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乡愁”:漯河篇(二)漯河市郾城区郝家台龙山文化遗址

 老胡聊科研 2021-01-22

“美丽乡愁”:漯河篇(二)

漯河市郾城区郝家台龙山文化遗址



郝家台,是漯河市、郾城区、石槽赵村村东北的一块台地。这里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故城遗址,所以,又叫郝家台文化遗址。郝家台的古城址,反映了4000-5000年前,嵩山以东黄淮流域的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为全国为数极少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古城之一。古城的出现代表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也说明至少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华新的文明时代已经降临。




郝家台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项目和研究课题之一,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的历史和考古研究价值。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郝家台遗址的最大亮点:



一、发现古城遗址,距今4600年左右。

二、据说,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河南龙山文化中时代最早的重要城址。

郝家台文化遗址,至今依然高出周围地面3米以上,文化层厚约3-5米,面积约相当于今天的1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郝家台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约约相当于今天的8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大雪消融的晴丽冬日,我按照搜寻到的有关郝家台的有关资讯前往探寻。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石槽赵村已经成为都市村庄,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具体位置所在。




又有机缘巧合,又是吉人天相,在石槽赵村的关帝庙前,在我就要放弃当天的探寻时,碰到在村中散步的原村支书赵喜来先生,先生已经81岁,他说,那个地方,附近的村庄都扒掉了,没有庄稼地了,也没有路了,走过去还要钻一个京广铁路的小涵洞,现在,雪水又大,不好进去。

他看我真诚想想去寻找,就答应为我带领。我们一块打的前往,穿过几个拆迁的村庄废墟,来回绕路,他才找到铁路的涵洞口,我们穿越和车身几乎等宽铁路涵洞,穿行在荒弃土地上的泥泞道路上,汽车不断地打滑和来回摆尾,老支书不时鼓励司机,快到了,快到了,这里的路,路底子可硬。



在一片低缓的土岗子前,我们找打“郝家台遗址”的标志牌。这里明显是一块平原上不多见的高岗地,在数千年前在,这里应该更高。正南方,大约2公里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沙澧河,这条河的来回滚荡,现在离这个台远了一些。目前,这块遗址已经开始保护,岗子上全部是杨树树林。遗憾的是,京广铁路从遗址的西南部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肯定当年建京广铁路时,还没有文物勘探和文化保护的意识。



这个及其普通的台子上,可以说是漯河这座城市的先祖,也是中原在龙山文化年代及其罕见的一座城市。站在这个及其普通的台子上,感受到我们先民的脉搏在跳动,感受到我们先祖的魂息在涌动,感受到我们心灵的对话在互动,感受到我们交流的渠道在流动!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