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论19

 Winfred吴 2017-05-28

3.2.6专题:评彻底主情派——尼采之学

   说他合乎中道也是为了表彰,尼采这种典型不合中道,他偏激。海德格尔对原先那个主知派不完全反对,问题没那么大,说是中道也可以这样说,但是总体来说不应该给他那么高评价,也达不到中道。只有东方的学问才达到情和智的中道。在他那还是两张皮。你从他对尼采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里边非道德主义还是很严重的,他很担心重新主张原来这种柏拉图基督教这种道德会有问题。

   列维纳斯不太了解,但是列维纳斯已经,据我了解的那一点点已经跟海德格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不应算海德格的主张。海德格尔说to be,讲存在,跟ought to be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向。to be就是存在,就是主情的,还是主情为主,我的自然性发出来就可以了。ought to be还是比照以前的宗教和形而上学的道德立场,就是按照一定法则来规范人的行动。

  学生:也许列维纳斯把生命当下的自觉性、自主性跟圣贤宗教规定的法则加以了调和,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路子,海德格尔没有这个。海德格尔很担心重提道德法则会有问题,所以他不敢这么说,这样他的学说达不到中道,列维纳斯算是中道了。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良知和理的平衡。

3.2.6.1略说——超人与圣人之区别

   大家翻到第11页,我先讲补充内容。上一节讲的有关尼采的补充,就是龚子杰问了一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应该区分一下尼采的超人跟圣人的区别。先看四级伦理学图。

级别 级名   行为准则      所遵之法则

4  圣人  率性,完全行权  心中无法则,人心所欲不逾矩

3  君子  守经行权     有限概然法则

2  凡夫  循理(完全守经) 普遍必然法则

1  恶人  任情       无法则

3-12 四级伦理学图

    这里有圣人、君子、凡夫、恶人,这四级可以再缩为三个类型。就是第一是一个,二三是一个,第四是一种。用正反合的关系来说,第一算是正,二三算是反,第四是合。从人的最初的、最迷惑的境界经过中间这种境界,到圣人这种完全觉悟的境界,这样一个过程。因为一和四属于正和合的关系,所以它们相对于第二三级来说,一和四有相当多的相似。下面这两节主要列出的伦理学方面的相似,在下面的研究中还可以看到它在形而上学方面,在量论方面也跟东方一乘的学说有很多相似。不仅在伦理学方面,恶人的伦理学跟圣人的伦理学很相似,在形而上学方面、认识论方面和量论方面,尼采的形而上学和量论跟东方的一乘也有很多相似,就有一种鱼目混珠的可能性。经常有人包括我自己,有时觉得尼采说的超人像圣人,包括他永恒轮回的观点,很像一乘的当相即道,既是而真的观点,肯定现象的真实性。最初跟最后经常是很难区分的,最低的和最高的很难区分。

振清来念下面。学生:

两端之14同为率性,而于法则无所持守(中间23两级则皆于法则有持守也);表面上极相似,然实有天壤之别。

(a)所率任者不同,在恶人为情欲,在圣人则为无欲之本性。即前者之本体乃一我法二执甚深之境界,后者则已破尽一切妄执,尽显清净本性也。尼采之学从未闻有破我执之功;非但不破,反要加强之,以致其极方可为超人。故超人显系恶人之造极,滥充圣人,不可得也。

b)圣人恶人同于法则无所持守。然在圣人为时中,即无时不合中道,从动机到效果皆是至善,皆是利他;在恶人则无忌惮,其动机乃从我执出发,其后果则损他。尼采之超人行事动机全由权力意志发动,也即全从我出发也。从后果看超人任由权力意志之流行,即使杀人盈野亦无所姑息。

c)圣人之率性境界乃一无对境界,已泯去主客人我之分别,只余浑然一片之灵光,应用无差而已;恶人则我法执甚重。

    你看第一级的恶人是任情,第四级是率性,任情和率性的意思差不多,就是不加节制,任它自己动,率是这意思,任也是这意思。但是所率的、所任的东西不一样。圣人是性,尼采的超人是情。我在旁边的小字。从《权力意志》这本书上摘下一段话来证实我的观点。尼采说最高级的人欲望也最多,从这里你可以知道所率的和所任的是不一样的。两边的两段就证明了尼采的伦理学定义为恶人伦理学,人家是自己承认的,明目张胆这么说的。

   <412>更强壮,更恶毒,更如饥似渴,更放肆,更奢侈,因而历经坎坷的人是他推崇的人。112页说恶行属于强者和具有美德的人,你看自相矛盾吧。他把行恶的人叫做具有美德的人,人家是承认的,你看下面:总之,人为了尊重自身起见也要有能力当恶魔。他的《<看哪这个人>序》一个自传里说:看来我宁愿做萨蹄尔,也不想当圣徒。 判决书就要下达,我们都会有离开的一天。萨蹄尔是一个酒色之徒,爱喝酒好色,是一个恶行多端的人。我这部书所表达的,除了从快活与友善的方式对立而外。快乐和友善的对立面,也就是恶和痛苦这种生活,他要提倡这种生活,就是作恶、以痛苦为荣的生活。尼采是不讳言这些的。

    学生问:他为什么说基督教是弱者的道德吗?大家评论他是片面的深刻的人吗?

