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镜子》背后的真相:父母皆祸害吗?

 多彩gt8fiwodtb 2017-05-26


《镜子》背后的真相:父母皆…

来自有书

00:00 11:03

文 | 木木 · 主播 | 艳坤




近日,央视播出了第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


三个家庭因为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万般无奈之下把孩子送进特殊训练学校“改造”,同时,父母也要接受6天的培训,学习如何摆脱为人父母的困惑。


纪录片以真实的家庭作为案例,暴露了家庭养育与问题孩子之间的矛盾,并提供了一种视角:当孩子出现“问题”了,父母也难逃其咎,问题孩子的根源背后,极有可能就是问题家庭。


片中的孩子就像家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种种家庭问题:夫妻关系破裂、情感的冷漠、亲情的缺位、父辈的专制、缺乏归属感与存在感……


但是,这部纪录片,只是暴露了问题,却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案。


家长有问题吗?当然有。


豆瓣网上有个小组(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这个小组自成立以来,有12万人成为小组成员。 


他们在这里倾诉自己童年所受到父母不好的养育或者不公正的对待,控诉父母的腐朽无知、专制蛮横、不可理喻。


但是,孩子的问题,真的是父母做好自己就好了吗?


若将原生家庭定义为问题孩子的元凶,那么,父母亦有各自的原生家庭,都各自带着原生家庭的缺陷,那谁又是最初的元凶呢?


这几年,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家庭养育和亲密关系。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童年创伤和原生家庭的不足。


客观地分析中国几千年的“孝”道,去剖析自我不足同原生家庭的关系,这本身是一种进步。


但是,就算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些问题确实可能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造成的。然后呢?


你要时时记挂着“我背负着父母的错,是他们害得我如此”,用你的这一生与父母的余生彼此戕害吗?


    

                       


纪录片的末尾有江校长的感悟:“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作为孩子不能一味地去抱怨父母,要去理解父母的爱,客观地去理解父母,其实每一个人的成长,最主要还在于自己,所以作为孩子要把成长的动力回归到自身,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父母当然是不完美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局限性而存在。

 

无论如何,我们都无可否认,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对爱的理解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也各异。


孩子的问题,与他生活的原生家庭紧密相关,但是,止步于此,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案,与其将它作为一个终点,倒不如看作另外一个起点,去寻找更多的解决出口。


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人们往往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埋怨父母,把过去的创伤作为拒绝成长的借口——都是你的错,我什么也改变不了!


一种是把自己的过去作为成长的养料——一切都已成过去,修正自己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王大立今年30岁,本是而立之年,却成天在小区里晃荡,大学毕业八年,工作换了五份,每一份都干不过一年,其余的时候,都窝在家里玩游戏。


不谈女朋友,不结婚,自己不思进取,还容不得别人半点指责,亲戚朋友一旦相劝,便狂躁不已、摔门而出。


父母不理解,自己为孩子操劳了半生,付出了所有,怎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亲戚朋友们也不明白,从小就听话且品学兼优的“别人家的孩子”为何会变成现在这般吊儿郎当的熊样子?


作为大立儿时的玩伴,我自然也曾经被“邀请”来唤醒沉睡在大力身体里的那个正常的他。


但是却遭到了他的极力嘲讽:“哈哈,我本来就没乖过,一切都是被他们强权压制的,从小到大,他们非要逼我按照他们规划的路去走,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的今天都是他们造成的,这是性格缺陷,你懂吗?”


“那你一直以此折磨自己,折磨他们,这样有意思吗?”


“这是原生家庭的错,我无法改变!” 大立一声仰天长叹,如壮士断腕般悲壮。


去你的原生家庭的错!


你把自己身上的问题,都归咎于你的原生家庭,让父母成为你的背锅侠,从而逃避自身的问题。


抱歉,这个锅,父母不背。



                           


我们都曾为孩子,也都将成为父母。


当我们沉溺在对父母的抱怨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以同样的姿态对你进行控诉和抱怨。


命运的剧目会再一次重演。


因为,一方面,我们控诉着原生家庭,但另一方面,我们潜意识中却又认同着原生家庭的文化,那些让我们“愤恨”的养育方式,同样会出现在下一代的养育关系中,让自己成为另一个“刽子手家长”。


在你的亲子关系中,藏着你父母对你的养育方式。


原生家庭的烙印,世代传承。


那我们要如何做?



▌承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


“萨提亚”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父母、伴侣、孩子当成“人”来看,唯有如此,才能看到对方的渴望、价值,特质和生命力。


你能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有限”,自然也可以接纳父母的“有限”。


每个时代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有限性,我们无法以现在的标准来要求三十年前的父母


▌剖析自我的不足,找到不足的根源。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带着童年的创伤,有些童年创伤的确与父母有关,但是把所有的童年的创伤都归咎于父母,同样是不客观的。


一些负面经历之所以成为创伤,不仅和事件本身有关,也和孩子的先天气质,以及孩子本身对事件的解读和应对方式有关。


比如在纪录片中,其中一个问题少年泽清,曾提到“自己让妈妈给自己做点吃的,但是妈妈却躺在床上说很累”,他从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事件中解读出:父母对自己的漠视以及自己没有存在感。


当你以正确的方式来剖析自己、解读自己,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归因,才能有助于自我的成长。


▌ 同自己的过去和解。


我们知道“父母是不完美的,他们犯下了一些过错”、“他们使自己曾经受到过一些伤害”。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父母不仅仅是父母,他们首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也需要理解和支持。


我们要相信,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


只是因为他们的“有限”,所以才会在养育子女中表现出不足。


一味地怨恨父母,并不能让我们获得成长和幸福。

 

▌提高自己的认知,修正自己的不足。


我们每一个人都既是孩子,也同为家长。


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这仅仅只是一个起点,而并非终点。


在这个起点之下,重新出发,回顾自己的过去,梳理过往的事件,找寻其中对与错的经验。


积极地面对过去,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看到内在小孩背后的光明、爱和力量。


要坚信,就算有童年创伤,我们也不一定不会获得幸福和成就。


当我们完成与过去的和解,才会更好地活在当下,才会给予我们自己的孩子正确的爱、尊重和养育!


原生家庭的烙印,才会因此终结!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