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路向东:从满洲里到绥芬河,探秘“中东铁路”百年遗迹

 楚科奇0118 2017-05-29



在中国,所有老旧的东西,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着,比如乡村,比如古建筑。人类追求速度,1819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200年后又被速度抛弃,如今世界已进入电力机车时代。而1897年修筑的中东铁路,正被时间和速度双重抛弃。

-----------


中东铁路历史背景
史料中对“中东铁路”的定义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修筑的一条铁路。“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是1896年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的产物。民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的一部分,是为了寻求一条快速到达海参崴的通道,回避外贝加尔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施工困难,而选择从内蒙和满洲北部穿过。中国境内横向由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是中东铁路干线,全长1480多公里;纵向是由哈尔滨经长春到大连是中东铁路支线,称南满铁路,全长940多公里。




18世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在黑海的出口被抑制,所以俄国亟需在远东建立一个不冻港,继而与英法抗衡,于是加紧对东方的侵略扩张。19世纪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战略目标是图谋远东满洲,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实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可以把西伯利亚和俄国中部连接起来,发展商业贸易,为扩张提供基地,同时依托西伯利亚铁路参与太平洋地区国际经济政治竞争。

△ 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地图(资料图来自网络)

16世纪初,伊凡三世完成了俄罗斯政治统一,建立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俄罗斯国家领土从1462年的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33年的280万平方公里。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莫斯科大公国成为沙皇俄国掠夺性的殖民国家,300年间海外地域性蚕食,将殖民地与宗属国连成一片。所以有漫画画的那只北极熊一直想爬过兴安岭。



甲午战争之后,俄罗斯的“远东政策”一直与日本的“大陆政策”冲突的,中东铁路建成投入使用之后的一系列的权益变更和博弈,说明远东不仅在经济上,更在政治上具有的战略意义。中东铁路不但独一无二的完整体现了20世纪早期工业化、近代化进程的实物例证,也是一本政治教科书。


△ 绥满线共有大小28个车站,我驾驶大切诺基沿绥满公路到达了其中的22个车站。原中东铁路沿线共设站舍33个,如今多数俄式站舍因各种原因被拆除,只剩下不伦不类的建筑赝品。(资料图来自网络)

西伯利亚铁路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共8000余公里,1891年5月开始正式施工。中东铁路1897年8月开始施工,1901年11月滨州线建成通车。中东铁路建成后,大量资本注入,商贸发展迅速,30多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和银行,以铁路为依托,以商贸为中介开埠,满洲里,富拉尔基,扎兰屯,哈尔滨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铁路的到来,给蛮荒的蒙古草原和东北辽阔平原带来巨变,并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坐标。开工伊始曾经有来自内陆的十万工人劳作在铁路线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留在了东北,正是他们将这条象征工业文明的铁路镶嵌在浸透着血汗和仇怨的国土上。



中东铁路100多年后的2013年9月,“中国梦”还在半梦半醒之间,“一带一路”已经开始了筑梦空间,只不过是在另一个纬度线上和100年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遥相呼应,并更具规模,更加宏大。连接东北亚,融合大欧盟,日本,韩国、扎鲁比诺港、珲春、吉林、蒙古国、俄罗斯、欧盟都将由高铁和高路穿起,世界几乎近在咫尺。这个梦想构造过于复杂,需要如何的睡姿才能成梦呢。于是,从现实出发,重走中东铁路,看看这个梦从哪做起,做恶梦就不好了。

△中东铁路穿越的是中国最为辽阔富饶蛮荒的疆界。大兴安岭地区特有的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居全国之首。张广才岭是长白山的支脉,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张广才满语即吉祥如意的意思。康熙年间张广才岭以森林资源丰茂闻名。



△西北地貌特征可以形容为辽阔+苍凉,东北地貌特征则是辽阔+富饶。所以东北没有太高的山峰,只有富饶的平原,和绵延的山岭。

→ 现在,请跟我走

△ 2015年6月18日,绥满公路满洲里段的一个里程标,我就是从这里驾驶大切诺基开始了中东铁路遗迹探寻之旅。


DAY 1-2
满洲里亚的夏天



△满洲里口岸换装场,由俄罗斯驶进的货列都要在这里换装。中国铁轨是标准铁轨,轨距1435 毫米, 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采用的是1524毫米轨距。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旺盛的泉水”。 1901年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得名,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变成“满洲里”。1901年4月,中东铁路的第一座车站建成,站名为满洲站,原站舍已拆除。



△在满洲里不愁看不到俄罗斯姑娘,流鼻血是不可避免的。自1897年俄国人进行中东铁路勘测到施工,到1911年中东铁路附属地逐步形成,在华俄侨就达7万多人,包括贵族、军官、资本家和知识分子。到1923年哈尔滨定居俄侨达10余万人,当时中央大街几乎都是“老毛子”,所以满洲里和哈尔滨早期就呈现出“华俄兼容,满蒙并包”的地域文化特征。



