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江香茗村:“原始乡愁 艺术乡建”与一座古村落“灵魂复活”的期许

 文冠厚朴 2017-05-26




2017年3月18日,望江油菜花写生艺术节期间,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到鸦滩香茗村郝家老屋一座“几乎废弃的村庄”,那一天,是一个复活的节日。

历史似乎有着前世注定的缘分。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此地,无意间发现了掩藏在雷池大地上的“原始乡愁”。

他们呼吁村庄的保护,积极献计献策。他们的呼吁也引起了望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县县委书记李跃云,县长霍辉到该村专题调研,并指示鸦滩镇做好保护和前期规划工作,提出打造以“原始乡愁”体验为品牌核心田园综合体的构想,大力发展望江特色乡村旅游。


应当地政府之邀,5月20日,南京大学博士、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资深规划设计师季益文一行专程赴香茗村调研、考察,就该村乡愁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此同时,来自互联网、非遗、品牌顾问、登山协会、骑行协会、游泳协会、航拍与微电影制作、房车俱乐部等机构负责人,就原生态生活方式、乡愁博物馆、非遗艺术节、网站建设、农产品品牌设计、旅游线路规划等,进行了认真讨论,在保持原始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予以村庄保护性修复与改造的初步建议。

据当地一位资深摄影人说,他跑遍了望江的角角落落,只发现香茗村是望江目前保留最完好的唯一一座古村落。安徽望江香茗村,与不远处的香茗山一脉相连。现依旧保存完好的就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里面的老祠堂时间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古村落与新建于2008年的整齐划一的新村落比邻而居,相距不到100米,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一座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变迁历史的鲜明见证,是一座不需要任何修饰和美化的“当代农业文明博物馆”。具备了打造乡愁文化旅游的特色的诸多优越性。

2017年3月18日,偶然的机会,来自全国的30位知名水彩艺术家来到望江香茗村郝家老屋,记录这座村庄最后的“乡愁守望”。


他们一进村,就被眼前扑面而来的厚重的历史感深深震撼。几乎顾不上吃饭,喝水,迫不及待地拿出画笔,宣泄着心中的乡愁冲动。

他们要来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村庄消失之前,多一些记录。

这是香茗村郝家老屋被“遗弃”以来,最热闹的一次。画家,摄影家,旗袍秀,乡村的孩子,留守的农民……他们像过年一样,或跳跃奔窜于田埂之上,或趴在池塘边,或依靠在残破的红墙一角,或牵牛伫立石桥上……

水彩,让村庄的灵魂重又复现。艺术家带来了色彩,重新赋予村庄鲜活的面容。他们坐在那里,感受着古老村庄文明的厚重气息,以及空气中雨水朽木与野草混杂的气味。这一刻,他们的内心与村庄做着无声地交流。他们只是略微的知晓一些关于郝家老屋的故事。

香茗村位于望江县的西北部边陲,鸦滩镇西部。郝姓在安徽望江后山一带属于大姓。据记载,安徽安庆郝氏是山西太原郡。祖成二公元未明初两渡长江,从江西鄱阳湖(都昌县)瓦屑坝迁徙安徽怀宁雷埠郝家山,祖成二公生三子,老三迁徙到望江,落户香茗村。后分支成多个支系,郝家老屋是其中之一。

村里如今保存相对完好的老祖堂,大约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约490年左右。1992年进行了修葺。由于特殊理位置和历史原因。香茗村郝家老屋宅基地所在的地势起伏较大,落差最大的有10米左右。面积狭小,交通闭塞,与现状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8年郝家老屋68户按照新农村规划布局整体搬迁到新区生活。

新区地址离老村仅不到100米。建成后,老屋几乎无人问津,如今整个老村只住着几个老人,他们仍旧恋恋不舍,不愿意离开。

香茗村一直流传着先贤的故事:郝隆:字佐治,为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他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晒书”的由来。还有汉朝时期的郝廉,曾出远门,在路边井中饮水后,往往把钱投入井中,以示不轻易收受别人馈赠的清廉。

一段千古佳话流传至今,郝姓族裔为了纪念祖先把先贤话作为堂联:  “投钱世泽,晒腹家声”。

今年的3月18日,望江县县长霍辉在“望江:中国油菜花最美写生创作目的地”授牌大会发言说,望江现在需要旅游梦。与周边区县相比,望江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但望江却拥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某种意义上,原始、乡愁和丰富的湖泊水资源就是望江最好的旅游资源。雷池文化亟待深度挖掘,这是望江发展文化产业特色旅游文化自信的源泉。没有被过度开发的美丽田园村舍,没有被破坏的生态,原住民的生态方式,这是乡愁的灵魂,更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灵魂。


安徽徽商品牌战略研究院执行秘书长许良在讨论时说,香茗村的“乡愁记忆”不需要从其他地方搬过来。全部都可以取自于当地,香茗村是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发源地,如至今依旧留存下来的老油坊工艺,纺纱与织布工艺,豆丝制作工艺,望江国家级非遗挑花工艺,再加上田园采摘、登山、环村马拉松、骑行、房车俱乐部等,绝对是可以打造一处令人向往和充满丰富体验感的旅游目的地。而且交通优势明显,此地离下高速半小时左右,真正称得上是一处被上帝遗忘在人间的“乡愁圣地”:每一滴水都圣洁,每一缕风都清凉,每一棵树都亲切……

作为望江古村落文明的守望者,一批在外的望江人正在积极奔走,并链接多方资源和力量,推动望江大力发展乡愁文化旅游,彰显雷池文化的风雅与华彩。

该县县委书记李跃云也多次在大会上提到,望江旅游到了观念该颠覆性变革的时候了,在安徽省近来提出旅游强省的大时代背景下,望江旅游的差异化发展正迎来了史上最好的机遇。

 

关于乡愁



古诗词里的乡愁(节选)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4.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5.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只有保护好村落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才能在文化层面活着。活着的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物质的房舍、住宅、院落、古井、坟地固然重要,而发生于这些物质的存在中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等传统则更加重要。保护古村的重要做法和着眼点,就是重点保护曾经发生过并绵延至今的传统。生活不是被设计的,它总是存于自生自长的本土文化之中,保持了这种活态,古村文化就有无尽的生命力。

 



乡愁是一种记忆。人的成长不可逆,人的思想却能延续。守护乡愁,先要留住“活着的文化”。本村本土真实的村落文化,会唤起离家人的真实记忆,人们通过享受、感悟、认知,又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这种文化,得到收获和信念。这,才是乡愁带给我们的最大力量。

 



作家冯骥才说:“乡愁的载体是历史传承”,如果任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等文化遗迹遗址毁弃、消逝、湮灭,那么,历史的断裂就会成为事实,我们就会毁灭自身,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就会变成一片荒芜……


中国有近60万个村庄,约有5000个古村落,被界定的传统村落就有1561个。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的版图日渐凋敝,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入城镇,融入了新的生活之中。然而,每逢春节,那种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挟裹着亿万打工的农友,又融入了春运的滚滚洪流之中。这就是乡愁的情愫牵动着我们,就是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井、故乡的老屋在牵动着我们,就是故乡家家户户的楹联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春节这隆重的古老的民风习俗在牵动着我们。那村口的参天大树,村边的潺潺流水,村中的清民古道坛旧世间,以及隐藏在这些风物背后的乡土故事——家乡的记忆,乡土的情怀……

 



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

 


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乡土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由此可见,乡愁是一种深切的情感,是一种瑰丽的文化,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睿和村  鲍国华  摄影 吴成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