    他是彻底的主情派,彻底的反知,然后主情。他建立了一个彻底反正教的一个学说。他是一个很彻底很深刻的人,研究主情派的实质要研究尼采彻底反知主情的学说,他在各个角度离正见最远,是正见的另外一端,所以是一个彻底的学说。对主情派,海德格所属的这一派你看实质就要看尼采,只研究海德格就发现不了他们这种邪恶的实质。因为海德格吞吞吐吐,他并不把自己邪恶的主张说得这么明显,所以你发现不了。性和情,性是无欲的,情是欲望本身。性是破了我法二执的智慧境界,而情欲就是带着甚深的我法二执的迷惑境界。所以尼采很少听说破我执的功夫,不但不破,反而要加强之。刚才龚子杰说的他为什么说基督教是弱者的道德呢?就是因为基督教破我执,好像显得弱,显得是个弱者似的。其实,你说尼采深刻吗?他也是很矛盾的。你说他深刻是一方面,偏激的人总是这样,你说他是高贵的吗?所有这些主张让人感觉他很低贱。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这不是一种很贱的人才有的观点吗?希腊诸神只是为生存而生活吗?他是很偏激和矛盾的。

    因为他不破我执反而加强了,强弱是相对而言的,你如果只强调强的这面,最后成了最弱的人。你不敬人,人还敬你吗?你这么傲慢、瞧不起所有的人,最后所有的人都是你的敌人。最后还有力量吗?老子说上善若水,这才是智者的认识。柔弱胜刚强,不能只强调刚的那一面,这包含了最弱的可能性。

   b)条说的是率性和任情,机和效果上从表面上看是相似的,它们的相似就是同样对法则不持守,同样是没有法则的。因为没有法则才能放纵。就是因为有法则才收住心的放纵,如果不守法则才能够放纵,所以放和任的境界有天壤之别,在恶人是无忌惮,在圣人是持中,动机和效果不一样。看这段话:要想通过这种现实性和真理达到胜利之目的,我们就离不开谎言,因为这是出于求生存的目的,出于求生存之目的就离不开谎言。在别处尼采还说过:除了利己主义就没有别的。这是明目张胆的。超人的动机完全是自私的,不是事业心之类的,不考虑其它的。圣人的目的是利他的,因为圣人已经无我了,圣人的身心名都不是自己的,他是无我的。从道德来看超人是很刻薄的,是利己损他的,即使杀人盈野也在所不惜。下面还有:我们必须学会作出牺牲,把我们的事业看重到不惜人命的程度。其它的地方还有类似的话:我们要向大自然那样无所顾忌地去组织大众,因为大众要求我们这个组织。要向大自然那样,无所顾忌地处置大众。圣人是至善的,自利利他的,是不一样的。

(C)条也很重要。圣人的境界是一个无罪的境界。无罪所以无碍,然后就无为,主客一体,没有自他分别,是灵光一现的境界,一切都是光。我连物质世界都可以随便通过,包括他人的心。所以圣人一善念千里之外应之,它是感应的关系,圣人的体验是应和的,从心和物的关系都没有障碍,那是一个事事无碍的境界。他人的身和心、还有整个的世界对圣人都不构成任何的障碍。所以圣人的行为,这种业,完全是一种无为的起用,是行所无事。圣人办事和没办事一样,看书只是遮遮眼而已,终日穿衣没挂一丝,这种境界。而超人就不同了,超人是有罪的,像一个高傲的人,其基本的情感乃是我是谁,谁是我之外的他人。他最基本的意志就是自他之分,自他的分别,自己的身体和外在的物质环境有强大的分别,所以他是有罪的,而且罪很严重。也是有碍的,而且障碍感极强,所以用强力意志或权力意志来形容意志这个词,就是因为他要主宰对方,主宰物质和他人,他需要很大的力量,感觉很费力。是罪恶感极强造成的,其实都是梦里的自我的伸缩的关系,如果感觉自他是一体的就没有障碍。我们在梦里可以体会这种境界。如果我们在梦里意识清醒的话知道在做梦的话,我们就可以控制梦境,随念物质和他人在梦里都发生变化。你忘了,你以为是现实的东西,你以为不是在做梦,那么体验就得不到相应。鸠摩罗什法师具有这样的体验,他童年时,去一家寺庙,不经意间把一块很重的鼎拿起来了,他举着举着就想我怎么能拿这么重的东西啊?一下给摔下来了。因为他宿生有修行,在无意间把宿生的境界提起来了,但是一旦回到凡夫的见地当中,认为自己是小孩拿不动,产生了分别,以为鼎是在自己之外的,而不是一个幻想的时候,它就落下来了,就有了很强的重量。所以圣人完全是一个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是不费力,即使起念的力量都没有费,别说用外部的力量了,起念就像没起一样,所以念也达到了无为而念的境界,不念而念的境界。尼采对无为之妙根本就没有梦见,超人全在有为之中,是跟浮士德放纵情欲的力量,横绝天下的精神是无异的。

d)圣人常在至乐之中,其中至为善美幸福之境界无可言喻,而绝无一丝苦感也。恶人则常处痛苦之中,我执愈深,造业愈重而痛苦愈深也。

反观尼采之学,贱视幸福欢乐,而颂扬痛苦,以为前者乃庸人与女人之事,而唯有深重之痛苦才是超人高贵光荣之标志。由此正可知超人乃恶人之俦伴,绝非圣人明矣。愚痴哉尼采,兑昏昧至此而作如此颠倒之见解也!