△满洲里沙俄监狱旧址,建筑大量使用石材,十分坚固,目前用作陈列馆,可惜当天闭门不开。该监狱始建于1905年,1908年建成。石头监狱的二楼设有审判大厅,同时设有男监舍和女监舍。该监狱是中东铁路沿线五个监狱之一。


△满洲里尚在使用的俄式民居,因年久失修已显破败不堪,一方面要保护,一方面却无力保护,这是目前中东铁路沿线尚存的俄式民居普遍面临的困境。


△沙俄技工学校旧址,曾作为满洲里博物馆,目前馆内藏品都已经移出。建筑体量巨大,造型别致,非到现场无法感受其精美。空荡荡的大楼由65岁的邓春维一个人看管。


△草原上的现代民居,突兀滑稽,中华大地上最泛滥的景观。


DAY 3-4
免渡河是条什么河



△免渡河镇,依河而名,山水围合的小镇,真的美极了。我到的时候,河水正好因为雨后暴涨,一群孩子在那里洗车打水仗。我也加入他们的行列,把车开上漫水的公路压出两道飞溅的水花,引起一片惊呼。



△免渡河水边父女俩正在洗自行车,画面静逸得像一首美好的诗。



△免渡河镇上的俄尼古拉教堂,院门紧锁,我***而入,出来时被邻居家的小狗狂吠,一直追到我车旁。



△免渡河镇铁道口,镇里面太脏了,尘土飞扬,和镇外的清秀山水对比反差实在强烈。



△博客图火车站站台上停靠着一列海拉尔开往绥芬河的绿皮火车,静静的站台,好有旧时光的感觉,让你常常有在台湾的感觉。博克图是蒙语,意为“有鹿的地方”。


△博客图中东铁路机车库旧址,傍晚的光线从窗户照射进来,时间静止在1897年,空空的机车库仍散发着浓重的机油味。



△牙克石站前中东铁路木制水塔淹没于一片棚户房内。蒸汽机车时代,牵引力的来源主要依靠煤炭燃烧加热水产生的蒸汽,所以铁路沿线设置很多的水塔,用来给机车加水,同时满足站区生产生活需要。



△从博客图去扎兰屯的路上,和经过这里的机车意外相遇,心情异常激动,因为一直期待绥满公路能有和铁路交汇的机会,暮色中机车隆隆驶过,那是一种美妙的体会。中东铁路蜿蜒迂回在内蒙和东北沃土之间,森林植被与河流湖泊相伴,它穿越的是最美丽安静的景色。


△扎兰屯六国饭店旧址,1903年由俄国人木什金创办的扎兰屯首家俄式餐厅,现在餐厅又重新营业。扎兰屯是历代少数民族游猎栖息之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屯兵扎寨。


△扎兰屯沙俄避暑旅馆旧址,现为伪兴安东省历史陈列馆。


△扎兰屯沙俄东正教堂,建于1905年。俄式建筑普遍采用并列竖长窗户,即解决了采光又保证了保暖。俄罗斯建筑的坡顶设计,现在看来也十分科学,夏天不存雨水,冬天不压积雪,有风时屋顶坡度正好把风力卸掉。墙体厚度一般都在一米左右,冬暖夏凉。每一栋建筑里都设计有通风换气系统,利用烟囱效应自动换气,民居房里一般都有一个地窖,天然冰箱不用电。


△扎兰屯火车站,列车等待发车。1901年4月,中东铁路西线铺至扎兰屯并设站,初称布特哈骑,是中东铁路全线8个三等站之一。扎兰屯是目前中东铁路遗迹保留最多的地方之一。


△废弃的富拉尔基老火车站,周围杂草丛生,墙体上挂着大理石“齐齐哈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牌。火车站建于1903年,设有候车室行李房和仓库。


△粉饰一新的昂昂溪火车站。1949年12月6日,***登上北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出中国的疆域到国外访问,曾在昂昂溪火车站作短暂停留。


△安达站开站于1901年,站舍建于1903年。在建设新火车站时把这座站舍平移了两百米,得以完好保护。安达市保存有很多中东铁路时期的民居,政府进行了重新规划,花重金规整平移。

