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孩子只要手机不要命,大人该何去何从

 dinghaoqun 2017-05-27


近日,先是湖北某中学一个母亲,不让孩子上网,拔了电源线。孩子用鼠标砸伤母亲,然后跳楼身亡。


再就是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5月4日,学生李某某由于成绩不理想,被其父没收了手机。5月5日孩子找父亲索要手机未果,一怒之下,从自家11楼纵身跳下,当场身亡。5月7日孩子母亲因儿子离世,情绪绝望也跳楼身亡……


转眼间一家三口,只剩父亲一个孤魂野鬼,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而最初的起因不过就是手机,不过就是一次考试分数。我敢断言,亲子关系紧张的,至少有八成是因分数而起。


学生为了捍卫手机使用权,不惜以死相逼。面对这样的生死惨烈,再次引发了校园要不要禁止手机的讨论,我们有必要梳理这样几个问题。


一、学生有没有权利和必要带手机


因为几个跳楼的都是初高中学生,我姑且把这些孩子设定为初高中学生。


初高中的孩子有没有权利带手机?


学生当然有这个权利。法无禁止皆可行。可学生自制力不够,浏览不健康网站,聊天网恋又影响成绩……但这是教育问题,不是手机问题。严禁手机进校,固然能够一了百了。但这是逃避教育问题,也容易引发师生矛盾。师生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师生关系恶化了,对教育能有什么帮助呢?


初中生处于叛逆期,高中生即将是成年人了,都有自己的认识。稍有法律意识,他们都会觉得使用手机是个人私事,只要上课时关机就可以了。


学生不仅有使用手机的权利,也有使用手机的必要。


人是社会的人,是人都有社交需求,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如果连手机都没有,你让孩子如何关心外界发生的一切?古人尚且知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代中学生,却把他们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又是什么?这样的孩子培养出来又有什么价值呢?


手机已经成为必需品,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包括学生。手机可以集成公交卡、银行卡、身份证、借书卡、医保卡等功能。只带一个手机,就可以购物、旅游、看病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中学里计算机本来就是一门课程,手机就是移动的计算机,上网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计算机学习的范畴。不懂得网络就是不懂得生活,就跟不上时代步伐,让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手机是一种很重要的渠道。


尽管科技不能代替人做教育,但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慕课、翻转课堂、未来教室等等,都以移动电子端为平台。很多学校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提交作业都是电子化了。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下,阻止学生带手机非常困难,也不近人情。

 

二、学生带手机目的是什么

 

不同学生带手机的目的是不同的,但大同小异。用手机来学习是次要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子书、听音乐、看视频等,娱乐才是主要的。


关于“中学生该不该用手机”有过一个抽样调查。在该不该用手机的问题上,逾七成初中生觉得该用,高中生则达到八成。


有趣的是,在回答“你为什么觉得自己离不开手机”时,初高中学生都将“与家长及时联系”放到了首位,但这基本上是托辞,给家长打电话绝不是学生带手机的主要目的。不妨想一想,作为家长我们接到过孩子多少电话?


学生带手机,根本不在乎手机的工具性,更在乎手机的玩具型。这才是我们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的真正原因。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初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回答:


高中生——

(1)与家长及时联系

(2)可以上网发泄不愉快的心情

(3)听mp3、登QQ、玩微博、看小说

(4)沟通方便、增加乐趣

(5)开阔眼界、增加充实感

(6)消磨时间、排遣寂寞

(7)跟上时代,走上社会

 

初中生——

(1)便于和父母沟通

(2)不知道作业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同学、

(3)可以上网搜索资料

(4)可以给自己提供方便、增加乐趣

(5)利用手机打发时间、发泄情感

(6)增加安全感

(7)可以拍下精彩瞬间。

(8)对高端技术感兴趣,希望跟上时代

 

本人自己也做过一个实验,如果只允许使用单一打电话功能的手机,学生会不会带。90%以上的学生嗤之以鼻,选择不会带。由此可知便于和父母沟通只是借口。


更多的学生都喜欢用手机玩游戏,而且很容易沉迷,这是家长最为担心的。既然目的不纯,那就禁止手机。但禁止手机的路却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

 

三、禁止学生带手机为何无效


学校认为,学生没有手机就没有花头了,就能节省时间安心学习,更容易提高成绩。但事实却很难如愿。


部分家长不理解。因为手机是一个通讯工具,家长对孩子手机使用也是意见不一。在这方面,家长和学校也不能达成一致。有的家长甚至帮助孩子蒙蔽班主任,这更增加了禁止手机的难度。如果家长不愿意禁止手机,学校执意禁止手机,一旦因为手机发生校园事故,老师的责任根本无法承受。


其他老师不配合。学校禁止手机进校园,其他老师只要学生不在自己课堂上玩就够了。但班主任却要抓全盘,最终任务跨擦一下全部落在班主任身上。


班主任唯有单打独斗。班主任抓学生手机就如同猫捉老鼠,猫道高一尺,老鼠魔高一丈,而且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个学生的手机被没收,物伤其类,其他同学都有意见。如果损害了与学生的关系,还要肩负着思想道德诸多教育任务,班主任真是举步维艰。


也曾听闻某些学校放大招,采用高科技屏蔽手机。学生的手机一旦没有信号,那就是聋子瞎子,这相当于釜底抽薪。但一方面影响到老师手机使用,更重要的是,还遭到了学生举报。一查下来,学校违规。任何人除非考试等特殊缘由,都不得破坏和干涉通讯的自由。


这样看来,真正有效的还是建立手机使用的规则。

四、如何建立学生手机使用规则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来到一片草地,哲学家说:“旷野里长满了杂草, 现在我想知道,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铲挖,还有的说……


哲学家站起来说:“你们回去,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以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大家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的道理,如何让手机发挥正面效应,其实就是我们要多种庄稼,要让美好的东西占据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


首先是订立一个契约。手机带还是不带,让学生谈论其利弊,这属于手机用不用的问题。


当学生都主张带手机,班主任承诺保护学生带手机的自由。学生则承诺用好手机。在此基础上由全体学生牵头制定手机使用规则。这个规则越细致越好。比如绝不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绝不用手机查找答案,绝不在学习任务完成前玩游戏等等,同时制定违反契约的处理意见。全体学生举手表决,签名。这样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契约意识,还有责任意识,未来学生就算被处理,他也知道老师对事不对人。


当然光认识到手机的弊端之后,学生可能还是难以控制。所以要慢慢仰赖学生内在动机的生成、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同时也要接受老师的外在监督。


其次确定手机定位。定位讨论的其实是怎么用的问题。手机定位,就是确定手机主要是作为娱乐工具,还是作为学习辅助工具。


这两者的区分很重要。学生当然想用手机来娱乐,但老师更愿意学生用手机来辅助学习,娱乐只是一种适当的调剂。道理学生都懂,但要做到的确不容易。


但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学生自制力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因为有一天,学生终究会离开老师,离开家长,能否自制完全靠他们自己。既然这个过程有一天必然到来,还不如就现在帮孩子一起度过。


第三,建立共同成长的平台。共同平台解决的是如何最大化用好手机的问题。一旦做到,学生就真正是手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