(d)条是从结果来说的。如果你作恶,孜孜自利,最后是深重的痛苦。而圣人,无罪无碍无为,自利利他,所以得到的结果, 超人是一个痛苦的境界,而圣人是至乐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我下面还会讲这个问题,尼采颠覆了正教对人生目标的最高追求,而代之以权力。

3.2.6.2详说—— 评尼采之形上学、量论及伦理学

甲、总括尼采之学彻底反知主情立场

现在回头看第一页。在讲第一页之前,先把几个派别的划分再讲一下。主情派分成了两类,尼采属于彻底主情派,剩下三个人属于温和主情派,两者的区分以按对主知派的摆脱为标志。如果彻底摆脱了主知派的干扰和笼罩,没有主知派的污染了,彻底贯彻了主情的主张,就是彻底的。如果还在笼罩之中,没有摆脱主知派的成分,还有很多主知的成分混杂在里面,就属于温和派。因为温和是在主知的笼罩标准下建立起来的,所以再分的时候,混合主知哪一派的成分就属于哪一型。分成了理性和经验,混杂了理性的成分叫做理性主情派,如果混杂了经验派的成分就叫做经验主情派。现在已经分出来了,我们原先把尼采放到经验型里面了,理性型是叔本华和海德格。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彻底和温和,以及由温和开出了经验和理性的内容。以尼采为主,附带着和其它三位作对比来凸显他彻底主情的立场,可以让我们看到尼采之学的宗旨。

 

哲学家们,对表面、变更、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抱有成见。

他们相信:1.绝对的认识;2.以认识为目的的知识;3.美德和幸福联姻;4.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他们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以前文明(也是更危险的文明)对价值的本能的规定。

——《强力意志》P134407〉条

 

我试图弄清,苏格拉底问题形成的局部和特殊状态。因为他把理性、美德、幸福三者相提并论。他用这荒唐的同一性学说玩魔术。于是,古代哲学家再也没有跳出这个学说……

——《强力意志》P529432〉条

这两段话其实就把尼采的彻底的反知立场概括的很精要了。所以我这四行就综合了这两段话。前面的那段话说的是这三个:绝对的本体,真实的世界,然后有知识,对本体的认识的知识,然后有美德和幸福。我补充了理性之后就成了五个东西了。尼采在这五个东西上彻底反对主知的立场,然后另立了新的内容,他反对绝对本体的存在,然后用权力意志来取代。他的权力意志起两个作用,一个是取代绝对的本体,另外是取代理性的作用,在知识论里理性是用来得到知识的。用价值取代了知识,用恶取代美德,用权力取代幸福。这两段话综合起来就可以把尼采的彻底的反知主情的立场概括起来了。

《佛学与西学》——第三章量论(十九)

     第一条是尼采的形而上学,是权力意志的形而上学。二三两个加起来,反理性和反知识加起来,权力意志起两个作用,权力意志和价值加起来,这是尼采的量论。四五两个合起来是尼采的伦理。为什么把它叫做量论不叫做认识论呢?是因为尼采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的观点,所以叫量论不叫认识论。这也是一样,叫伦理学就好像不对了,所谓伦理就是讲人伦道理的,尼采已经不遵守了,所以也不合适,应该叫人学或者叫人生、人生学说就可以了,暂且叫它伦理学吧,叫人学不太顺口。

    然后翻到第三页,我根据这四行东西总结出了一个主知派的思路和尼采的思路。龚子洁念一下吧。

主知派之系统思路(以柏拉图为典型):

本体世界是具主体间性(客观做此义)之真实存在,乃是一切真理与知识美德幸福之源泉。迷失本体世界落入现象世界,即进入迷误之中,从而有恶行之积累,从而有痛苦之科索沃也。故美德即籍也知识:重新找回对真实世界之认识,人即脱离恶行而从事善行。幸福即籍也美德:止恶修善,即可脱离痛苦,找回幸福也。

尼采之学能一反上述思路,而代之以彻底反知主情之思路也。无真实世界,只有这个荒谬、虚假的变幻的、永恒轮回的现象世界(即肉体生命及其物质环境)是真实存在的。一切知识、事实、真理都没有的,只是价值,即信仰与谎言而已!美德禁欲破我即生命之取消,故不要美德;恶行正是生命之自然流行,故应赞美恶行。(恶行必致痛苦,故应痛苦辩护,第一步取消幸福高于痛苦之地位,将二者平齐视之,第二步将二者皆贬斥,以权力取代之)幸福并非生命之目标,只有权力才堪当也。