DAY 5
那些普通人



△S203省道上一辆内蒙牌照货车正在检查捆绑是否牢固,问这些牛能卖多钱,他们笑而不答。内蒙有很多这样的牛贩子。



△S302省道,养路工人正在清理路基,他们都是来自河北的农民,在这里打工每天能赚一百元。


△S302省道上不断有骑行者经过,他们是从大庆方向骑过来去碾子山的,这条公路车辆稀少,两侧植被丰茂,风景宜人。


△碾子山山区碎石厂,碎石用来制造灰砖,一块砖卖一元钱,成本比红砖低很多,但不如烧结的红砖结实,当地很多村民在砖厂打工,右侧的山体已被挖掘得遍体鳞伤。


△三道沟村郭姓村民66岁,承揽各种建筑零活,每月收入近万元,但他说今年效益不好打了一半的折扣。他身后是三道沟桥,中东铁路绥满线从这里经过。


△姜艳27岁,龙江县小学教师,负责教英语,数学和语文,每月工资2449元,她说自己是月光族。姜艳身后是龙江火车站。


△富拉尔基市吕女士62岁,已经退休在家,双胞胎的儿子在烟台打工,她说这栋房子是老公公留下的,老人曾是富拉尔基机务段工人,有人要给她10万买这房子她没有卖(实际这一栋房子里有四家住户)。


△下城子村民,58岁,等长途车去打谷子的路上我捎上了他。一袋谷子有100斤重,他说一年谷子可以收700斤能卖2000多块钱。



△老人姓周,85岁,健康又健谈,可惜他的口音我没听懂多少,老人坐在下城子车站铁轨上乘凉。老人山东人,当年也是闯关东来到东北,在这里当上筑路工人。我们聊了一会便告别,他拱手祝我一路平安。



△老人一辈子在铁路上劳作,长年累月的艰苦工作环境致使他的双手关节严重变形。


DAY 6-7
回到哈尔滨,然后又出发




从满洲里到哈尔滨近1000公里,为寻找中东铁路遗迹,基本走的是省道乡道,走走停停,一路打听,一路寻找。东北人民就是热情,不厌其烦的给你指路,也好奇这个神经病跑这么远就为了看一眼这些古董老掉牙的建筑。哈尔滨是我生长成长的地方,再回故里,重新审视它,真是熟悉又陌生,如果让我选择,我更喜欢30年前的老哈尔滨。


1898年俄国首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抵达哈尔滨的香坊,即在香坊西修建了火车站,命名为“哈尔滨站”。哈尔滨开埠伊始是从香坊开端的,所以老哈尔滨人会说“先有香坊,后有哈尔滨”。哈尔滨是中东铁路节点上最大的城市,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老哈尔滨站俄式建筑已于1959年拆除,现在新站被评为世界最丑火车站之二,没有之一。哈尔滨站是哈大线、滨绥线、滨州线、拉滨线、滨北线5条铁路干线的交会点。


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现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1904年建成 。是哈尔滨早期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代表作,是取俄文“铁路”一词的第一个字母“ж”的形状设计的,设计方案曾获得当年俄国圣彼得堡建筑竞赛的头等奖,建筑师是中东铁路局技师得尼索夫。这座建筑总长约为182米,宽约85米,高约21米,墙体最厚处达1.35米,总建筑面积为23301平方米。


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华俄道胜银行成立于1898年7月,是哈尔滨第一座中外合资银行。资本来自法、俄、中三国,总行设于圣彼得堡。沙俄政府指定该行为俄国对远东贸易的辅助金融机构,并且授权它为沙俄政府对华经济侵略的唯一代理人。该行成立后,沙俄即和清政府缔约,取得修建中东铁路特权,当时的华俄道胜银行主要业务就是为中东铁路建设筹集资金。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第一座跨江桥梁。1900年5月16日动工,1903年7月14日正式通车。大桥落成之初,每天通过旅客列车一对,旅客几乎都是欧洲人。2014年4月20日 ,百岁“老江桥”封闭暂停使用,与之紧邻的拱形新江桥投入使用,市民十分惋惜,表示新江桥破坏了景观。



松花江滨洲铁路桥共19孔,宽7.2米,全长1015.15米。桥墩为石膏白灰浆砌石,花岗岩石镶面。18个桥桁梁是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经乌苏里铁路运抵伊曼港,再装船顺乌苏里江而下,溯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建桥工地,在现场拼装架设。



中东铁路在修筑滨洲干线工程中设计了秦家岗大桥,1926年11月重修改名“霁虹桥”,设计师为安德列耶维奇·巴利。



霁虹桥上的浮雕图案“翼飞轮”据传是中东铁路路徽,图案中间是圆形花环,花环中间“翼飞轮”是两只鹰翅。哈齐修筑高铁时这座百年老桥险些被拆掉。


△国际饭店门前(原国际旅行社),远处是苏联红军纪念碑。1950年2月27日,***在视察铁路工厂后,登楼俯瞰全城,问陪同哈尔滨有多少人口,陪同答有60万人口,外籍人口一万,多数为俄国人。毛说:要把这座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这座有机会成为东方莫斯科的城市从此改变了命运。1966年8月23日, 纪念碑对面建筑于1899年10月13日的圣尼古拉教堂被红卫兵一举拆毁。


