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铅笔道1岁了 不卖软文广告的媒体如何撑过一年?

 alayavijnana 2017-05-26

  采访、撰文|张耀升

  (提要)“我们差点就挂掉了”

2
 

  “全国目前卖广告的媒体,几乎都快没节操可言。”

  一年前,铅笔道的CEO王方向传媒狐控诉媒体潜规则,甚至用了“轮奸”两个字。

  铅笔道是融资领域的内容创业公司,一家号称不撒谎的融资媒体,专注于融资项目的报道。这家的主打除了每个创业伙伴都是90后,而且颜值都很高外,还号称“不买软文、不卖广告、不写黑文”。

  初创时期的王方留着一头长发,给人一种理想主义的愤青感,他懂得坚持信仰,更懂得享受眼前的风险,说起创业来更是滔滔不绝。

  曾是媒体人出身、受够媒体潜规则的王方除了提出“三不”,同时要求铅笔道记者不允许收任何费用,如有违背,自动退出铅笔道。

  这难免引人揣测:“那还怎么赚钱啊”。

  此番,当传媒狐再次拜访铅笔道时,他们已经从老旧的公寓搬到苏州街的办公大楼里了,创业伙伴也从最初4人增加到25人,许多人还在入职当中,年初甚至还拿了480万的融资。

  如今王方剪了个短发,看起来干净俐落,跟去年的愤青气息比起来多了几分稳重,但身材依旧精瘦。门口的黄色招牌,明亮的办公区域,铅笔道看起来的确比较象样了。

  去年,传媒狐是最早采访铅笔道的媒体,王方当时对撑过一年还相当保留。

  “先做一年看看,这一年我们四个人先干,我自己拿4500的薪水,她们的薪水也都是几千块钱。”

  很快这一年就过去了,跟着传媒狐来看铅笔道是如何追梦。

  王方这一年

  传媒狐:你在创业这一年中,性格、想法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王方:开始考虑商业化问题了。刚开始说不要卖广告,我是没有抱着赚钱的目的,一直到有次《创业家》的同事来看我,在永和大王吃中饭,我很理直气壮地跟他说,我就是不做广告,不当公关媒体,他就问我那你怎么赚钱呢?我就说我们对赚钱没有那么迫切阿,他就问我,你要让旁边的薛婷(铅笔道共同创始人)跟着你挨饿吗?这句话对我打动是非常大的,那时候我才开始考虑商业化的问题。

图:铅笔道创始人王方与薛婷
2
图:铅笔道创始人王方与薛婷 [保存到相册]

  传媒狐:你最近专注在哪方面的问题?

  王方:最近我开始看怎么带团队、团队沟通的书,人一多了就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团队,我们在战略上没有犯过什么重大错误,但是在团队上我们费了很大的精力。我看书是实用性的,不喜欢去看一些文艺类的书。我喜欢看基础的书,在晨报(注:《北京晨报》,王方曾经所在的媒体)的时候,当我遇到一个选题,我会首先去看跟它相关的书,像当时云计算的概念挺难理解的,我就会去看一些相关的书。第二就是看历史书,像是时代历史书或是人物传记。第三类就是看趋势类的书,比如说O2O火了之后,就会有人写O2O的浪潮阿。

  传媒狐:去年你说被媒体规则轮奸,但你又接受了老东家《北京晨报》采访,你怎么看待这个采访?

  王方:我其实不希望报社知道我在做这件事情,当然我有一群很好的同事现在还在那里,不过我的前领导也都陆续离开了,但这家报社也没办法,它是体制内的牺牲品。好的我就不说了,我当时在报社就是觉得挺憋屈的,当时同事跟我说什么事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但是当时我陷入了求助困境,我发现什么东西沟通都解决不了,就是一个体制的问题,你做内容会做到一个死胡同里,不管你做什么,最后发布时间一到,总会把它掰歪。我其实创业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于那段经历。说实话,现在我更多是感恩那个报社的,那边的采编流程还是非常严谨的,我在那里练就了一些本领。

  传媒狐:还建议90后出来创业吗?

  王方:建议阿,对年轻人来说,除了时间之外,你还能损失什么,虽然今年环境已经没有去年好了。

  铅笔道建立的班级文化

  传媒狐:伙伴们是如何分工,有哪些业务?

