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一桩无头公案:李自成之死亡迷局

 潇潇雨ekg9m5f4 2017-05-26

原来闯王是在石门县夹山普慈寺出家,法名叫作奉天玉和尚。闯王一直活到康熙甲辰年二月,到七十岁的高龄方才逝世。闯王起事之时,称为“奉天倡义大元帅”,他的法名实是“奉天王”,为了隐讳,才在“王”字中加了一点,成为“玉”字。

---------《雪山飞狐》第5回

 

在金庸的笔下,搅动明末清初天下大势的一代枭雄李自成,最终是以出家为僧的方式了此残生。


按照《雪山飞狐》的说法,李自成活到了70岁,于公元1676年圆寂,这一年是康熙15年,农历丙辰年,而非甲辰年。


在《鹿鼎记》中,已过花甲之年的李自成豪情不减当年,单枪匹马杀到云南昆明,和昔日的死敌吴三桂争风吃醋,大战三圣庵,端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历史上的李自成最终下落,已经成了一桩无头公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战死说、误死说、自缢说、出家说四种,其中尤以出家说最为流传广泛,金庸先生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后,李自成仓惶退出北京,回到了陕西基地,意图倚靠黄河天险、潼关锁钥负隅顽抗。


但清兵志在入关一统天下,绝不给李自成任何喘息之机,故而在1644年10月,清廷派出两路大军进攻陕西:东路军由豫亲王多铎率队,经河南攻潼关;北路军由英亲王阿济格带队,经山西、内蒙攻陕北,计划两军会师西安,彻底歼灭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顺残军不是清军对手,1645年正月13,李自成在权衡利弊后,忍痛放弃“首都”西安,正式开始了南下流亡的历程。

 

李自成从河南进入湖北后,意图顺江而下攻打南京,镇守武昌的南明大将左良玉在惊惶之下撤军东去,李自成轻松占领武昌。

 

然而,还没等李自成继续沿江南下,阿济格的追兵已至,清军“分水陆两路蹑其后……穷追至贼老营,大败贼兵八次”。


在这种情况下,穷途末路的李自成终于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机,而且这一次,他终究没能和以前一样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作为明朝和清朝共同的敌人,最关心李自成生死的,莫过于清朝顺治帝和南明隆武帝。阿济格给顺治上书奏报说:“贼兵尽力穷窜入九宫山……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自缢死。因遣素识自成者往认其尸,尸朽莫辨,若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清世祖实录》)。

 

阿济格的奏章说李自成于九宫山自缢死。但是,第一,未注明此九宫山是通城县九宫山(又名罗公山)还是通山县九宫山;第二,未确定死者是李自成本人。

 

清人修《明史》,也参考了这份奏章,《流贼列传》里记载了关于李自成的最终结果:


“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鉏死。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为自成也。时我兵遣识自成者验其尸,朽莫辨。”

 

这一份材料里,确定了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但除了“缢死说”之外,还多了“误死说”——被村民用锄头击中头部而死!堂堂的官方史书文献,也无法确定李自成的死亡方式。

 

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给隆武帝朱聿键上《闯逆伏诛疏》,说李自成“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闯逆之刘伴当飞骑追呼曰:李万岁爷被乡兵杀死马下,二十八骑无一存者。一时贼党闻之,满营聚哭”。

 

何腾蛟得到的讯息是李自成被乡兵地主武装杀死于九宫山,这就是“战死说”最原始的出处。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地方志、宗谱来进一步考证。

 

《通山县志》记载:“程九伯,六都人。顺治二年五月,闯贼万余人至县,蹂躏烧杀,民无宁处。九伯聚众围杀贼首于小源口”。


通山《程氏宗谱》进一步记述:“程安思,字九伯,号南枝……于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献贼首、珠盔、龙袍于本省督宪军门佟(养和)。”

 

同样是这个“程九伯”,顺治元年在牛迹岭杀死闯军将领李延;顺治二年在小源口杀死无名“贼首”。但此后的诸多文献、野史,都将李自成之死,强行安在程九伯的头上。


最为推波助澜的,就是费密的《荒书》,绘声绘色地表述了程九伯和李自成大战牛脊岭,恰逢大雨,李自成坐在程九伯臀上,抽刀欲杀,因血渍、泥浆而拔不出,程九伯大呼救命,其金姓外甥闻讯前来,以铲杀李,遂立大功。

