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空悬肘写小楷

 棋罢不知人换世 2017-05-27
高空悬肘写小楷

  今在迈阿密上课。收工早了,打开博客,三转两转,转到三吾布衣许美光的博客里。因为三吾布衣许美光的博客里有原创《先贤执笔考》吸引了我。在此全文手工转发。

  拜读此博文,想起今年6月份去武当山的空中练字,正是用悬肘写字,且被同行者摄录下来。晒这两段视频,忝以狗尾续貂,供博友贻笑。

  先贤执笔考(来源:三吾布衣许美光的博客)

  现代人学写毛笔字,首先遇到的是执笔的问题。我们习惯于使用硬笔,枕着腕,三指执笔,笔杆与纸面倾斜。写毛笔却不同,小时候,爷爷手把手教我,用的是五指执笔,笔要正,而且要求练习悬肘。五指执笔倒不难,悬肘可真是件辛苦事。而且刚学的时候,总感觉悬肘不稳,不精准,又费力,所以经常偷懒,贴案而书。写大字要悬肘,不然写不了。可写小字呢?以前的人写小字都悬肘吗?不悬肘可以吗?这些问题令初学者困绕。

  我便查资料,看看先贤们究竟是如何执笔的。

  我搜索了林散之、沈尹默、沙孟海、来楚生几位晚清出生的大书家的照片。


  林散之先生坐着悬肘而书,五指执笔,执笔比较低,笔杆垂直纸面。


  沈尹默先生站立悬肘而书,五指执笔,执笔比较低,笔杆与纸面有一定角度(在行笔过程中,虽以垂直为法度,但也有些书家主张顶着纸面逆行,与纸面有一定角度,这个角度与使用硬笔的角度相反)


  沙孟海先生站立悬肘而书,五指执笔,高低适中,笔杆垂直纸面。


  来楚生先生坐着悬肘而书,五指执笔,执笔比较高,笔杆垂直纸面。

  这几位老先生的共同特点,就是五指执笔,写较大的字都悬肘,笔杆以保持与纸面垂直为主。他们的执笔方式与爷爷教的基本相同,爷爷的私墅先生也长时间在清代生活过,可见清代人就是这么写字的。清代人写字以悬肘为主,能悬就尽量悬。但到了蝇头小楷这样极小的字呢?清人写蝇头小楷,一般不超过一公分。我看过爷爷写很小的字不悬肘。

  又从网上搜到了沈尹默老先生的照片。


  沈尹默老先生是很强调悬肘的,而这张照片没有悬肘,应该是在写小字。

  从网上还可看到启功老先生的书写视频。老先生是民国元年生的人,他的老师自然也在清代生活过。启功老先生写小字和中等尺寸的字不悬肘,但将左手垫于右小臂之下,使腕高悬。

  启功老先生写大一点的行草书也悬肘。


  图为启功老先生悬肘写行草书,五指执笔,高低适中,笔杆垂直纸面。

  再看看清代以前的人如何执笔,那时没有照片,只能看看古画。


  这是北齐校书图,那时没有高书桌,画中人左右手都悬空而书,保持笔杆与纸面垂直,而且他们是三指执笔。


  南宋的西园集雅图,画中人物(据说是北宋大书家米芾)站立在书桌旁,悬肘而书,执笔适中。


  宋的撵茶图,画中和尚坐着书写,肘著案,南没有悬肘。

  从古画中看,宋人写字,有人悬肘,有人不悬肘,跟清人看不出区别。他们有了高书桌,书写姿势与前人不同了。有了高书桌后,当然不需要左右手都悬空来写字。有了书桌,纸很稳定,字逐渐能写大了,笔也自然大了,五指执笔相比三指执笔更适合拿大笔写大字,三指执笔也被淘汰了。

  到了元代,好像只是强调腕要灵活,不太强调悬肘。

  元人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提到三种书写姿势:“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提腕,肘著案而虚提手腕。悬腕,悬著空中最有力。(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瞑目伸臂曰:胆、胆、胆。)”悬腕就是现在说的悬肘,在当时很少有人使用。所以鲜于枢以善悬肘为能,向作者炫耀。鲜于枢善写草书,写草书若不悬肘,容易僵死。

  元人和清人对悬肘的态度相差很大。原因估计有二,一是清人喜欢写大字,常把书法作品悬挂厅堂;二是碑学在清代复兴。

  查了这些资料,得出一个结论:悬肘很重要,是写毛笔字的一项基本功。特别是写大字,写草书,悬肘可以说是必须的。即便是在悬肘不流行的元代,能悬肘作书,仍能博得不少赞许。悬肘也不是绝对的,古人自有了高桌椅,就有人开使伏案而书,即便是在非常强调悬肘清代,写起蝇头小楷来,也不用悬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