  王方:一个月前我们18个人全是记者,太单一了,现在慢慢就把内容下放,目前内容的日常管理是由薛婷来做,我的职责就是探索新业务,把新业务探索成熟了交给团队去管。婷婷是目前内容的主力,700多篇稿子她就写了100多篇,再来是三个组长和技术总监,市场部目前就一、两个人。

图:铅笔道一年前的办公室
1
图:铅笔道一年前的办公室 [保存到相册]
图:铅笔道位于苏州街的办公室
1
图:铅笔道位于苏州街的办公室 [保存到相册]
图:小伙伴们偶尔会一起聚餐
1
图:小伙伴们偶尔会一起聚餐 [保存到相册]

  传媒狐:这段期间你的员工从4人扩张到25人以上,你挑伙伴的标准在哪?

  王方:主要是年轻,至少是90后,年轻你才可能在媒体行业过清苦的生活,你才能不被财务或商业利益所诱惑。有些人会担心年轻人没有能力,错了,年轻人才有能力,记者前两年是出好作品最好的时候,再往后越写不动。

  再来你要喜欢文字,我们这里大部分是学新闻的,没有学新闻的,从小也都有个记者梦,我们有个同事就放弃了优厚的条件加入我们,她和柴静是同一个地方的,她小时候看柴静在做非典的采访时,她就跟她妈妈说,我以后一定要成为柴静一样的记者。我也有个同事之前在财新,后来在阿里做运营,做到一半才发现她还是喜欢写字,于是就从杭州飞到了北京。

  最后,这个人一定要谦虚、勤奋、坚持,发现问题却又不勤奋改进它,那你不会进步,如果勤奋是三分热度,那你还是不会进步。我不是专业的HR,但我相信有激情的人眼睛会放光的。

  传媒狐:一年过去了,你觉得铅笔道员工相处的文化是什么?

  王方:我们的文化是班级文化,比如说我是班长,是做决策的,我也没有明确跟大家说我是班长的角色,然后我们有三个组长,就跟我们上学催作业的一样,我们的是催稿,每个组长的组员大概是四个人左右。我们还有一个学习委员、语文课代表,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是负责校对,每天早上起来挑语病和错别字。我们还有生活委员,生活委员就是负责考勤和订饭,至于宣传委员就是市场部的,而我们的技术总监叫做数学课代表。

  传媒狐:为什么用班级文化?

  王方:我觉得记者不能用行政级别来衡量。这个观念是当时晨报的领导跟我说,这个对我影响特别大,传统的雇员关系已经不适用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当然,我们也还在探索。我希望大家为自己那一份去战斗,而不是为某几个人。我工作四年了,我从没有拿过超过8000的工资,我对钱不是非常在意,但是我的团队在北京生活,有些可能两、三年后要成家,要结婚,要买房,我要去思考这个公司能在三年后提供他们什么,这是我身上的责任。

  传媒狐:有发生过比较激烈的冲突吗?

  王方:还真没有,刚开始四个人的时候还经常有争执,但后面其实是个磨合过程,一下子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团队还是比较融洽的,很多人想加入我们的原因,就是觉得团队氛围不错。

  资金跟流量还是大问题

  传媒狐:这一年铅笔道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王方:还是流量跟钱,一个挑战就是刚上线三个月时,爆发力非常强,前十天最高有3万6的文章,月平均有1万3。但是到11月份时,我们一下陷入了流量低谷,因为我们文章发完后,会找投资机构帮忙推,但写来写去总是来自那重复的二、三十家,第二次转发率就很低了,所以后来就开始找新的机构,到12月份时候才开始又回升。但是当时也面临了一个压力,就是铅笔道是不是一个现象级项目,就是火了两、三个月一下子就没有,那时候钱也没有到帐,一直苦撑到一月份。

  传媒狐:你一年来怎么说服目前这些投资人投资?

  王方:最困难说服投资人的是什么?是怎么挣钱。现在大家都觉得很多新创媒体赚了很多钱,但我们偏偏没商业模式,那你靠什么赚钱呢?这个要让投资人拐过弯来,说实话满难的,这是我们这轮融资和上一轮融资遇到比较大的问题,你要苦口婆心。所以产量要提升,内容要提升,扩大用户之后,再从里面挑出付费内容。

  传媒狐:创业至今已经一年了,你是不是该来谈谈商业模式了呢?

