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云飞:一代草圣,池水尽墨——张芝

 逻哥斯 2017-05-27

孟云飞:一代草圣,池水尽墨——张芝

文/孟云飞

草书四海共传名, 变得千般笔下生。

白练展时闻鬼哭, 紫毫挥处见龙惊。

收纵屈曲如蛇走, 放矢徘徊□鸟行。

遥望远山烟雾卷, 寒光透出满天明。

这是唐代诗人李翔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对于书家鬼斧神工的运笔和精美绝伦的书法极力赞美。那么,这位书法家是谁呢?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张芝。

一、人物生平

张芝(?——192),字伯英,敦煌渊泉(一说酒泉)人,东汉书法家。善隶书、行书,尤善章草,也是今草的创始者,被尊为“草圣”。

张芝出身于官宦世家。据《后汉书》记载,张芝父亲张奂,志向远大,为官清廉,战功显赫。汉桓帝永寿元年,任安定属国都尉。

张芝乃张奂长子,他淡泊名利,刻苦好学。当朝太尉屡次召他做官,坚辞不就,人亦以 “张有道”称(“有道”是汉朝选举科目之一,主要推选乡里才华出众者担任)。

二、书法成就

无意仕途的张芝倒是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是章草,张芝走向了历史的高度。

1、背景

东汉时期,是章草发展和成熟时期。章草字字独立,笔画波磔明显。关于章草名称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处于字体的变革和形成时期,“章”字有法则之意。“下笔必为楷则。”这里的楷则当为规范讲。“章草”这一名词意味着草书的规范化。东汉末年,是章草发展的黄金时期,形成了一股研习的热潮。

赵壹在《非草书》中写到:“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馀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此语略显夸张,但毋庸置疑,赵壹描述了当时人们学习草书的痴迷。草书终于成为最受欢迎的书体:“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

孟云飞:一代草圣,池水尽墨——张芝

2、学书

张芝师法者如杜操(字伯度,后避曹操讳,以字行)、崔瑗。书法家卫恒说杜度“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将他的章草列为神品。崔瑗书法师承杜度,“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张芝效法崔、杜, 获益颇多。张芝学书用功甚勤,当时纸还较为昂贵,于是乎,家中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习字后洗笔之池,天长日久,“池水尽墨”。张芝在章草上的贡献,应该是完备了先人的法度,书写“精熟”。张芝的书写态度也很认真,他常说:“匆匆不暇草书”。如果时间不够充裕,就不能草率为之。

3、成就

刻苦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使张芝成就非凡,名声鹊起。张芝的草书追慕者多,收藏者众,以致“寸纸不遗”。可惜,其真迹在东晋已经十分罕见 。永嘉之乱过江时,东晋庾翼将张芝草书十纸丢失,叹息曰:“妙迹永绝。”这里的草书当指章草。 卫瓘言:“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 作为书法家,卫瓘的说法充分说明了张芝的草书己完备地具有了骨、筋、肉的审美内涵。另据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所言,张芝还是今草的创始人。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从书法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独立创造一种书体的说法难免牵强,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传张芝所书的《冠军贴》看,张芝对今草的发展应该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孟云飞:一代草圣,池水尽墨——张芝

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芝在草书上用功至深,影响之大,从者之众,历时之长,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地域性的书法流派。该流派临习草书不计功名,不为仕途,基本处于对书法艺术的热情和书写活动的自觉。因此,他们也遭到批评:“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赵壹站在经世致用的立场,毫不客气的指出,将精力放在草书放在草书研习上,不仅对社会发展无多少禆益,而且增加了草书书写的难度,降低了书写的效率。指责之下,他们并无动摇和放弃,依然醉心其中,不懈追求,热情不减。草圣张芝成功地将书写的艺术性置于实用性之上,甚至独立出来,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在时下汉字书写的实用性减弱的背景下,书法作为国粹并引发了国际性的热潮,今人又会作何感想呢?

三、思考

在章草上的巨大成就和今草上的推进之功,张芝无愧于“草圣”的称号。 然而,奇怪的是,张芝基本上没有留下任何真迹(收入《宣和书谱》的《冠军帖》和《消息帖》,收入《淳化阁帖》的《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平善帖》,有待进一步考证),也没有留下任何书论(所谓张芝的《笔心论》五篇,不传),怎么就登上了“草圣”的宝座,而后世并无异义呢?

最少有三点可引起重视。

其一,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匆匆不暇草书”。此语见于晋代卫恒《四体书势》,原文是:“弘农张伯英者,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历来对此有多种解读。比如,“匆匆不暇,草书。”可解释为:没有宽裕的时间,只好草草写之;比如,“匆匆,不暇草书。”即时间紧迫,来不及写草书了。意思完全相反。笔者赞同后一种解释。从历史背景讲,东汉是草书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历经崔杜,直至张芝,草书(章草)成为一种规范的字体。显然,不可能是草率为之的意思。另外,赵壹的《非草书》里说:“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其中“适迫遽,故不及草”一句,其实和“匆匆,不暇草书”的意思相同。赵壹还说:“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 他原本是非难人们对草书的沉醉,却无意间讲出了一个真相:草书由原来的“趋急速”转为现在的“难而迟”。其意自明。草书也就成了书法家们在规范化的原则下的认真书写。张芝书写“精熟”,应视为章草的集大成者。

孟云飞:一代草圣,池水尽墨——张芝

其二,一方池。这方池就是张芝“临池学书”的“墨池”。《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张芝墨池,在县东北一里,效谷府东南五十步。”后人临习书法用功,常用“临池不辍”形容。

唐人写卷《敦煌二十咏》中有一首诗《墨池咏》:

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

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

舒笺行鸟迹,研墨染鱼缁。

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

该诗赞美了张芝杰出的书法才能,并道出了“墨池”对后人造成的巨大影响。也曾有墨池寻砚的说法,虽不足信,却不妨说,墨池就是激励后人勤学苦练的标志性遗存,是勉励后学的教科书。历经岁月的演绎,它已被注解了更加丰富的含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其三,一个群体。 就是以杜度、崔瑗为先驱,以张芝为代表的西北草书家的群体。该群体人多名显,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影响巨大。

书写实践:齐相杜度善草书,唐张怀瓘《书断》列其章草为神品;崔瑗为杜度学生,人称“草贤”;张芝被韦诞赞为:“转精奇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昶为张芝弟,草书亦佳,书类伯英,人称其为“亚圣”;索靖,张芝姊孙,晋代书法家。学书于张芝,笔力雄健;卫瓘,书法与索靖齐名,人称“一台二妙”。另外,还有韦诞、卫恒、罗晖、赵元嗣等,亦属于该流派。就连对当时的赵壹也不得不承认:“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其实,后世的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的书法,都与张芝有渊源。

四、结语

王羲之说道:“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弗及也。”书圣如此评价草圣,吾需何言?

其实,张芝在书法上的成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给人以强大的内驱力,使人得到正确而充满魅惑的引领,学习者往往以“乐”作舟,驶向成功的彼岸,影响当世,流芳千古。

借用一首诗作结吧:

汉有草书,杜度崔瑗。

青出于蓝,张芝大成。

创为今草,百世相传。

率意超旷,龙骧豹变。

蛟潜鹤舞,骇兽奔腾。

清涧长源,流而无限。

萦回崖谷,造化所生。

精妙绝伦,千秋草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