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到底是不是“万恶之根源”呢? 有一种说法“库存是魔鬼”,我们要尽可能地消灭库存,因为它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同时,库存增多,企业的运营成本就会增加,风险也会加大,利润就会降低。 摄影师:齐晶 库存到底是不是“万恶之根源”呢?要搞清楚这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库存。 库存(Inventory)是用来维持企业的日常经营的,我们需要原材料来启动生产和MRO(Maintenance,Repair,Operating supplies)来辅助生产活动,还在加工过程中的库存是半成品,最终做出来的就是成品,通过销售给客户,实现了资金的回笼。 所以,库存不可能被完全消灭,只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来实现成本和客户满意度之间的平衡。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介绍三种库存,我们不但不能消灭,而且还要依靠它们在日常经营中帮助企业提高营收或者降低成本。 ●●● 第一种是Anticipation inventory,也称Inventory bank。这是一种针对特殊情况或者周期性需求波动,在正常需求之外,额外建立的库存。这样子讲比较抽象,让我们来举几个例子说明。 1、季节 中国的冬季是雾霾肆虐最厉害的季节,有一种商品每到这个时候肯定是会卖脱销,这就是防霾口罩。 美国3M公司的口罩被国人认定为最受信赖的品牌,每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量达到1亿个。2013年,在雾霾最严重的那段时间,线上线下店铺中3M的口罩早已卖断货,只有通过内部员工渠道才能找到少量货源。 3M公司难以应付这突如其来的井喷式的口罩需求,市场份额也被竞争者和造假者瓜分了一部分。为了应对这种季节性销售的波动,3M公司必须在每年雾霾天气来临之前备好足够多的库存,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2、促销 每年的双11是一场网购的狂欢节,2016年又创下了1207亿元的新纪录。商家为了冲销售,就必须为了双11大量备库存,其中还包括了人力资源和物流快递服务的能力储备。如果商品销路好却断货了,那么对不起,只好等到明年再来了。 3、搬厂 随着土地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原本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工厂纷纷向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迁移。 工厂搬迁是一件“伤筋动骨”的大事,为了确保在搬厂后可以继续满足客户订单需求,工厂必须在搬厂前建立起足够多的库存。 环境变化以后,谁也不能保证机器设备在还能生产出和搬厂前同样品质的产品,一旦出现了问题,工厂就还有时间来进行设备调试,而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4、春节 春节对于很多东南沿海的工厂来说是一段比较煎熬的时期,因为工厂会面临操作工人流失的问题。 现在有些工人会提前一个月就请假回老家了,节后是否回来也是个未知数,而且最近几年来招工越来越难。人手少了,产量就下滑了,如何保证在工人不足的情况下来完成客户的订单呢?只有趁着节日来临之前多做一些库存,才能够做到万无一失。 ●●● 第二种是Buffer inventory,这种库存的作用是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在生产节拍不一致的工位前后放置的库存。关于Buffer inventory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就是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这个理论是由一位以色列的管理学家Goldratt高拉特提出来的,他的观点是在任何供应链或是生产流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的约束条件,从而限制了这个过程的最大化产出。 在上图的例子中,每小时产量60件的工位就是瓶颈,为了保证生产始终可以达到每小时60件的输出量,在瓶颈工位之前放置Buffer库存是一个必要条件。 从局部上来看,Buffer是一种浪费,但如果我们后退一步,看一下全局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Buffer是为了让瓶颈工位始终保持最大的产出,从而在短期内克服交货的问题,所以从全局角度来看放一些Buffer是很有必要的。 ●●● 第三种就是安全库存,Safety stock。是否需要安全库存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主要的原因是没搞清楚安全的定义。 有些物料计划员遇到缺料的时候会很紧张,因为害怕被领导批评,从而人为地放大了订单或者预测的数量,并且把这部分额外的量美其名曰为“安全”库存。 其实他们搞错了,这种所谓的安全是为了弥补他们心中的不安全感,是缺乏客观判断依据的,最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会掩盖住问题的本质,一些系统性的问题没法被察觉出来,最终导致库存金额越来越高。 摄影师:John Lund Nevada Wi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