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MR精选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思路及神经-内分泌假说

 一元堂中医张 2017-05-28


 

The new idea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nd the nerve-endocrine hypothesis

 

Chao-Yong Wu, Guang-Fu Wu,Xin-Yu Wang

 

周围性面瘫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针灸疗效的适应证之一,也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种,其发病率高, 然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确切阐明。传统针灸治疗常定位在足阳明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及经筋上,主因气血内虚,风、寒、热邪侵袭所致;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治法。常规针刺选取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为主穴,辩证选择鱼腰、申脉、迎香、承浆、风池、风府、翳风等配穴。(如图A)


(图A)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根据面神经分布及其支配的肌肉进行选穴定位,共设计了5对10个穴(如图B)。

(图B)


前额区:穴位1,阳白水平向中线平移0.5cm;穴位2,悬颅与丝竹空连线的中点。面颊区:穴位3,即上迎香;穴位4,在迎香穴水平向外0.5cm;穴位5,地仓穴水平向外2mm;穴位6,颧髎穴向外移0.5cm;穴位7,巨髎穴向外移0.5cm;穴位8,穴位4与穴位5连线中点。下颌区域:穴位9和穴位10,在口角和目外眦分别向下引垂线,与口角下1cm平行下颌缘所引一弧线的两个交叉点。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采用长25mm毫针针刺,穴位1、2向眼眶斜刺,其余穴位直刺,不做任何针刺手法。选择断续波,根据充电后被刺激肌肉的电反应来微调针刺的深浅和方向,每次约20-30mins,每日1次。

 

神经-内分泌假说:

F波以运动神经元的生理完整性为基础,其产生的机理是依据神经传导的重要特征即双向传导性,对运动神经施加一个阈上刺激,产生的兴奋将沿刺激点同时向中枢(逆行)和肌肉(顺行)两端传导。F波是少数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在受到逆行冲动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再次沿着运动轴突顺行传导至肌肉而引出的小电位。F波的传入与传出神经是同一条运动神经,从产生的机制上看,它非常适用于以运动功能为主的面神经。因而临床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时选择断续波治疗,在运动神经的外周给予阈上电刺激并等待F波的顺行传导,通过电流强度的调节,改善神经传导障碍是完全科学的和可能的。基于现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推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良好疗效或许是以“神经-内分泌”为基础。

(编辑/朱翠红 侯道瑞)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