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体关系理论概论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5-26

最近几年,客体关系理论以其独特的观点在心理健康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与此理论相关的概念被用来以新的方式审视心理病理学( psychopathology,又称精神病理学),同时也被用来分析心理治疗中发生的事情。分析早期童年事件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举例来说,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所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preoedipal)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正以不同的方式重塑着当代很多的临床思想。

“客体关系”指的是什么?所谓的“客体”又是指什么?客体关系中的“客体”指的是人类。引用奥图·肯柏格(Otto Kemberg) 的话来说,“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这一术语更为恰当地应该是指‘人类客体’,因为它反映的是对此术语的传统用法……即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外在的内在的,可以是虚幻的真实的,它们本质上都是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以上解释与传统精神分析中对此术语的概念解释有很大不同。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客体是原欲驱动的目标。客体不一定非要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可以是一件衣服或一件艺术品——只要拥有释放能量的潜力。因此,客体关系理论中所用的“客体”这一术语,只是沿袭了传统精神分析中“客体”的叫法而已。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称“人类”为“客体”,那么理解这一概念可能会更加容易。

那么,什么是“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对此问题的回答有一些复杂,因为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总结归纳。在这一领域中备受尊崇的两位学者格林柏格(Greenberg) 和米歇尔(Mitchell)写到:“由于‘客体关系’这一术语被应用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中,并且有着众多的内涵和外延,因而有关客体关系理论的讨论变得越发复杂……”可见,要将客体关系理论界定下来还需要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从客体关系角度来审视不同理论,会发现每种理论都倾向于关注客体关系的某一特定方面。有些理论强调的是诸如分裂和投射性认同等的运作机制:有些理论关注的是对诸如自恋(narcissism)和边缘状态(borderline states)等的临床治疗实践工作;有些理论关注的是客体关系影响个人发展的方式。要确定是否有共同的指导思路存在于这些不同的理论中,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一些重要的客体关系学家的研究工作。只有认清他们关于客体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成分,我们才有可能对客体关系理论做出具有说服力的陈述。(《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