    尼采之学的特点就是一以贯之。下面一部分一部分说,先说形而上学,再说量论,再说伦理学。

乙、尼采之形而上学

    尼采的权力意志的本体和叔本华的就不一样了,叔本华的意志是可以取消的,叔本华的意志不是守恒的东西,应该是一个空,通过修行可以把意志取消掉,而尼采则说得多坚实有力啊,这是一个永恒的固定的力。这强调的就是跟叔本华的意志的区别,说是一个真实的、不可变的、守恒的东西。在叔本华那意志还不是最后的本体,而尼采则把它做成了真实的最后的本体。所以说叔本华的主情气息在三个人之中实际最弱的,因为叔本华最后的东西还是理性的,是对理念的观审,还是理性的,所以把叔本华放在主情派,是温和主情派里最温和的一位了,受理性派的影响太大了,这种主情的成分在三个人之中最少了。然后海德格主情的成分多一点,他的本有的大道是一个知情混合的本体,它是一个语言性东西,而这种语言是一种诗性的流变的语言,这种语言里可能也夹杂着情的成分。总之,这是我们的体会,海德格尔是一个很含糊的学说,他不清楚。在三个人中,柏格森跟尼采最接近,柏格森主知的成分也很重,甚至对主情的成分,在本体里边主情的生命处于弱势,而主知的物质处于强势,这都是知情混合型的本体。温和主情派是知情混合型的本体,而只有尼采把本体贯彻到了最彻底的主情的性质,这是本体方面。

看第五页,是之三子之形上学未脱主知派笼罩,叔本华海德格尔之理念大道笼罩于理性神秘派,而柏格森之物质笼罩于温和经验派科学之下也,只有尼采一超直入,将理性也经验也远远抛在脑后。

所以尼采属于彻底主情派,他们属于理性派本体。叔本华的理念、海德格的大道笼罩于理性神秘派之下,他们属于理性型的主情派,柏格森的物质笼罩于温和经验派科学之下,所以柏格森属于经验型的主情派。请同学念下一段:

那位皇帝即斯多葛派奥勒留一直拿事物的易逝性来责备自己,意在不要过份看重自己,并且泰然处事。可在我看来,一切都有无穷的价值,以致事情匆匆而过。因为,我要为每个现象寻求永恒性。人们会把最昂贵的膏脂和酒浆倒在海里吗?——我感到欣慰的是,过去的一切都是永恒的按:是法位法位,世间相常住。——因为大海还会把它们冲刷回来。按:喻相同者之永恒轮回也。

——《强力意志》P4281065〉条

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学说。永恒轮回学说的宗旨是什么?它恰恰是要为现象的永恒性辩护,颠覆主知派这种现象是虚幻的、生灭的、没有价值的观点,要为现象找到永恒的根据,以说明现象是最真实的价值,为现象的价值辩护。以前的主知派分成两个世界,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现象属于虚幻的,属于生灭的,不断在流变的、消逝的、一去不复返的东西。而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是为现象永恒性做论证,先说它是永恒的。为什么是永恒的?我们把昂贵的膏脂倒到大海里,按照永恒轮回学说,过上千百万年膏脂又从大海里分离出来,又回到了岸边我们的手上,这多不可思议啊。就是任何事物都要重复,过上一段就要重复一回,这是个很神秘的很难理解的学说,但是它的宗旨是很明确的,就是为现象的永恒性做论证,然后来论述现象是具有真实的价值的,也就是反对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划分,然后指出虚幻世界是唯一的真实的世界,唯一的一个有价值的世界。请同学念下面一段。

尼采之学与圣学有鱼目混珠之似于此又见一条:尼采通过相同者之永恒说,意欲说明一切现象皆是永恒,皆是本有,皆是真实,无生灭,只有隐显而已,从而为他彻底肯定现象世界之价值观提供形上学依据。这与儒佛一乘见地极似,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法皆是本有,无生灭,只有隐显。《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是正方与合方,主知派则是反方也。叔本华、尼采、柏格森三者显然无此见地,而皆有以现象为生灭虚幻,有賎视现象物质之意,故尚未脱反方主知派之见地也。永恒轮回说深奥难解,若无中印一乘相似之见地之参照,所解尚难,况主张之乎。尼采之奔逸绝尘,远超诸子识于此亦可见也。然尼采永恒轮回说与一乘一切法本有之见地毕竟只是鱼目混珠之似,没有种子种性概念,无法提供现象永恒轮回之依据故。缘系一含义模糊之比喻,似比量而已。

《法华经》上说,世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世法住法位是说诸法住在他自己的位置,世间的一切现象是常住的。是不是跟尼采说的一切现象是永恒的说的很像啊?这就是我们佛法一乘的见地。永恒轮回说跟佛法一乘很像,儒家也有这种见地,即事而真都是肯定现象有价值的。尼采的目的我都说了,正方就是尼采,合方就是佛法一乘,主知派就是反方,反方就认为现象世界是虚幻的、没价值的。而叔本华、海德格、柏格森都没有超出这种认识,都还认为现象是虚幻的,现象是没有价值的。柏格森的生命视物质为障碍,要突破物质,认为生命是好的物质是坏的,没有脱主知派的见地。叔本华更清楚了,海德格也是一样,要突破主客二分,回归主客合一,显然是贱视现象的世界。所以这个学说是很深奥的,若无中印一乘见地作参照,所解尚难,可以看出尼采智力很高。但是他跟一乘的见地只是一乘一切法都是本有的见地还是鱼目混珠的相似关系,因为他没有种子种性。如果细追问起来永恒的轮回是怎么发生的呢?所以它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东西,一乘的见地绝不神秘,是完全科学的东西,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释。在尼采这里永恒轮回说是一个神秘的东西,你再问他他不知道怎么说。这些现象过去了存在在哪呢?难道在权力意志里边吗?权力意志又没说里边有种子种性。所以怎么是永恒轮回的?为什么是永恒轮回的,这种永恒轮回的根据在什么地方,他说不清了。没有建立储存这些现象,跟这些现象一一对应的不生不灭的种子和种性,没有这些只能成为一个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学说。

