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神论鬼异怪志

 深晨S 2017-05-27

上一篇简单聊了下中国人的鬼神观,神的观念是由鬼而来的,那么鬼的观念又是哪里来的呢?

说起来不少人是不信鬼的,这跟今天以唯物主义教育为主关系也并不大,其实自古不信鬼的人就很多,因为很简单的一件事——没人见过鬼啊!退一万步来讲,也至少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鬼的吧!

是不是真的有鬼咱们不去讨论,但是人类谈神论鬼了几千年,“鬼”之观念却是实实在在存于人心中了。

1. 万物有灵——原始人类心目中的 “鬼”

人类一直以来对“鬼”的定义,就是人在死后的一种形态。

而人类开始树立生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十万年——前十万年的“古人”时期(人类的进化依据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研究结果,经历“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考古挖掘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发现了类似墓葬的设置,他们将死者按照头东脚西的方向放置,跟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有关,表明他们希望死者能够看到太阳和光明。死者尸骸周围撒有红色碎石片,放有石制生产工具,这些随葬品表明,尼安德特人大概已有阳世和阴世的概念,他们希望死者到了阴世后,还能得到光明和温暖,一样可以进行生产与生活。

再后来一些,人类的进化到了“新人”时期,智力有了较大发展,对生死概念的认知也飞速发展,如公元前二万五千年左右生活在我国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一带的山顶洞人,他们居住的山洞分为“上室”和“下室”两部分。“上室”是活人的公共住室,“下室”在洞内的后部,是死人的公共墓地。死者的尸骸上撒有赤铁矿石粒,据推测是象征着火和血、光和热,是给死者光明和温暖,希望他们重获生命。此外还放有石器、石珠和穿孔的贝壳、穿孔的狐狸牙等饰品。这些陪葬品表明,当时的人认为灵魂是不会消失的,它们生活在另外一个人们还捉摸不透的地方。

灵魂不死的观念,又是源于万物有灵的想法。十九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出了“万物有灵论”,他认为早期人类普遍信仰精灵,世界万物如风雨雷电、山火的燃烧、日月星辰的运行等等,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山川河流,都有一种超越自身外部形体的精灵存在。人也有灵魂,人死但灵魂不死,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都是精灵作用的结果。

依托万物有灵的念头,人类早期的鬼灵观念得到了起源,而具体观念的产生又源自于梦境。

梦是人类的专利,一般来说动物不会做梦。梦是大脑思维发展的结果,在梦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而且比醒时活得更奇妙。于是,梦把早期人类带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疑惑和不解。这使他们联想到,人除了自身可视的形体以外,一定还有一种不可视的存在,由此产生了鬼灵观念。所以,所谓“鬼”就是万物有灵论、灵魂不死等理论在人自己身上的落实,“鬼”就是灵魂的具象化。

2. “鬼”由心生

自然界高等一些的生物都有个共同点,即喜欢光明和温暖,害怕黑暗和寒冷。由于人类可以算作是地球上的高级生灵,有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所以喜爱、追求光明和厌恶、害怕黑暗的心理比其它动植物更为强烈。

心理学研究证明,对黑暗的恐惧是人的天性之一。试验证明,很多婴儿一生下来就怕黑,把他们放到黑暗的环境里,马上就会哭起来。而鬼是与黑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心目中的鬼灵都是在晚上出现和活动,少数鬼白天出来,则是要附身于人或动物。如《聊斋志异》中出现的鬼,几乎全在夜间活动。

古人认为,鬼最怕雄鸡,因为雄鸡为司晨之灵,雄鸡一鸣天下白,故惯于夜间生活的众鬼畏之。古时有习俗,“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元日》)。《太平御览》卷二十九引《庄周》:“有挂鸡于户,悬苇炭于其上,树桃其旁而鬼畏之。”

黑暗给鬼的出现提供了活动环境,而活动的场所又常被说成在坟地、老屋、废墟、旷野、古庙等人迹罕至的地方,更增加了恐惧氛围。人们夜晚偶然来到这些地方,由于鬼灵观念在心中作怪,黑暗中影影绰绰的小树、突兀的怪石,都会被误认为是“鬼”

