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报:推动感控理念转变 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my360网文 2017-05-26

推动感控理念转变 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第26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侧记

本报记者 马佳

(2017年5月23日)


近日,第26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13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暨首届东方耐药与感染大会(OCAMRI)联合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与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和浙江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及浙江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承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协办。


专家介绍,近年来,我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步明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不少医务人员的感控知识和能力仍然薄弱,医疗机构中感控隐患亟待重视解决。与会专家提出,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是科学感控的实践者,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感染性疾病诊疗和防控知识,才能保障医疗质量,维护患者安全。


“变化最快的领域” 需要四大转变


近年来,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加重医院医疗资源的投入压力,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017年,美国卫生部门提出医院感染、耐药菌与抗菌药物管理、传染病,是变化最快的领域,需推广“科学引导预防”的感控策略。


我国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相较临床其他学科而言起步晚,从1986年原卫生部医政司成立医院感染监控研究协调小组至今的30多年里,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在组织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科研水平、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步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在医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堪称当务之急,应作为衡量医改成效、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医院感染管理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防控不只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而是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共同努力,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从结果监控转变为过程管理,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科学规范化防控,从事后报告及处理转变为事先预防和预警转变,监测重点由‘结果’向‘过程’转变,最终的目标是建立‘监测-质控-评价-反馈’为循环的医院感染管理运行体系,形成基于信息化监测与专业化监管的医院感染专业管理与质量控制模式。”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将医院感染管理全面纳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用好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同时还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各级院感质控中心作用,对院感质控中心工作给予支持,总结和推广应用感染防控的最佳临床实践经验;要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能力建设,提高全体医务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知识和依从性;加强多学科合作,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微生物学、感染病学等,共同科学防控医院感染;加强医院感染学术研究和国内外交流、合作。


中国理念飞跃 融入国际感控网络


联合会议已连续举办多年,会议以提升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水平为己任,紧密跟踪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积极倡导和推动多学科合作交流的理念和实践、不断创新学术交流形式,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学术交流、提高抗菌药物和多重耐药菌管理水平、展示国内外消毒防护和循证感控进展的巨大平台,是我国感染与感控领域中规模最大的学术年会,吸引了来自医院感染防控、临床微生物、抗菌药物应用与管理、重症感染和耐药菌感染常见的临床科室、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部门、护理部、疾病预防与控制等领域的医务人员,以及不少优秀医药企业相关人员参会。


今年的大会主题为“懂感染 保安全——人人都是科学感控实践者”,大会共同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胡必杰表示,每年的大会主题是吸引参会代表的热点,从最初倡导“做正确的事”“过程监控”,到“科学规范”“全球化思考”“遏制耐药”“循证实践”,再到“团队能力建设”“微生物思维”,以及今年的“懂感染、保安全”,展示出中国感控在科学理念上有了质的飞跃,正在逐步融入了国际感染防控网络。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付强告诉记者:“一天,我和胡必杰教授在讨论今年的大会主题,不知不觉就已到了深夜。我们都认为,在当前的医院感染防控形势下,掌握科学的感染知识,保障医疗安全,是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该做的。”


对于大会主题中的“懂感染”,胡必杰做了详细解读。“什么人需要‘懂’?我认为,应包括以下人员,专业人员有感染管理科医师、感染性疾病科医师、预防保健科医师;行政管理人员有医疗主管院长、医务科负责人、护理部主任;重点临床科室人员有ICU医师、传染病诊治医师;重点感染相关科室人员有药剂科(抗生素)科室人员、检验科科室人员;重点感控相关科室人员有手术室科室人员、内镜室科室人员、口腔科科室人员;非传统重点部门有超声科科室人员、放射科科室人员等,由于侵袭性操作如各种穿刺和介入技术的推广,感控意识和防范措施需要加强。”


在“院长如何引领和支持医院感染的专场”,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院长于德华指出,院感工作事关患者安全和医院声誉,而院感工作的水平和优劣直接与院长认知和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于德华认为“一名不懂感控的院长不是好院长”。


医务人员需要“懂”什么?胡必杰说,应包括懂血源性感染,懂空气和飞沫传播感染,懂医院环境相关感染,懂耐药菌感染,懂手术部位感染,懂留置导管感染,懂基础感控技术,懂常见感染识别。当然,不同职业和工作岗位,要求懂感染的类型和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对医生,需要强调懂耐药菌种类、微生物送检标本选择、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等;对于保洁人员,需要懂得常见感染如血源性感染和呼吸道传染病的关键预防措施,正确清洁消毒方法及其在预防医院感染、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性。


创建多学科交流平台  培植中青年感控力量


据大会共同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俞云松介绍,本次大会得到了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协会(SHEA)和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及感染症协会(GCACMID)的学术支持。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10个分会场,约70个专场、240个学术报告,通过大会特邀报告、专题讨论会、晨间专家面对面、会前会、院长论坛、临床大查房、专题辩论会、壁报展示、口头论文报告和优秀论文评选等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术交流。“在会议内容方面,大会聚焦感控、感染、临床微生物等学科最新热点话题,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出警告说,耐药菌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障碍,要求各国政府必须积极推行全球行动计划,应对严峻的耐药菌。今年在新形势下,大会又加入了耐药和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内容。”


大会工作委员会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高晓东说,我国感控人员在微生物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感染性疾病的识别能力、耐药菌和抗菌药物管理能力、感染防控相关的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后劲不足,年轻感控工作者亟须获取国际最新感控前沿资讯,了解感控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在助力年轻感控人才发展方面,大会特别设立了赞助支持项目。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先进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全面实施,支持年轻有为的一线感控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参加高层次的感控实践经验交流,促进我国感控事业深入发展,大会组织了2017年科学感控优秀基层实践者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征集和严格筛选,活动最终评选出110名科学感控优秀基层实践者,大会组委会赞助支持这些优秀的年轻感控工作者参加本次会议。


密切追踪国际学术进展,是联合会议多年来保持先进性的一大法宝。大会共同主席、浙江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陆群介绍说,今年的会议除了有同声传译的多个SHEA专场外,还新增了多个专题讨论会,具体包括2017年ECCMID热点分享、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项目专场、WHO-IPC最新策略介绍、国际感染-感控-临床微生物年度TOP5分享等。


10年感控梦想成真  铸就最强专业论坛


今年恰逢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网上论坛(SIFIC论坛)成立10周年,大会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作为论坛的创始人,胡必杰回顾起这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感概良多。“2005年,我们在上海举行了第一届的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会议,那时候还只有一个会场,几百人参会。2007年,我们创立了SIFIC网上论坛,最初只有几十名注册会员。今年,我们的线下会议已经是第13届了,已经发展为有4000人参会的大型学术平台。SIFIC网上论坛目前拥有管理人员74人,注册会员14万余人,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原创资料最多、讨论板块最全、知识更新最快、专家队伍最强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论坛。”


论坛发展至今,令胡必杰最为自豪的是组建了一支SIFIC团队。“SIFIC目前不仅仅是一个论坛,而是拥有SIFIC感染网、SIFIC论坛、SIFIC微信、SIFIC微博为一体的互联网系列矩阵,并组建了多支SIFIC专业团队,包括科普团队、循证团队、听课笔记团队等。这些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工作热情都非常高,每年的联合会议都会特设SIFIC版主大会、SIFIC版主交流联谊会等项目,让大家在这里进行线下深入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本文发表于健康报 2017年5月23日当日第5版面,本公众号已获得“健康报”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