尼采的形而上学就包括这两条,一个是彻底主情的意志,一个是彻底肯定现象是真实的和有价值的永恒轮回说,就这两条。彻底表现了他的主情的特点,可以跟叔本华三个区分出来,却跟一乘很相似。

丙、尼采之量论

A、论概念、判断

  a)共相观

下面看尼采的量论。尼采的量论,我在里边有重大发现,我们在上学期讲到第二章语言的时候,那里最重要的一节是七种共相观,七种类型,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第八种。尼采的共相观彻底贯彻了他彻底主情的宗旨,我这一发现很重大,也可谓独具只眼,我估计世界上其它人很难发现这点。这种共相观的宗旨是彻底主情的宗旨,因为他没这样的框架。

他还破主知派的学术,主知派的学术是通过语言建立起来的,他从语言破起,他的破法当然是用主情的宗旨来破。从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破起。语言的最基本单位是词,他说认识认识一个词,这种共相是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就颠覆了主知派的任何一种共相观,跟这七种共相观都不一样。这七种共相没有一种是说以情感为基础的,所以尼采这人太勇悍了,头脑太清楚了。我就不知道他写这本书的时候都快疯了,就是疯之前写的,你说头脑这么清楚怎么会疯掉呢?太可惜了。我很同情尼采,很佩服他,如果他活着和他说说才好了。我喜欢尼采,他把他的宗旨贯彻到最深处。就像维特根斯坦摧毁现代学术一样,站在彻底经验派的立场来摧毁,手段同样是霹雳手段。

 《佛学与西学》——第三章量论(十九)    尼采的共相观比彻底经验派的共相观多了一个情感,左边是彻底经验派的,维特根斯坦和休谟的共相观。声是带着影像的集合,这些尼采都说了。这两个东西组成词汇,但是词汇不等于概念,在尼采看来词汇是以微弱的简单的情感为基础,由简单的情感加上词汇才构成一个共相。这里微弱简单的情感,尼采以为这些微弱简单的情感是共相概念的基础。这是跟休谟、维特根斯坦两种共相观的不同,尼采这种共相观在七种共相观中跟休谟和维特根斯坦的最像,但是还有根本的不同,就是尼采把微弱的简单情感放到了比词汇声所带的影像的集合还要重要的位置,他多了这样一个东西。如果休谟也认识到一些简单的情感的话,如果详细的来说,休谟也认识到一些简单的情感的存在,这些简单的情感在形成共相的时候也起作用。也就是说,休谟已经认识到抽象的观念是不存在的,概念共相就是抽象观念。休谟在他的书的第一部第一章第七节里边破抽象观念的时候把它破掉了,至于抽象观念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把一个声带着影像的集合看成一个抽象观念他没说。在这里尼采说明了,由微弱简单的情感造成的,也就是信仰,信以为真,相信这一事物的存在,这种错觉。我们也可以认为休谟也能认识到,因为休谟还是把这些实体的东西破掉了,休谟也意识到这些简单的情感。他跟尼采的区别在于给词汇和微弱的情感的情感的位置,休谟认为词汇是重要的,简单的情感是错觉,是一种附带性的作用。而尼采把它们颠倒了,认为简单的情感这种信以为真的情感起基础性作用,词汇就似有似无了。这就是尼采和休谟的关系,他们的同与不同。

学生:维特根斯坦怎么是彻底经验派呢?他不是理性派的代表吗?

维特根斯坦前期是温和经验,后期是彻底经验,维特根斯坦从来不是理性派。他写《逻辑哲学论》的时候是温和经验,罗素数理逻辑那些人属于温和经验派的人,承认有物质世界的存在。详细来说,维特根斯坦前期是温和经验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到了后期是彻底经验派的唯物主义,后期是彻底客观型。而正见应该是像休谟这样的彻底主观型,所以这两期都没有追到正见最对的地方。至于说维特根斯坦晚期的时候是彻底客观性,他认为有物存在,所以维特根斯坦达不到休谟和尼采的见地。比如他不知道情感的作用,他认识不到微弱简单的情感的存在以及它的作用,因为他后期成唯物主义了,他跟亚里士多德在唯物主义这一点上又一致了。所以只有休谟和尼采可以认识到左边完整的框架。但是在词汇和情感的关系上两人相反,休谟认为词汇更基本,情感是辅助性的,一种附带性的发生错觉的作用,共相在描述一种相似性,在描述一种事物里的实有的相似性,就是共相不是虚的对龟毛兔角的信仰。而尼采就反过来了,尼采认为就是描述信无为真,也就是把词带的那些影像看得似有似无,看得很不重要了,把似有似无的情感看得很重要,看成基本性的第一性的东西了。这就是他贯彻了彻底主情派的宗旨,把它贯彻到它的共相观里去了。正是对词汇和情感的关系的认识不同,所以休谟属于彻底经验派,尼采属于彻底主情派。这是共相观。

b)判断

翻到第八页。判断。先是破词汇,在词汇里贯穿情感信仰为基础的观点,在判断力他也是这么贯彻的。

判断乃是我们最古老的信仰,是我们司空见惯之真伪之辨,是肯定和否定,是确定某物如此而非别样,是信仰,即认为此处确有认识——在一切判断之中被信以为真的那个东西又是什么呢?……

