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必备 |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青红 2017-05-26



平扫:


接受申请单并给予片袋,同时在申请单上填写检查号,片袋上填写检查号及病人姓名——关注病人状态,如有气喘、下肢水肿者需要医师陪同,准备氧气袋等——仔细阅读申请单上的病史和检查部位——病史与检查部位不符合者应该打电话核实——告诉病人检查时注意事项(例如所做检查部位上有金属衣物时应该移除),对胸腹部扫描检查者行相应呼吸锻炼——邀请病人进入检查机房——按照被检查部位让病人取相应体位于检查床上——未受照射要求的部位应覆盖铅衣实施保护——摆完体位后进入操作室——病人资料输入仔细核对——行相应曝光要求——对病人检查部位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拍片装袋,装袋前一定要核对“三符合”,即片子、申请单、片袋三者相符,并立即送至诊断医师书写报告。


常规部位扫描参考标准如下:


头部:听呲线  无定位图(特殊要求除外)  24层(常规);


胸部:腋中线与胸锁关节  行CR像扫描  层数视呼吸运动及胸廓大小决定  18-20层(常规)  需要重建薄层;


腹部:上腹部检查前应空腹,并嘱患者进水  定位线即腋中线与剑突  需行CR像扫描  亦视CR像情况定层数;下腹部:检查前应开40ml泛影葡胺注入4瓶矿泉水内,每瓶10ml,检查前5-6小时分次进有造影剂的水3瓶,检查时带一瓶至检查室用于灌肠,并嘱咐患者留好足够的尿量,灌肠后行下腹部扫描  定位线为腋中线与髂前上棘  余同前;


泌尿系统:需要看膀胱则留好足够的尿量,肾脏观察则不需留尿  扫描方式同腹部;


生殖系统:除前列腺需要留置少量尿液外,其余生殖器官均不需留尿或仅需微量尿液  扫描方式同腹部;


鼻窦:冠状位:嘱患者俯卧,头抬起,下巴立于头托上面  定位线为听鼻线,交叉定位于梨状孔位置  需行CR像扫描  计划由前至后(额窦至蝶窦)  32层(常规),特殊情况视鼻腔内气化再定;


颈椎间盘嘱咐患者仰卧,头放在检查床上(不垫头托以打开椎间隙),按照要求的椎间隙进行CT平扫;腰椎间盘嘱咐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定位方式同下腹部,按照指定的椎间盘医嘱对患者进行椎间盘扫描;


骨关节:各骨关节分布不同,按照指定的医嘱对患者进行不同骨关节CT平扫,不需三维重建需骨算法对相应关节进行CT扫描;另一方面,肩、椎体骨盆等关节应用头先进程序,下肢如膝、踝关节等应选用脚先进方式扫描  需行CR像扫描  计划应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或者至少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


检查完毕,同样需要关注病人的神态,询问状况,有不适则做相应处理——将患者从检查床上要求下来,并解其铅衣——让患者拿好自身的贵重物品,并说明取结果时间(急诊30分钟、平诊120分钟、住院者次日送至相应科室护士站,危重者采取危急值报告)。


增强(以上腹部增强为例):


准备工作同平扫——一般部位增强,需100ml碘佛醇或者碘海醇造影剂,由护士完成静脉注射工作——打开注射泵——流速调整至2.0-3.0ml/s,可视患者的年龄、血管弹性情况而至,但一般不超过3.0ml/s——开始操作(如医生要求先平扫的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未做要求的直接增强)


先行CR像扫描,做好增强扫描计划;


开smart,延迟时间8-10s,目标阈值80ml-100ml,监测线应放在腹主动脉层面;


点击曝光确定,先行检测线定位扫描,把目标圆形点放在腹主动脉(胸部放在升主动脉或者降主动脉)中心点;


开始监测并注射造影剂;


目标值升至开始设定的阈值线上以后开始点击扫描状态按键(行第一期扫描);


动脉期扫完后紧接着重复系列行第二期门脉期扫描;


重复系列,暂停5分钟后再行第三期延迟期扫描(考虑血管瘤的患者由于5分钟可能造影剂未完全充填可7-10分钟后再行第四期扫描)。


扫描结束后结束工作同平扫,并嘱咐患者留观30-60分钟后方可离开CT室或者医院,以免迟发过敏反应。


血管CTA成像:


准备工作同增强扫描(但造影剂碘佛醇或者碘海醇150ml)——调整合适的流量(3.5-4.5ml/s)——开始行CTA扫描——开始步骤:


先做两个CR像,由顶叶至寰椎椎体,层数均为248层;


开smart,由于涉及峰值计算,此处可没有目标阈值,延迟时间适当缩短,调至5.0s,ISD至1.0s即可;


监测线放在第三颈椎椎体偏下部位为合适位置;


点击确定,开始对监测线扫描;


将监测点放在椎体横突孔内,此处为最佳位置,方至中心点更为标准;


开始行监测扫描,等待扫描峰值出现后且监测量呈现出一个规律的波形后按暂停扫描;


护士进入把剩余的药物注入注射泵内;


算延迟时间:即8s的倍数(如16s、20s、24s、28s、32s)减去7.5s即可,峰值时间不是8s的倍数时应选择离8的倍数近的一个时间减去7.5s,且取上不取下(例如当峰值算出等于18s时,取20s不取16s);


算出延迟时间后即开始进行CTA扫描,点击确认按键并注射造影剂;


当显示结束检查时扫描完毕。


结束工作同CT普通增强扫描——减影(即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出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CTA血管成像。


打片:检查打片机电源是否连通,和操作电脑是否连通,检查是否有胶片存在打片机内。


排版:


头颅:24幅图像,外伤患者可以加排骨窗;


鼻窦:32幅图像,纵向两分隔合并(软组织窗和骨窗均要),剩余一格CR像;


颈椎间盘:软组织窗12幅,骨窗12幅(最后2幅合并),剩余一格CR像;


胸部:横向肺窗与纵膈窗,剩余一格CR像;


腹部:腹部窗排入格式,剩余一格CR像;


骨盆:骨窗排入格式,剩余一格CR像;


椎体:骨窗和软组织窗均要,剩余一格CR像;


腰椎间盘:同颈椎间盘;


其余骨关节:同骨盆;


增强:平扫+增强即平扫与增强第一期排在一张片子上,剩余一格CR像;第二期和第三期排在一张片子上,剩余一格CR像;直接增强:三期排在一张片子上,剩余一格CR像。


注:胶片上应含盖了所有医嘱检查位置,如有多的空格则可选取有病变的图像或者可疑有病变的图像放大显示,以及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



重要通知


图王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万元大奖等你拿,机会难得,不要错过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