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中医(85)之 内生五气病机(内风)

 ZHENGNS331 2017-05-26

理解中医(85)之 内生五气病机(内风)

        现实在医院的病患中,很多西医诊断的疾病很可能与内风有关,如:高血压、中风、美尼尔氏综合征、眩晕等。帕金森病有些一样与内风有关。西医的肝昏迷绝大多数都是中医说的内风造成的。

        风气内动,即“内风”。“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因其病变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名。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阴虚不能制阳,或阳热亢盛,阳升无制,均可导致风气内动。故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内动以眩晕、震颤、肢麻、抽搐等病理反映为基本特征。风胜则动,因其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故临床上称之为动风。

        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

        1.热极生风:有小孩高烧时间长会出现热极生风的情况,有些神智不清。身体僵硬等等就是这种情况。热极生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曾经遇到一个7岁的小孩就是因为长期高烧不退,大吊针也没用,出现了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病症,我判断为长期积食造成气机不通,通过消积化食,疏风散热,用了一周时间才稳定下,这样的病症,即使恢复正常了,也要后续调理才行。

        2.肝阳化风:这种情况中老年人患者比较多。这种病人遇到挺多的,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半身不遂,或口眼喁斜,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脱厥,或为闭厥。

        3.阴虚风动: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有人一到春天就风热感冒,有人长期低烧,耗干身体的阴液,出现阴虚而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以及阴液亏损之候。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4.血虚生风:有患者以前大出血后,没有好好调理,长期处于血虚的状态,这样很容易出现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以及阴血亏虚之候。

        此外,尚有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调和,血燥动而生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

        外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人。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人者,多始于经络,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这两种途径又可同时兼有。因外风作用部位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现。内风系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为主要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