——把现象确实为结果,把结果确定为存在,这是双料的错误,或者说,我们要为这种结果承担责任。

——《强力意志》P212531〉条

任何判断都隐藏在完整的深刻的主宾信仰或因果信仰……对这个问题休谟是对的。习惯(不过这可不仅是个人的习惯!)让我们等待,常见的过程紧跟着某个过程,此外什么也没有。因果性信仰异常坚固。……这就是信仰一切现象都是行为,一切行为都以行为者为前提,这就是对主体之信仰。难道对主宾概念之信仰不是一大蠢行吗?

——《强力意志》P127506〉条

你看这一句判断乃是我们最古老的信仰。判断也是信仰,就像词汇是信仰一样。概念共相都是信仰,概念组成的判断当然也是信仰了。你看说得多好判断乃是我们最古老的信仰,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就是这么回事。你看下面这一句:任何判断都隐含着完整的深刻的主宾信仰或因果信仰。假如说共相是对事物的描述,那么判断就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描述,而这种关系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因果关系,在他看来这种关系虽然不是普遍必然性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概然性的联系,有这种概然性的联系。在尼采这也是一样的,把因果关系看成龟毛兔角的关系,看成由我们的信仰,信无以为真的结果。念下这段吧任何判断都隐含着完整的深刻的主宾信仰或因果信仰,对这个问题休谟是对的,习惯让我们等待,常见的过程紧跟着某个过程,此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一种主观认为在客观里没有的见解,我们说了在彻底经验派看来,因果关系不完全是主观的,在客观里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至于休谟的见解在上学期讲第二章的时候说对他可以做两个向度的描述,一种是尼采和康德的理解,尼采这里的理解是一个向度,就是把习惯性联想看成完全主观的东西。另一种是归纳,从归纳的角度来看,休谟这种认识不只是主观的,还有客体上根据,这两种向度。总之,尼采和康德都是从前者来理解的,完全主观性来理解的。

c)学术

形而上学、道德、宗教、科学——本书认为这些东西只是谎言的不同形式而已,借助于它们,生命才会受人信仰。"生命应该得到信仰":这样的任务过于庞大。为了解决这项任务,人天生就应该是说谎者,人应该超过一切别的艺术家。而人就是如此的。因为形而上学、宗教、道德、科学——这一切只不过是人要艺术的意志,要说谎的意志,要畏惧"真理"的意志,要否定"真理"的意志,它是怪物。才能本身只因靠了这头怪物才用欺骗的办法强奸了现实性的。这头怪物乃是人的真正的艺术才能——人和所有现存的东西都具备此种才能。人本身的确就是现实、真理、自然的一部分。人,难道不是说谎天才的一分子吗!

有人说,生命的性格会遭到否认——这是隐藏在道德、科学、虔诚和艺术家气质后面的诡秘意图。忽略了不少东西,看错了不少东西,走马观花。啊!离聪明还有十万八千里,人们还要怎样聪明呢!爱、狂热、"上帝"——纯粹是真正的、斯文的自我欺骗,纯属对生命的诱惑,纯系对生命的信仰!在人们成了受害者的时刻,在人们自欺的时刻,在人们信仰生命的时刻。啊!生命在人们中间显得多么臃肿啊!多么兴高采烈啊!多么权力感啊!艺术家的多少胜利在于权力感啊!……人又成了真理"质料"的主人,即真理的主人了!……不论人如何喜悦,在喜悦中总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作为艺术家而喜悦,他把自身当作权力来享受,把自己的权力当谎言来享用……

按:彻底反知立场于此昭然,主知派所有学术全在其中矣!其中无文学艺术者,恰因此是属情之领域。

二、

艺术,无非就是艺术!它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壮举,是生命的诱惑者,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