《荀子·解蔽篇》中说:“凡观物有疑,心中不定,则外物不清。……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文中还举有一例: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形,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
凡人之有务也,必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

鬼的观念的产生与人的梦境幻觉也有极大关系。人在梦境中不但会看到死去的亲友,还常常出现奇特怪异的形象,这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人们对这些可怕的怪异现象无法明白,只有用“鬼”来解释了。

鬼的观念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与人类的心理思维分不开的。早在东汉年间,著名学者王充即已清楚这一道理,他在《论衡·论鬼》中道: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3. 宗教助 “鬼”

在远古的原始宗教中,已有“来世”信仰,北京山顶洞人的死者要进行埋葬,有随葬品。仰韶文化流行过瓮棺葬,葬具上凿有孔,是供灵魂出入的。这是因为早期人类认为人死后还会重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所以,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统治者便施行厚葬,使死者即使变成鬼,也要在那个看不见的鬼国里,继续享受富贵,作威作福,统治众鬼。不但他们的陪葬品多得惊人,而且还施行残酷的人殉制度。在发掘出的商王墓中,最多的殉葬人数有四百余人。到了秦始皇一死,后宫女子全部殉葬,加上“尽闭工匠藏者”(《史记·秦始皇本纪》),殉葬人数竟多至“什以万数”!发掘出的部分秦陵兵马俑,更是震惊世界。可见,古代帝王对他们死后的阴间生活有多么重视。

佛教于东汉末传入中国后,轮回和地狱理论逐渐流行,佛教中的鬼与中国本土鬼也逐渐融合,形成一套十分完整的阴曹地狱体系,各种各样的鬼灵开始变得形象具体了。

道教是不大讲来世的,但它也有一套以酆都大帝、东岳大帝为首的鬼神系统,后与佛教鬼神合流,佛道鬼神济济一堂,共同管理阴间鬼事。

宗教信仰使鬼的观念的产生和存在,进一步事实化和理论化。使人们毫不怀疑地信以为真,诚惶诚恐。

4. 社会其实离不开 “鬼”

鬼的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也是社会的需要,人类社会需要一个鬼世界(自然还有神世界)来调节和补充。人类社会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很不完善的,并受到自然世界的危害。于是人们造出了美丽的天堂和可怕的地狱,天堂是人类性格乐观可爱的一面,而地狱则是人类软弱卑劣的一面。人们从现实社会找不到的答案,往往会向天堂、地狱中去寻找。陈独秀曾在1918年的《新青年》上写文说:“吾国鬼神之说素盛,支配全国人心者,当以此种无意识之宗教观念最为有力”(《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有鬼论质疑》)。鬼神观念是最深人人心,有着雄厚根基的。其实,说鬼就是谈人,讲的是鬼话、鬼事。实际就是人话、人事,鬼世界即人世界。周作人说:“我不相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听人说鬼实即等于听其谈心”,可以了解鬼里边的人,鬼世界其实透露出“中国民族的真实心意”(周作人《夜读抄·鬼的生长》)。

鬼的世界也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刺激着人们的神秘感,人们爱听、爱说、爱编、爱造,鬼故事在世界各地但凡有人群的地方广泛传播着,丰富发展着,满足着各类人的精神需要。

历代文人留下大量的鬼笔记、鬼诗文、鬼小说和鬼戏剧,在记录、创作、传播鬼文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历代文人与鬼结下不解之缘,除了对这个神秘的怪物十分感兴趣之外,还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环境并不宽松有很大关系。在文网密布的时代,稍有不慎,就会触动统治者脆弱的神经,轻者贬官流放,重者株连九族。于是借鬼谈人,以鬼讽今,曲折地抨击现实,抒发心中的愤懑与不平,“不问苍生问鬼神”,其实是兼问苍生与鬼神,而且问的更多的还是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