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思梅:香港社服机构义工管理之我见

 快乐英平 2017-05-28

社会服务行业是一个创造人文关怀价值的行业,义工作为社会服务业的重要资源,其作用不可小觑。

文/潘思梅【整理编辑:时英平】

前记:笔者于2010赴港求学,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服务管理专业。其后留港就业,分别于社会福利机构,地区社团和工会从事项目管理和行政类工作。在社会服务体系里面工作几年,以本人的拙见,作下文。希望可以达致一个相互交流的作用。

在社会服务行业,香港社会的义工,即义务工作者,等同于内陆的志愿者。社会服务行业是一个创造人文关怀价值的行业,义工作为社会服务业的重要资源,其作用不可小觑。以扎根于香港一个行政区域的组织为例,总员工数六十来人(包括行政后勤等)的一个中小规模,整区人口逾五十万,会员近7万,单凭机构受薪职员,即使倾注所有时间,也无法负荷繁重的工作量。因而,义工资源成为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香港居民的义务工作热情,是相对高涨的,而且义工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对推动小区服务工作有显着效果。时下正值端午佳节,逢此节日前夕,香港不同的社会团体就会有派发粽子的活动。一服务团体在短短一周以内,为小区提供了一万只粽子,而这大批量的粽子,是由五十名义工,从选食材、调味、包扎、质量监控、蒸煮到包装,一条龙生产出来。这里涉及何其大的工作量,没有奉献精神,没有一定的组织魅力,是很难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香港义工精神不得不让人感叹,但是形成这种乐于奉献、不较得失的服务精神,除了义工本身的特质和价值观使然,与社会大环境、教育、社会精神的价值体系,及社会服务机构对义工的管理都是息息相关。

1.政府的推动和行业的认可

据香港义工发展局的数据记载,香港之义工服务雏形早于英国人踏足香港以前就有了,并在七十年代,有进一步的起源发展。香港的社会福利署作为专门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的政府部门,在其推动下,香港亦于八十年代初成立了义工发展局这一独立机构,推动义工发展工作。

社会福利行业在香港是一个备受社会认知和认可的行业,无论是海外的慈善团体或者本土的机构,由于业内信息资源的公开化、透明化,并且政府对其资源使用也有较为严谨的审核,使得慈善是一种普遍认可的行业,这自然会让义工更有信心地参与服务,对义工文化也是更为认可的。试想,如果公开募捐的善款,会被私吞囊中,又怎有人愿意当义工顶着寒风或烈日募捐呢?

2.社会的参与

这种参与是广泛性的。义工服务从娃娃抓起。香港不同的社会福利机构每年都有诸多卖旗活动(一种公众筹款的模式),其中不乏家长带着小孩,在街上募捐。当然也见不少身体障碍之人士或者长者的面孔。不少义工,超出自我的职责范围外,为团队贡献,不惜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譬如服务的街站本已安排好更表,但是在人手欠缺的情况下,他们会主动提出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表现甚是尽心尽责。

所有这种义工的精神,在香港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身上诠释。这宛如一堆柴火,如果燃烧的火堆中,缺乏木材的供应或者火油的淋浇,那么终有一日他将火种殆尽,而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扮演着这种“火上加油”的角色,让这种服务意识传出更大的热能。

在社会参与中,媒体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前些日子,媒体报道香港一牧师,筹办的老人院社,为鳏寡老人提供院舍服务,其事迹曝光后,不少热心青年,主动上门提供院舍硬件设施维修工作、还自发探访老人。媒体报道主要是起一个信息桥梁的作用,为义务工作提供另一渠道的契机。

3.社会服务机构对义工的管理

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对义工的管理有非常值得借鉴。义工,属于机构人力资源。既然是资源,如何将资源效用最大化,

是该考虑的问题。如果将义工分成两类,一类为技能性,一类为非技能性。技能性的义工,即一些义务工作需要义工有相应的一些背景文化,并且需要通过严谨的培训才能上任的,比如一些处理边缘青年、或者心理咨询问题的服务;一类为非技能性的,比如一些简单的文书工作、手工劳作、派发宣传单张等都属于这类。而后者的需求就其量上而言,是更大的。故此,对义工的招募遴选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除此以外,义工的培训和发展、义工的激励及关系的维护也都是环环相扣的。

3.1义工的招募遴选

认同机构的愿景,服务的理念,是义工招募的前提,很大程度上决定义工与机构的合作关系能否长久地建立。而因为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数量众多,吸引其加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而机构的服务深入民心,是义工“投怀送抱”的一个因素,故此机构如何让理念及服务,无论在宣传数据上或是行动上都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是很有技术的问题。当然也能够通过服务或者原有的义工网络去挖掘潜在的义工。

3.2义工的培训

培训是义工服务质素的保障。虽然义工有简单的遴选,但是大体上机构对义工本身的知识水平等要求不会很高,而且义工原作为机构外的一分子,投入机构服务,必然跟其有一个融合的过程。义工的培训除了有助于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义工也是一种自我提升。曾有义工表示,她非常喜欢义工小组的培训,这种培训让她学习到很多技巧和知识,而自我的提升,也让其在义务服务工作中得到满足感,从而激发其服务的热情。

3.3义工激励

香港大大小小的社会服务机构每年都会有义工评选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表彰有杰出贡献或者服务时长较多的义工。机构甚至专设一个表彰大会,邀请义工与员工聚餐等,这种荣誉能够激励他们,无形中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肯定,使其投入服务工作的热忱也进一步提高。

3.4义工关系的维护

前面所提的几点是由机构的实际需要,配合义工个人角度出发,而当个人的效能提高之后,机构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如何整合分配这些资源。这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很多社会服务机构都会形成一个义工服务生态。一个机构里面会有不同的义工小组,甚至义工团,而发展得比较纯熟的义工组织,甚至登记注册,且产生相应的管理架构,当然未必所有义工小组都会形成如此规范地一种团体组织模式,但是不变的是,从义工小组中挖掘领袖型的人才对小组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而关系的维护,加深义工对机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机构更会通过不同义工小组活动去培养和引导。

在社会服务行业,可能我们会关注如何提高社工的专业化水平,但同时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团队性的工作,而它最终是透过更多的参与者去关爱社会的有需要人士,透过一群群人去扩张这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必将推动社会服务业的壮大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