艺术是对抗一切要否定生命的意志的唯一最佳对抗力,最反基督教的、反佛教的、尤其是反虚无主义的。

艺术是对认识者的拯救——即拯救那个见到、想见到生命的恐怖和可疑性格的人,那个悲剧式的认识者。

艺术是对行为者的拯教,也就是对那个不仅见到而且正在体验、想体验生命的恐怖和可疑性格的人的拯救,对那位悲剧式的、好战的人,那位英雄的拯救。

艺术是对受苦人的拯救——是通向痛苦和被希望、被神化、被圣化状态之路,痛苦变成伟大兴奋剂的一种形式。

……

艺术,成了它要教诲的内容……

艺术比真理要宝贵。

——《强力意志》P442853〉条

尼采论学术。把词和句子都破了,然后就破由句子组成的学术了。形而上学、道德、宗教、科学只是谎言的不同形式而已。这四种正好是主知派的四种学术,除此主知派也没有了。我们把西方的学术就分成了这四类,宗教、形而上学,然后是科学,道德。科学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属于主知派的就是这些,主知派所建立的学术尼采全部否定掉了,彻底的反知立场在学术里也贯彻得非常一贯,彻底的反知主情。在《悲剧的诞生》的序言第一段里彻底否定了主知派的学术,认为他们都是谎言而已,然后在第二段推崇艺术,因为艺术正是主情派的学术,他要弘扬他们这一派的学术。这是他推崇艺术的最重要的话艺术无非就是艺术,他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壮举,是生命的诱惑者,是生命伟大的兴奋剂。对艺术无比的颂扬,艺术是认识者的拯救,是行为者的拯救,是对受苦人的拯救,艺术就是大救星了。第三段艺术成了他要教诲的内容,比真理要神圣,艺术比真理更宝贵,因为艺术是生命的本来使命,艺术乃是形上学的生命活动。把反知和主情综合着说一下,贯穿着反知主情的立场。

B、以价值取代知识(真理、事实)

价值即谎言(对创立者而言)或信仰信无为有(对芸芸众生而言),知识则是事实,是真理,是实证,是如实之反映。

A条,又P132(972):譬如柏拉图,他就自信他原来想象的善并非柏拉图之善,而是自在之善,即有个名叫柏拉图这人途中偶然拣到的永恒之宝!

然后看量论的B条,以价值取代知识、真理、事实,或者叫将一切价值化。本来主知派不否定价值,但是价值的领域特别小,只缩在一个特别小的角度里,是有关好恶、善恶的批判,其它都归到知识事实的领域。但是尼采不同,尼采把一切都价值化了。形而上学、道德、科学本都是跟好恶善恶无关的,或者说表面上是无关的,而在内里边只是有那么一点点成分而已,它主要是事实的成分。尼采说这些都是假的,所以他是把一切都价值化了。本来事实的所谓知识和真理的领域占得比重极大。在主知派看来,只占一小块,而尼采则扩展到所有领域,认为所有的学术都是假的。他的手法刚才已经讲了,就是从语词开始价值化起,然后命题也开始价值化,所有的词、命题都是价值了,那么当然一切真理都是价值了。其实A条都已经讲了。

C、以估价取代认识

各种认识论(唯物主义即温和经验、感觉论即彻底经验、理想主义即理性派)的基本地位为什么是估价的结果,因为最高快感(价值感)也决定着现实性之问题。(按:即一发事实皆价值也)。

——《强力意志》P268501〉条

原来有两类不同的哲学家:

1、一类要确立一种非同寻常的估价(逻辑的、道德的)的体系;

2、一类是这些估价的立法者。

——《强力意志》P132972〉条

按:估价是尼采量论中唯一之量也。其所量或量果即价值,正如佛法以现比为能量,自共相为所量也。

B条以价值取代知识这是所量,然后C条是能量,以估价取代认识。也就是说在尼采这权力意志的估价这种新的作用取代了主知派的理性直观、演绎归纳这些属于主知派的量论。在尼采里面这些量都取消了,尼采的量论只有一个量,就是权力意志的估价,这是尼采量论的唯一的一个量。量论是建立真理的,尼采的真理完全从这里来,从这里得到,所以不用认识论,而用量论这个词来说尼采的学说。因为他已经把认识取消了,把认识真理取消了,代之以估价和价值。看268页在说取消认识论这个问题:各种认识论(即唯物主义、感觉论、理想主义)为什么都是估价的结果,因为最高快感也决定着现实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一切事实都是价值,各种认识论都是估价的结果,就是把那些认识论都取消了。就是他们的实质表面是认识论,其实是估价,就是说他们都是糊弄人的。在认识论里这些都是认识的结果,在尼采看来就不是这样的了,这都是估价的结果,所以得到的是价值,所以这是谎言,不是得到的知识,实际上是估价得到的价值。区别在于,前者是客观的,真实性的,后者是完全主观的,跟知识没关系,所以把真理也在取消之列了。

两类不同的哲学家,一类是要确立一种非同寻常的估价,一类是这些估价的立法者。这就是在哲学这个领域指出实际是怎么回事,在这以前认为理性、经验,由这些东西去认识真理,这是哲学的意义。而尼采把哲学变成了估价,把哲学家变成了估价的从事者。所以他说有两类哲学家,一类是估价的立法者,一类是估价的建立体系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实际上是估价,而不是认识,哲学也就是价值了。所有的哲学以及形而上学都是价值了,不是以前认为的那样普遍必然性的真理了。我们来看B条的1,就是价值和知识、真理的区别是什么啊?价值是谎言和信仰,知识是真理、事实,是如实的反映,是观念,这是价值和知识的区别。价值对创立者而言是谎言,对于芸芸众生是信仰,是信无为有。

