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医被称为杏林?

 谭一僧 2017-05-28

大部分人应该都有去看过中医的经历。很多中医诊所,墙上都挂有一个锦旗,写着“杏林高手”,或者“杏林春暖”。这些锦旗一般都是患者送去的(不排除也有自己挂的),用来表示医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很多中医院里的大楼都以杏林命名,比如杏林苑,杏林部,杏林居。为什么中医被称为杏林?

为什么人们会用杏林来指代中医呢?这和三国时期的一位道德高尚的医生有关,他的名字叫董奉。

东汉末年的建安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人才产量最密集的时代。建安的人才属于井喷模式,那一大把三国豪杰几乎都诞生在这个时代。除了文臣武将外,还有建安七子,七位网络作家,一写东西就火遍全网,比如曹家三父子。建安时代,还同时诞生了三位神医,华佗、张仲景、董奉,合称建安三神医。

华佗和张仲景名气很大。华佗是手术爱好者,世界最早的麻醉药物——麻沸散的发明者。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写出了为中医贡献巨大的《伤寒杂病论》。

还有一位神医就是董奉,杏林就源于董奉。

关于华佗有很多传说,比如给关羽刮骨疗毒,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其实据《三国志》正史记载,关羽确实有刮骨疗毒过,但是主刀医生并不是华佗。究竟是哪位神医,史书没说名字,反正不是华佗,因为关羽手臂中箭是在219年的樊城之战,而华佗早在208年就被曹操杀了,他不可能从地下爬出来给关羽做手术吧。只不过后世人同情华佗,喜欢华佗,罗贯中把故事安在了他身上。

关于董奉也有一段传说。董奉是福建人,长期在南方行医,悬壶济世。有一次,董奉走到交州,也就是现在的广西、越南北部一带,碰到了交州太守士燮。我们以前写过士燮,这个人虽然在三国时代只是个小人物,但在越南却受到世代崇拜。董奉碰到士燮时,士燮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了,因为已经垂死3天了。董奉了解了士燮的病情,拿出3粒药丸放到士燮嘴里。没多久,士燮手脚竟然动了,皮肤也从死态开始转活,半天后竟然能坐起来了,4天后就能说话了。后来士燮发动叛变,当时董奉住在士燮府上,士燮害怕董奉走漏风声,想把董奉杀人灭口。董奉利用他自己发明的气功成功装死,躲过了暗杀,逃到了庐山隐居。

董奉救士燮又装死逃跑的故事在当地民间也传播很广。但这个故事绝对不是真的,因为士燮死于226年,董奉生于220年,那时只有6岁。6岁的小孩又会炼药又会气功的,除了太上老君旁边那两小孩外,真没有别人了。

为什么中医被称为杏林?

不过,董奉在庐山隐居过是真的。《浔阳志》记载,董奉在庐山的大中祥符观里呆过。《庐山志》记载了董奉在庐山一带做过的一些善事。比如董奉在江西一带行医,一个县官的女儿得了重病,无人能治,眼看就要完了。县官听说董奉在附近,立刻预约董奉。董奉治好了女儿,县官非常激动,要把女儿嫁给董奉。不过董奉已经有妻子了,董奉常年在外行医,妻子一人在家很孤独,董奉就把县官的女儿收为干女儿,让她经常去陪陪自己干妈。这事很温暖,可操作性也强,应该是真的。

董奉这种高超的医术,让很多人都慕名跑来找他看病。董奉看病有一个特点,基本不收钱,董奉只有一个要求:如果你是重病患者,痊愈后你就在我家后山上种五颗杏树。如果你是小病患者,痊愈后你就在后山上种一颗杏树。不收钱,只收杏树。

几年之后,后山上的杏树成千上万颗,蔚然成林。这就是杏林的来历。董奉不仅医术高超,更有高尚的医德,受到了后人世代敬仰。董奉的杏林也就成了医家的代表。所以中医界也叫做杏林。

董奉是个非常有经济头脑的人,你不要以为这片杏林他种着给人看的。董奉在杏林边盖了一个仓库,储存杏子。如果有人家有多余的东西,比如谷物、衣物等等,可以拿到董奉这里来换杏子。慢慢的董奉的仓库储存了很多物资,一些困难时期,董奉把这些物资拿出来救济民众。也有土豪来买杏子,赚的钱董奉就拿去旅行,到各地采草制药。

除了董奉的品德,他的经济头脑也值得我们学习。董奉就靠一条“杏树挂号”的办法,不仅做了医生,还做了慈善家,还做了旅行、背包客,帮了大众又帮了自己。这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的。为什么中医被称为杏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