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乎

 道2和 2017-05-2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这个“乎”字与“兮”字相类似,也是个指事字。甲骨文①横线之上的三点是指事符号,表示说话时气息或声音自口中发出。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似。只是上部多了一横。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的写法。自古至今一脉相承。

 

《说文》:“乎,语之余也。”许慎将“乎”字解作语气词。“乎”字也就是“呼”字的初文。

 

“乎”字最主要的用法是作语气词,基本有两种情况:第一,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论语·宪问》使乎!使乎!”也就是说:好一个使者啊!好一个使者啊!第二,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反诘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如《论语·宪问》:“岂其然乎?”这是说: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乎”字放在句中,有时作介词用,相当于“于”,如《荀子·劝学》:“学至乎没(殁,死亡)而后止也。”大意是:学到死那天然后停止呢。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形声字。从,丂声。但“”只是像声气分散上扬之形,并不是独立的字形。“乎”与“兮”形音义都有关联,二者是一字之分化,所以《说文》曰:“(乎)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殷商时代的“乎”字上部是三个短画,以竖画为主,也有斜画。至西周中期,短竖平行之态几乎消尽,而变作不平行的“”形,其上方又增添一横。又稍后,已偶尔出现中间的短竖与声符“”的竖笔对接并上及顶横的形式“手”,与此同时,也有加了顶横而省去中间短竖的形式“”,顶横下部实与“兮”字同形。小篆据此把顶横变作宛转的曲笔“”,并把下部篆成“”形。汉隶虽有承小篆笔势的写法,但没有成为演变正宗。秦以后的正宗变化是西汉初期的隶书,顶横变短,偏处右侧,其左端与中竖连通,全字作“”形。稍后,为了避免逆笔,顶横从中竖右侧移至左侧,仍与中竖折向接通成一笔。至东汉,顶横成为从左至右的平撇。楷书把中间的两个短画变作“”形。“乎”是“呼”“”的古字,本义是召呼、呼叫,引申为传召、传令、命令。《甲骨续存》609:“癸巳卜,贞:‘乎(呼)雀伐望?’”(癸巳日占卜,贞人问:“呼令雀方征伐望这个方国吗?”)西周簋:“穆穆王在京,乎(呼)渔于大池。”(穆王在京,命令渔师在大池打鱼)“乎”字多为语气词,又为形容词后缀,常作介词,与“于”相当,“乎”“于”古音相同。(金国泰)


——《字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