D、真理标准:反对主知之无矛盾如实,而代之以我是即以好恶为是非也。

逻辑的精确性、透彻性是真理的标准(一切真实的东西,人们就可以清楚、准确地理解”——笛卡儿)。这样,机械论的世界假说就成了受欢迎的和可信的了。

但是,这是一种拙劣的混淆:就像真理的简单图像一样。人们怎么会知道事物的真实性质在于同我们理智的这种对比呢?——就不会是别的样子吗?不会是最大限度地赋予理智以权力感的假说得到了理智最大限度的偏爱、重视,因而被奉为真实吗?理智把自己最自由的和最强有力的能力设定为最有价值之物,因而就是真实之物的标准……

"真实"——从情感方面来说——它是最能激发情感的"东西""自我");——从思维角度来说——它是赋予思维以最大的力感的东西;——从触觉、视觉、听觉来说——在这方面会引起最强烈的反抗。

  这样,最大限度的成就为客体唤起了对那个叫作现实性的"真理"的信仰。力感、奋斗感、反抗感等竭力劝告人们相信这里确有反抗物存在。

——《强力意志》P258533〉条

按:BCD三大条在此都有了。

肯定和否定同一事物,这不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因为,这是一个主观的经验定理,这里面没有"必然性",而只是无能。照亚里士多德看来,假如矛盾这条定理是一切定理中最可靠的,假如它是最后的、最基本的、构成一切引证的根源的定理,假如它包含一切其它公理的原则,那么,人们倒是应该更认真地考虑到,它在论证方面到底是以什么为前提的。下面两种情况必居其一:或者它坚持某种与现实物和存在物有关的事物,好像人们早就从别的什么地方得知的东西一样,即不能把相反的头衔加在它的头上。或者,这个定理想要表达的是:不应把相反的头衔加在它的头上。那时,逻辑学也许变成了命令,不是为了认识真实的东西,而是为了设定和整理那个对我们来说应该称之为真实的世界。简言之,悬而未决的问题是:逻辑学的公理适合现实吗?或者,它们是为了首先给我们创造现实、"现实性"这些概念的标准和手段吗?……不过,为了能肯定前一个问题,如前所述,人们也许已经认识了存在物;而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因此,这个定理不包含真理的标准,而是包含一个对于应该是真实的东西的命令。

假设,根本就没有这样一种自我同一的A,就像每个逻辑学的(也就是数学的)定理把这个A当成前提一样,而这个A也许就是一种表面性,那么逻辑学是以一个单纯的表面的世界为前提了。其实,我们是受无限的经验科学印象的影响才去信仰那个定理的,而经验学似乎一直在肯定这个定理。

""——这就相当于A的本来基础;我们对物的信仰乃是信仰逻辑学的前提。逻辑学的A就如原子一样,乃是""的一种仿制……由于我们不理解这一点,而且我们从逻辑学得出了衡量真实存在的标准,我们就已经走在这样的路上了:即把实体、谓语、客体、主体、行动等一切基础都设定为现实性了:这就叫设计了一个形而上学的世界,这就叫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就又成了表面的世界……)。

原来的思维活动,即肯定和否定,也就是认为真实的和不认为是真实的,由于这些活动不仅把习惯,而且也把权利当作前提,所以必须认为它们都是真实的,或者,都是不真实的。它们受一种信仰的统治,即认为对我们来说认识是有的,认为判断真会达到真理。——简言之,逻辑学不怀疑,以本来的真实会说明某种东西(也就是说,相反的谓语不可能适合这种东西)。

在这里盛行着这样一种感觉论的、粗俗的偏见,即认为感觉会教导我们关于物的真理——认为我不能在同一时间讲述同一事物,这是硬的和这是软的,不可能同时说出。("我不可能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的感觉"这个本能——是粗俗的、错误的。)

概念上的矛盾定理来自以下的信仰,即认为我们能够构成概念,认为某个概念不仅会描述某事物的本质,而且会理解这个本质……事实上,逻辑学(就像几何和算术一样)只适用于我们创造的、虚构的本质性。逻辑学试图按照一个由我们设定的存在模式去认识现实的世界,更确切地说:它使我们学会了图画和算术……

——《强力意志》P255516〉条

 

因此,行为和意愿中的一切最普遍和最低级的本能,始终是最不为人知和最隐蔽的本能,因为我们就是准则……

——《强力意志》P???〈675〉条

你应无条件地服从,斯多葛主义那里,基督教和阿拉伯教团那里,康德哲学那里都这么说(至于是服从上司,还是服从概念,那是无所谓的)。

你应更高一级的是我要(英雄人物),比我要更高一级的是我是(古希腊诸神)。

——《强力意志》P???〈675〉条

按:我是者,我即是也。我即真理也。而我即是权力意志之代名。

D条对真理的标准,尼采有清晰地论述,彻底取消了主知派的真理标准,而建立了主情派的真理标准。主知派的真理标准是如实、无矛盾。如实,就是言说和所言说的关系,能诠和所诠的关系是如实的。而无矛盾是是能诠之间的概念命题体系之间不能自语相违。尼采的标准时我就是真理,好恶就是是非,所新立的主情派的真理标准。

258页,逻辑精确性、透彻性是真理的标准,一切真实的东西都可以清楚地、准确地理解。”“理智把自己最自由,最强有力的能力设立为最有价值之物,因而也就是真实之物的标准。前面说的是主知派的真理标准,逻辑的精确性就是指的无矛盾性,透彻性就是指的如实性。下面是给出的是自己的真理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