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不死,熊市不止

 昵称43628952 2017-05-28

上证50一枝独秀,其他指数全都趴下,这是近期股市最引人瞩目的一点。有读者希望我谈点看法,我就趁势说点什么。


我是最早指出这一趋向——由资金驱动向定价驱动转变的。过去,虽然也不断有人提出这一观点,但都还太早。太早就没意义,说明这一推断是从理论出发——应该如此,而非从实际、从现实的可能性、必然性出发。历史从来都不遵循理想的“理应如此”走,而是遵循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走的理想出发,导致的错误推论多了去。


从沪深股市说,经历了2015年的股灾后,从资金驱动向定价驱动转变,有它的必然性。


——?水边


首先是投资的要义。投资就是跟着利润、跟着现金流走,哪个公司、行业能创造更多的未来现金流,就跟哪个公司、哪个行业走。所有的概念、题材炒作,都天然地包含着一个假设:有了这个前提条件,这家公司就有了很高的成长性,最终,它的利润和未来现金流将覆盖住现在被高估的价格。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多情总被多情误。把希望寄托在遥不可及的将来,都难逃一个宿命:时间一长,人们就会感到厌倦,感到失望。市场和人一样,不能天天靠梦支撑。只有明天,没有今天的炒作,最终都会让市场失望、厌倦。当“成长”令人失望时,人们就会转向价值——还是价值靠谱。


同样原因,建立在现实的价值基础上的涨,幅度总是有限,而且有天花板。而且在一定的市场背景下,价值也不能避免下跌的厄运。因此,到一定时候,人们又会对价值感到失望。当价值令人失望时,人们又奔向成长。市场就像一个钟摆,在左右两端摆来摆去,永不停息。


由于这一波成长概念的炒作是从2011、2012年开始的,所以,仅仅从风格轮换的角度说,也会有一次钟摆向价值回归。


其次是宏观供求状况。如果把股市现实的供求看作微观的供求,带有阶段性,那么,过去的一切供过于求,都是微观的、阶段性的。就宏观来看,股市总体上处在求大于供的历史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2008年底,流通市值占M1的比重很少有超过10%的时候。这个比例意味着,只要有10%的快钱流到股市中来,就能把股价炒得天翻地覆。在这种状态下,股市要真正转向定价驱动,根本没门,往往等你得意洋洋说:你看,我说茅台吧,茅台就要跌了。牛市一来,涨得最好的还是茅坑,不是茅台。


但是,经过全流通、大扩容,流通市值占MI的比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几十,这种宏观供不应求的状态其实就已过去。2015年这样的牛市(我称它为传统的牛市),仅仅是靠政策驱动,金融创新驱动,靠各种各样的融资、信贷驱动的传统牛市。经过了一次股灾,又加上对各种“不适当资金”的驱赶、挤压(它也许标志着不适当资金的源头从此被截断),这样的炒作就真的难以为继,成为过去了。我在2016年的中期提出中国股市从资金驱动型向定价驱动型转变,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它不是纯理念的,而是现实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是,定价驱动不等于完全的价值驱动,如果价值仅仅是指PE、PB等指标低的话。在定价驱动模式中,一些超高市盈率的股票也会有较大的机率成为大牛股,甚至是亏损的股票,也有可能成为大牛股。亚马逊,长期亏损,长期牛股,就是一个例证。上世纪90年代,巴菲特买的低估值股票几乎错过十年牛市,涨的全是科技股、网络股,也是一个例证。因为定价驱动的本质就是:根据社会发展,根据公司现今状况与发展态势,给予一个合理的、有理有据的定价,以此作买卖的依据。


从这个角度说,以低估值为主要标志的上证50指数的一枝独秀,并不代表未来股市的全部模式。如果它就是未来中国股市的全部,那这个市场根本就毫无留恋的必要,因为它已完全失去了为中国经济创造未来的价值和作用。一个没有未来的市场和经济体,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更进一步说,一个不会、也不愿为将来买单的股市,对一个国家又有什么用?!


——夕阳下,一艘机动小船驶过


这次50指数的一枝独秀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除了上述2个因素,还有——


估值差:我在N多年前曾提出个一个观点:成长股和价值股的估值就整体而言,其最大差大致在4:1左右是比较合理的。但近几年,它们的落差已远远超过了这一数值,矫枉是必然的(到本周为止,它们之间的差大体已到合理区间)。


网下申购:新股的网下申购是一笔大生意,有大油水。但网下申购需要市值抵押,在今年5月前,许多股票的表现都还比较稳定,拿什么股票去做市值抵押,还不是个十分突出问题。但近一个多月,许多股票都已“走坏”,打新基金基金也出现了较大面亏损,寻找新的抵押物就势所必然。由此,上证50成份股的估值低、价格稳的优势就进一步体现出来。从基金的抱团取暖到新股申购的需要,两支力量产生了合力,成为上证50一枝独秀的市场原因之一。


供求易位:从去年11月中旬到今年4月底,因去杠杆,清理负资产,大量的不适当资金纷纷撤出。反映在保证金余额上,就是机构撤资现象非常严重——从去年11月18日这一周,到4月末,累计撤出的机构资金高达5059亿元(近2周略有回升)。按经验以及近半年个股的表现推断,这些资金大部集中在非50股票上,它们的大规模撤离,也加大了场内机构抱团取暖的必要,增加了50成份股的吸引力,使其产生了一定的虹吸效应。


除此,管理层的鼓励,我想毋庸讳言,也不用多说。我只想说:投资者可以有投资理念,管理者不能有理念。管理者唯一需要秉持的就是三公原则,就是合规性、合法性,除此,不能鼓励什么,打压什么,否则就会造成最大的不公,并彻底摧毁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念。


总之,上证50的一枝独秀有市场进化的意义,带有投资理念转变的趋势性意义,但也包含了一些阶段意义、技术意义,是熊市某一特定阶段的表现,是市场整体供求失衡状态下的一种自适应,而这种自适应反过来又会加剧供求失衡对市场的整体杀伤力。所以,50不死,熊市不止,就是我今天要说的最后一点。信不信,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