年人自身的精神成长,涵盖人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历史、文化的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考生思考:人在天地间行走,该选择怎样的存在方式,怎样的人生才具有意义与价值;人应该如何实现自我智力、技能尤其是德性、心灵境界的不断提升;作为社会、时代中的一员和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一环,应该如何体现公民素养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人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时应坚持一些怎样的原则;等等。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作文题除了有区分和选拔功能外,也正日益发挥和发展其引导和教育功能,“高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可以给考试的亲历者和关注者留下长久的记忆。正是因为高考具有这一特殊性,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① 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高考命题包括作文命题也体现出鲜明的国家意志,其内容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日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② 概而言之,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指向日益强调青年人要具有自我生长意识和成长成才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使之对他人和世界具有尊严和意义,③体现对社会、历史、文化的责任感。④基于这样的思考备考,备考的过程也就成为了学生发展和自我精神生长的过程,学作文的过程也就成为了学做人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分离、割裂和相悖,而是取得了内在的一致和统一。 2016年高考全国各省市的9套试卷,其作文命题形式有漫画材料作文、事理类材料作文、事实类材料作文、提示语加话题或命题的作文等。2017年全国卷的作文题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曾指出:“2012 年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就在第一次全会上肯定和推广目前广泛使用的材料型作文,并要求‘全面总结材料型作文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材料型作文的成熟,主要是因其从试题题型和试题评价两个层面都符合时代需求和先进的教育测量理念,并能够提供对未来作文试题前瞻性调整的空间。”⑤ 从上述说法和全国卷作文题的发展脉络来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还应该继续材料作文题或者说是“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所谓“新材料作文”,其“新”一则在于,与过去命意单一和确定的材料作文不同,允许多角度思考,具有多向的立意角度和较为开阔的立意空间,二则在于,不再同于过去的选取寓言或准寓言材料,而是选取源自现实生活的材料命题。 在此,有必要厘清“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概念。2016届使用全国高考卷的省份似乎都热衷于谈论“任务驱动型作文”,并由此衍生了诸多写作应对方式,有似面对“狼来了”的境况。 张开先生曾指出:“从呈现形式上看,我国高考作文目前经常采用有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基本题型……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是阐释型作文的代表。……后来出现的材料型作文则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近年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⑥ 因此,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本质上还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新材料作文,只不过是增加了任务指令,或者说更明确地规定、限制了写作要求,以有效防止宿构和套作。以期在试题命意的开放性与限制性、泛角度与收缩性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既允许开放多元,又有所限制规定,既有利于考生发挥其主体性和选择性,又有利于防止宿构和套作。 厘清这一概念,有利于澄清认识,避免教学上的误差。我们备考过程中,对各种形式的命题都要训练到位,不能执之一端,导致学生学习存在盲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行文过程当然也可以就事论理、拓展联系,但客观上对学生写作的发散思维束缚较大,学生写作过程中更多运用聚敛思维而难以发散。我们应该强调,考生写作,既要紧扣试题和中心,亦步亦趋,抱元守一,又要联系拓展,神聚形散,这样才能使作文纵横捭阖,深刻丰富。 高考作文命题不会导向新的八股,而会不断探索前行,在基本思路稳定的前提下求新求变。2017年应该还是新材料作文,也会继续严防宿构和套作,但可能不断创新呈现形式,比如多则材料的比较等。 总之,全国卷的作文命题的内在理念是,命题者自觉站在考生的立场,与考生一起开眼观照现实社会,一起动脑思索宇宙人生,引导考生表达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理性思考,张扬人文情怀、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创新精神等有助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美好品格。强调考查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反对心怀侥幸猜题押题。 二、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应对策略 1.加强阅读积累 要写好作文,就必得读书,有大量的高层次的阅读,才可能写出好的作文,没有好的阅读,不会有好的作文,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明白的常识,古人云:“读书如同销铜,聚铜入炉,大鞴( bèi 古代用皮制成的鼓风器)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⑦所以,要写好高考作文,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高中三年要有大量的阅读。