  王方:我们商业化的具体想法就是提升产量,同时提升文章质量。我做的事情要先有社会价值,再去追求商业价值,等你的东西有价值之后,所有东西都是水到渠成,不用刻意追求。如果你的信息能降低创始人的融资成本,或是提高投资人的投资效率,那一定能赚到钱,当未来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我们这里找到,可以缓解他的工作压力的时候,他才有可能从里面抽出一点成本去付费,因为这是双赢。

  传媒狐:创业已经很烧钱了,为什么还要烧钱办年会呢?

  王方:我们要告诉圈里的人我们不是自媒体,我们要走公正客观的机构化。当时大家都说我们是自媒体,我们很苦恼,自媒体叫个人媒体,个人媒体它没有团队化,再来它是个人意志的,但我觉得媒体应该是团队运作的。当时我们就剩10几万了,结果就把钱全花了做了场年会,当时年会办完,如果钱晚一周到帐的话,我们可能就挂掉了。

  从快速写文章到探索机器人写稿

  传媒狐:能跟我们详细说你们快速写文章的诀窍吗?

  王方:一般来说,如果文章读起来很乱的话,乱就乱在骨架和衔接不清晰。确定整体架构后,标题主要有四种拟法,有创始人特点、业务模式、创业过程、商业价值,标题有这四种拟法。导读一定要有个主题,建议大家用以小渐大和神转折的逻辑关系,以小渐大可以从特写开始。神转折就是你思考它会往那走,但是它却往这走了,转折的魅力就在这。

  文章开头我建议大家用现在进行式,像是我跟你坐在这,我盖着毯子跟你聊了什么,这会比在8月17日你来到铅笔道见面这种写法好一点。再说一下段落的衔接,它们一定是逻辑关系的衔接,而且每段的第一句话最好是衔接句,不是承上就是启下。我们还建议文章要有特写,所以在采访就要特别注意会出特写的地方,当你看到的时候,麻烦你多问几个问题,把它拆开,让它详细地讲一讲,文章就会很好看。

  传媒狐:内容出口基本被微信、微博、头条把持,你们有在渠道上思考新出口吗?

  王方:我们目前是微信跟头条,未来移动端马上会上线。微信其实局限性满强的,就是每天只能发8篇,只能发一次就导致所有文章都挤在早上,大家都很累,关键是我们产量已经突破他们的限制了,我们只好自己建渠道了,这也是建技术团队的原因。

  传媒狐:未来业务有考虑视频、直播等方式吗?

  王方:现在做还是太早了。视频门槛越来越低,说明竞争越激烈,我觉得民众视频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形成,大家只是想卡一个行业的位,万一这个东西火了那我也不晚。目前除了一条之外,我没有发现非常火的视频媒体。一条是快时尚,是老百姓都会关注的,但我们是垂直媒体,一般技术在综合媒体火了三、四年后,垂直媒体才会火。

  传媒狐:你最近在探索什么技术吗?

  王方:机器写稿,我们现在尝试用自然语言写稿,技术部门完全有这个能力,今日头条不也在研究这个吗?像快讯这种东西,文本分析其实很简单,通过程序把规则定下来,未来的短快讯只要知道固定信息就可以产出。记者只需要做机器的编辑,像是改一下错别字,调整语序,所以这个空间非常大。媒体不需要用到顶尖的技术,媒体只需要整合二、三流的技术,你就会变成很牛的媒体了。

图:王方展示机器写稿的部分成果
1
图:王方展示机器写稿的部分成果 [保存到相册]

  传媒狐:你对铅笔道下个一年有什么样的想象?

  王方:我们要建一个创投圈采编规模最大的媒体。创投圈其实没有很大的媒体,规模最大顶多30、40个人左右,我觉得在一个行业内最少要布2、300的记者,这个媒体才能发挥它的规模效应。我们人数跟大公司采编团队差不多,但是你决策还没有我灵活,我们倾公司百分之百的力量在内容上,你却是个边缘部门,你所有的预算都是最小的那一份,所以这是我们大好的时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