 

这把拔不出来的闯王军刀,也就是《雪山飞狐》里藏有闯王重宝讯息的天龙门世传宝刀。

 

相反,个人更倾向于通城县九宫山说。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通城县志》载:


“顺治二年乙酉,贼李自成盘踞乡村四月……自引二十骑过罗公山下。山有元帝庙,山民赛会以盟,谋保闾井,自成呵骑止山下,单骑登山,入庙,见帝像伏谒,若有物击之,不能起,民取所荷锸,碎其首而死。其侄李过勒兵夺其尸,结草为首,以衮冕葬于罗公山下,灭一村而去。”

 

持这种说法的,除了《通城县志》外,还有《罪惟录》、《永历实录》、《甲申传信录》、《明末纪事补遗》、《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所知录》、《乾隆御批纲鉴》、《绥寇纪略》、《见闻随笔》、《明亡述略》等诸多公私著述。

 

如果李自成确实是被通城乡民合力击杀的,那么大顺余军必然会展开血腥的报复,“灭一村而去”的屠村行为是合乎逻辑的。


更何况,李自成下落不明后,大顺余军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或投降清军、或投奔南明、或解散返乡、或落草为寇,但再也没有人打着“李自成”的旗号自成一家,可见李自成确实是死于通城县罗公山(九宫山)无疑。

 

至于石门夹山禅隐说,只是“李自成出家说”其中一种,除此之外,还有益阳白鹿寺出家说、山西五台山出家说、贵州正宁出家说、四川青城归隐说等好几种。

 

石门夹山禅隐说之所以流布最广,和清乾隆时期醴州同知何璘有关。

 

何璘,顺天府宛平县人,乾隆11年调任澧州同知,乾隆15年 (公元1750年)主持纂修《澧州志林》。


在修志前,他各处询问,搜集史料,冒着与当时官方正史持异的风险,亲自写了一篇《书〈李自成〉后》的重要文章,第一个提出了李自成禅隐夹山寺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里,何璘说李自成“独窜石门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塔面大书‘奉天玉和尚’,乃其徒野拂所撰”,“和尚卒于康熙甲寅年二月,年约七十”,“(和尚遗像)高颧深颌,鸱目曷鼻,状貌狰狞,与《明史》所载相同,其为自成无疑。”

 

这些证据都十分主观,疑点、破绽甚多。故而,文章中,何璘也提出了自己的诸多疑问:


“脱匿空门,竟成巨贼末路故套,而一时咸为其所欺,不重可愤哉?”


“贼匿迹方恐不深,安敢以奉天侈然自号?”


“贼属盘踞醴境六七年,讵无一物色故头目而奉为依归者?”


“况《明史》于九宫山锄死之自成,而老僧亲聆謦咳,其东西音又焉异也?”

 

最后,何璘特意注明,该文观点、证据来自于“爰胪访闻”,自己“备书传尾”,目的是供后来的“怪史传异辞者,有所参考云”。

 

换句话说,何璘自己对李自成夹山出家说,也是持保留意见的。

 

事实上,奉天玉老和尚是在顺治年间从四川云游到石门的,他看到夹山寺残破不堪,唐代古刹香火不再,遂大发宏愿,沿门托钵,化缘建寺。


奉天玉老和尚的苦心和善行终于博得了石门知县和乡绅耆宿的钦佩,从顺治9年开始,历任石门知县,如魏绍芳、邵元玺、张霖等地方官都“相继捐俸,置田亩,蠲免其租徭”,到了奉天玉和尚圆寂之时,夹山寺已经初具规模了。

 

故而,综上所述,我认为,李自成的最终下落是公元1645年下半年,在湖北通城县罗公山,为乡民合力击杀,其遗体也葬于罗公山下。今天,在通城县九宫山北麓,还有一座李自成的墓园,埋葬着这位毁誉参半的一代豪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