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务人员不可不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

 my360网文 2017-05-26




医疗卫生行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医务人员是构成社会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应急状态,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需要面对并处理濒临危难的个体、群体,有时甚至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

医务人员担负救死扶伤的使命,是掌握着疾病诊断和救治丰富知识和技能的群体,其工作环境充满危险,如何保护该特殊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并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和社会都必须担负的责任。医务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大约1.5亿都有慢性肝炎,最终肝衰竭或肝癌。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有艾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也就是说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感染危险性增加。


(一)对于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危害

因素主要有


1.生物性因素:

生物危害因素主要指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在世界各地医务人员,所患职业病中,传染病是一个重要部分。因职业接触造成感染的血源性病原体主要有3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物理性因素:

医院有多种放射性医用诊断和治疗装置及物品,其辐射损伤是造成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医院大量使用激光和超声波,操作不当或设备出现异常会对作业人员眼睛造成损害。针刺损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尤其是目前尚无特异疗效的AIDS。美国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有100~200名医务人员死于乙肝病毒感染。过去20年,共有54位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感染HIV,其中48人是因为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引起,数名感染者已经死亡。毛秀英对1075名护士针刺伤调查结果显示:针刺伤率高达80.6%,被污染针头刺伤占60%。并且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针刺暴露发生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废弃物处理、外科手术缝合等。


3.化学性因素:

医院是一个频繁使用消毒灭菌剂、麻醉剂和各种抗肿瘤药物的场所,医务人员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如乙醚、甲醇、甲醛)、麻醉气体(如笑气)、消毒气体(如氧化乙烯)等多种化学物质,易引起化学物质急性和慢性中毒,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医务人员可以造成毒性反应和遗传损伤。甲醛可刺激呼吸道黏膜,急性大剂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它是护士职业性皮炎、职业性哮喘的最常见原因。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有研究表明,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中,不良妊娠结局、肝脏病、肾脏病及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不同的体液对于医务人员也是有害的,含病毒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是: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含病毒低的血液和体液依次是:尿液、粪便、汗液、泪液、母乳。


4.心理社会性因素

急救室、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如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每天要抢救各种危重病人,作息没有规律,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强度大,仍然会有病人自然或因抢救无效死亡,医务人员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与传染病患者的职业接触,特别是接触HIV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对医务人员有明显的负面心理影响。医务人员在忍受巨大精神压力和体力负担的同时,还要忍受少数患者家属的无理纠纷甚至生命威胁和伤害。


(二)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状况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在参加全国两会前,针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专过调查。结果显示,综合医院8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的人有疲乏感,48.6%的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40%的人情绪不稳定,27.74%的人存在焦虑、急躁、抑郁等心理问题;16%的人因得了身心疾病而离职;12%的医生曾经患过抑郁症,但由于“耻辱感”强烈,甚至因害怕失去工作而拒绝求助心理医生。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心理和生理长期超负荷导致离婚率高,安眠药服用率高,饮酒吸烟率高,高血压、癌症、消化性溃疡患病率高,自杀率高这五高现象。影响医疗质量,威胁医疗安全;医患关系,导致医疗纠纷;医学发展,损害社会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48号令2006年9月1日施行第一章第八条(六)对医护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人员的职业健康;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保障医务人员安全是当务之急。


(三)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


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作为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认真履行相关法律责任与义务,积极预防控制卫生场所职业病的危害。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权益。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并加强职业防护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危害预防宣传教育。


2、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1)环境安全

日常清洁和卫生处理;在清洁基础上,适当消毒,保证落实;工作环境光线充足;尽量集中清洗,清洗时工作人员尽可能离开工作区,减少噪声影响;对于使用消毒剂浸泡器械时,一定随时盖好盖子防止消毒剂挥发刺激性气体,刺激呼吸道。


(2)安全处置废弃物

减少对锐器的处理;在诊疗区放置锐器处理装置;不要携带锐器在工作区行走;不要人工分捡锐器;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手套;处理液体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3) 防护眼镜、面部防护罩

可能发生喷溅的医疗过程必须使用防护镜、面部防护罩、口罩;使用取决于个人对操作过程的认识和判断,看潜在事故可能性的大小;动脉穿刺要戴面部防护罩,因血液溅入眼中发生率较高。


(4)戴手套、口罩、帽子


3、大力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

建设医院安全文化,控制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可借鉴职业健康安全评价体系的思路,对医务人员工作场所进行作业活动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重大风险控制策划,提高整体绩效,其中制度和文化建设是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要确保全员和全程参与。


4、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护,建立和完善免疫接种计划

医务人员具有获得不同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健康检查和有针对性的血清学检查,为医务人员提供综合性的免疫接种计划,合理使用疫苗,既能保护医务人员,又能保护病人。


5、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具体措施以及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及补救措施等,2004年卫生部已下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及暴露后的处理有了依据。


6、个人防护

严格洗手: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5]。由于手无法进行灭菌处理,因此经常性的洗手,防止外来菌定植及传播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预防感染手段。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后及处理患者用物后均应用肥皂水洗手,用流动清水冲洗。肥皂洗手自然菌清除率达99.5%。同时要正确使用毛巾,因为反复使用的潮湿棉织毛巾上可积聚大量细菌,若用这样的毛巾擦手,很容易使洗过或消毒的手再污染,因此擦手的毛巾最好是一次性的,而且必须是干燥的。若不得不重复使用棉织毛巾,必须是清洁而干燥的。


总之,我们医护人员应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加强免疫预防接种。职业暴露是可防、可控的。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目前我们应尽快地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医学院校的教材及课程设置中,加强管理,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和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