老师和学生都应有正确的质量观和成长观,不能把三年高中的语文学习过程窄化为做题的过程。同时,在科目众多的现实境况下,教师应以自身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 比如下面的文段: “让教育如春风拂面”,是近年来一位女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念。……美国著名的“N+1”教育也近似如此。 就连言辞犀利、冷酷如霜雪的鲁迅先生和木心老人,遇到虔敬的学子,也一改往日严肃面容,掏出一片赤诚之心来。…… 宋词研究领域的泰斗,叶嘉莹女士,也同样是一个温和的教育者。她的学生们回忆:“叶先生字迹隽秀工整,谈吐温和,气度不凡。和她争论问题,她也总是不急不徐,慢慢回答。让人虚而往,满而归。”…… 三毛有诗言:“种桃种李种春风”。愿父母种下的种子,在春风之下,破土而出,抽枝发条,茁壮成树!(《让教育如春风拂面》58分) 本文段只有短短240字,却能涉及女教育家、“N+1”教育的教育理念,鲁迅、木心等事例,叶先生学生和三毛的语句,涉猎之广泛、学识之广博已让人眼睛一亮,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相当的阅读积累,该2016年的湖南考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如此自如地驱遣,写出佳构。 2.加强序列训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诸多学校的一些师生,将高三一年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刷题的过程,以题海战术作为应对高考的不二法门。在作文教学方面,则缺乏必要的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仅止于每次月考、周考之后卷面上的一个分数,再有就是背一点作文素材书,以此方式应付高考作文,所谓教者昏昏,学者闷闷,作文教学的低效,高考写作的低质,作文得分的低分,当然是难以避免的恶果。 高考作文,应有系统的思考和序列训练,以有效提高考生应对考场作文的能力。比如,可以依据《考试大纲》或《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写作的实际问题,设计“审题正确,立意鲜明”“内容充实,素材丰富”“分析有理,议论恰当”“层次明晰,结构严谨”“思想深刻,境界高远”“语言精彩,有表现力”等专题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指导和写作训练。我校历年来的语文高考包括作文成绩均名列全省前茅,与这种有效的序列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3.加强审题立意能力训练 上面序列训练的第一个专题就是“审题正确,立意鲜明”,在此单独提出来加衣强调。审题立意是作文最先也最关键的一步,审题立意能力是学生思辨能力的反映。如果审题立意出现偏差,那么其他方面再好也意味着作文的失败。但从考生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比如从2016年湖南考生的写作情况来看,不及格的人数有大约93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出于审题立意的问题,比如“一些概括力不强的考生只抓住漫画的一组矛盾,对漫画材料另一组矛盾视而不见,或以‘摒弃以暴育人’或以‘笑对生活’等为题。”⑨ 所以,高三阶段,应该通过具体的试题训练学生大小转化、虚实转化、抓关键句、分析综合、由果推因等审题立意的方法,在具体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4.加强思辨能力培养 在上述序列训练中也提到了“分析有理,议论恰当”,二要能体现良好的分析和议论的品质,关键在于加强思维训练,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训练等。从学生写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来看,尤其要强调加强思辩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是课程标准的规定,也是国家高考的要求,更为关键的是,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将着重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⑩ 但中学语文的现状却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及其薄弱,具体表现为“概念不同一”“言语不关联”“分析不充分”“行文不守一”“判断不靠谱”等⑾。由此看来,无论是从新课标规定、高考的要求,还是考生现实情况,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都既是学生发展成才的关键,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思辨能力具有逻辑性、实用性、可培育性等特征,其培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应采取对话教学的方式,在交流对话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反思。而议论文写作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首先是教师要有必要的知识(如逻辑知识、辩证思维方式等)介绍和指导,其次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包括审题立意在内的写作过程训练,第三,不妨依托具体的作品案例,在评点和修改的对话交流中实现不断的反思和追问,在日常训练中日有所进,不断积累,最终养成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①⑤⑥张开:《注重题型设计 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语文学习》2015年第7—8期 ②⑩参阅 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5年Z2期 ③参阅 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光明日报》2016年1月5日 ④参阅 2016年1月15日袁贵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⑦选自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⑧参阅 厉行威主编:《花开有声——名校考场佳作点评选粹》,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⑨刘光成:《2016普高招生语文试题(湖南)分析与评价》 ⑾厉行威:《绽理性之花 呈思辨之美 ——议论文写作中的理性思辨能力片谈 》,《教育测量与评价(高考)》2011年第10期 |
|
来自: 云淡风轻whuav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