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毒药”草乌,是毒还是药

 自来自去的人生 2017-05-28

□ 蒲昭和



据有关媒体报道,9月8日,云南宾川县金牛镇一村民邀约亲朋到家中煮食草乌炖猪蹄,结果引起多名就餐者中毒,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悲剧引发我们思考:被归入《中国药典》的中药材草乌究竟有多毒?作为药用如何降低其毒性或避免其中毒呢?

乌头被《中国药典》列为“大毒”之品

草乌、川乌原本都叫“乌头”,属常用中药。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川乌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其侧根的加工品又称“附子”)。明代以前,二者都以乌头名之,至《本草纲目》始有川乌、草乌之分。按李时珍的说法:乌头出彰明(四川绵阳)者,谓之川乌头,产于长江下游等处叫草乌头;川乌来源于家种,而草乌则源于野生。这种区分法至今沿用。

据《中国药典》载:草乌、川乌都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功效,附子能“补阳救火”。在我国一些地方,民间有炖(肉)食乌头的保健习惯,用以治风湿疼痛或温阳补肾等。不过,草乌、川乌均属辛热、大毒之品,使用不慎极易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的后果,这类教训已屡屡发生。

《中国药典》将有毒中药饮片分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三类。而在10种有大毒药材中,草乌、川乌名列其中,是名副其实的“毒药”。草乌又叫五毒根,民间称“断肠草”。草乌有毒与它含乌头碱有关。因为是野生品,草乌比家种川乌毒性强得多。

致病还是治病,看使用是否得当

乌头碱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等植物中,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生物碱。一般人口服纯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3~5mg可致死。《中国药典》规定:川乌、草乌常用量为1~3g;附子3~10g,最大可用30g。据临床经验,使用草乌时,一般选最小剂量开始试用。《中国药典》还标明:川乌、草乌“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另外,草乌炮制后乌头碱会被水解,毒性会降低,故《中国药典》规定了草乌的炮制方法,并规定草乌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否则可加重草乌毒性。这些都是源于长期的临床经验,应当遵从。

误服草乌很容易中毒,其毒性会表现出对中枢神经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肌。先兴奋,后抑制,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肌麻痹而死亡,同时也损害周围神经功能。草乌中毒主要症状有:唇、舌、颜面、四肢麻木及流涎、呕吐、烦躁、心慌、心率减慢或心动过速、肤冷、血压下降、早期瞳孔缩小(后放大)、肌肉强直、呼吸痉挛、窒息而危及生命。这些症状可在服药后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

中医认为,草乌味辛,性大热,因其“大毒”,因而也有很强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功效,临床多配合使用,主要能治疗寒湿痹痛、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症。民间常用草乌炖食来治疗寒湿腰痛、关节红肿痛等。乌头碱有麻醉止痛、消炎、抗风湿等作用,草乌也用于治癌痛、急性软组织损伤、风湿关节炎、头痛、牙痛等。

制草乌入汤药须久煎,煎煮时间越长(煮至舌头不感觉麻),毒性越小。生草乌毒性极大,一般多外用,如研末后可用酒或醋调敷,或泡酒搽用,主要治疗腰膝冷痛、肩周炎、骨质增生、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及瘀血肿痛。草乌以酒磨汁外搽,还可治疗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等。

含乌头碱的中药安全吗

草乌能“以毒攻毒”,有其他中药无法取代的特殊功效,在临床仍使用较广。据资料显示,如今含乌头碱的中成药达100种以上,常用的有云南白药、人参再造丸、小金丸、小活络丸、天麻丸、风湿骨痛胶囊、附子理中丸等。这些药都含有草乌或川乌。

《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川乌、草乌等剧毒性饮片,采用更先进、更精确的方法加以限量检查,目的就是为了更安全、有效地使用有毒中药。只要配伍得当,制法用法上严格遵从《中国药典》规定,并经医生处方使用,总体上是安全的,人们不必“谈毒色变”。但个人切勿擅自使用本品或相信偏方,因为乌头碱中毒量与致死量十分接近,加上个体差异,有的人可能煎服草乌1g即可引起中毒。在服用草乌或含其成分的中药后,一旦发生口、唇、舌发麻,脸部以及皮肤发痒,或恶心、发慌等时,要立即到医院救治。在等待送医的同时,可大量服用甘草水或者绿豆汤以解毒。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