△中国的城市永远是喧嚣的,因为它代表着进步和发展,代表着GDP,代表着主旋律。不停的翻新,不停的抹去,步履匆忙,你不会注意工地里面有一座孤立的老建筑。速度太快,中国所有的城市都会因此成为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人行方石路10.8米宽。沿街有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新艺术运动建筑13栋。这条大街曾聚集了大量商铺银号,三教九流,华西混杂,百年前就具备了现代城市雏形,如今是寂寞又没落。


△文艺复兴式建筑前的美女在刷微信吧。


△躲在树荫下乘凉的哈尔滨姑娘,你敢搭讪吗,小心削你。哈尔滨姑娘漂亮,但也很粗暴哦。哈尔滨姑娘漂亮,这恐怕是这座城市至今还可以炫耀的资本。


DAY8
东大楼的鬼故事




△一面坡东大楼,建于1921年。当时为俄国铁路员工公寓。1932年日寇占领一面坡,为日军大成部队司令部。抗战胜利后解放军在此办公,抗美援朝时为我军29军医院院部。曾有传说地下室挖出人头骨,说这是“鬼屋”,因为地下室曾是日军的刑讯室。

△这是中东铁路沿线罕见的碉堡式建筑,属于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东大楼整体建筑呈现日字形,楼体正面有两个门栋,通过门栋可以分别进入由楼体围成的两个天井。建筑外观南北两面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丰富的山花与墙身浮雕,中端部分以古典壁柱为主体,如宫殿般豪华大气,檐下的俄文建筑用途标志现清可见。



△中东铁路修到一面坡之后,俄国人于1903年创办了一面坡公和利号火磨,面粉日生产量约1.2万公斤。大楼是当时一面坡最高的建筑,体量巨大,当地的老人依稀记得这栋老楼生产的面包味道。


△这栋大楼是当时俄军兵营,建于1904年,具有古典主义遗风的折衷主义建筑。1935年后,该建筑为日本占领军驻地。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进驻。1949年末,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军营,1988年部队撤离,兵营现闲置。


△一面坡中东铁路变电所,其建筑立面可见对称美学的应用。自1897年中东铁路开始修筑,这里人口日渐增多,商贾云集,成为哈尔滨东部一大重镇。 一面坡地处张广才岭的西北坡,山险林密,扼守中东铁路的交通要冲,各种设施也一应俱全。


△1903年,中东铁路东段在横道河子接轨,在此设立了最大的机务段。俄国工程师在机务段设立大型机库,用于列车夜间保温,保证机车随时可以出库牵引车辆。直到滨绥线全线改为内燃机车牵引,1990年停用,这座车库便沉寂下来。机车库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由15个库房并列蝉联组成,平面为扇形,15个圆顶波浪相连。


△废弃后的扇形机车库几近荒芜,破败不堪,近几年横道河子镇以开发旅游为契机,对机车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这算是中东铁路沿线做修复保护工作最好的水平了。


△从砖基础到上部的梁、墙、拱顶结构,再到最上端的女儿墙、烟囱、装饰构件,都可见当初建造时的用心。



△政府拥有最多的资源和权力,而民间力量薄弱,拯救这些遗迹也真得指靠政府,他们要开发旅游,所以就把老蒸汽机车都摆了出来,挡在机车库前让我很不爽。左为前进型6924蒸汽机车,1981年大同机车厂生产。右为建设型蒸汽机车,1987年大同机车厂生产。


△横道河子中东铁路浴池旧址,一百年前你们洗个澡都这么奢侈。


横道河子中东铁路治安所,建于1904年,日伪时期作为警备部使用。


△横道河子镇很多俄式民居保存相对完好,村落里修了平坦的马路,算是中东铁路沿线环境卫生条件最好的小镇,因此游客也渐渐多起来。


△刘大爷今年70岁,20多岁时从山东招远闯关东来到东北。他说他身后曾经都是成片的老毛子建筑,老人感叹很多房子都拆了太可惜。横道河子环境改造优化后也带动了房地产,远处那座黄房子有人用了一百万买来的,带百米的前后花园。

闯关东怎么来的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1840年东北人口300万人,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闯关东”洪流澎湃,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可以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也是一次移民壮举。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闯关东”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中原文化得以在关东地区扩散。中东铁路的修筑,也正好为其融合提供了机会。

充足的人口资源使东北成为当时中国最发达地区,1942年东北城市化水平达到23.8%,而全国城市化水平1986年才达到23.7%。东北在1945年时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经济体。然而近百年后的今天,东北人口从净流入变成了到净流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已到警戒红线。经济更是一路下滑,GDP排名连年垫底,这不能不让人忧虑深思。曾经的闯关东是勇敢者的冒险开拓,今天的人口流失,是理想破灭和放弃。

DAY 9
伤感的小站



△磨刀石车站,一女站务员在修理一把破椅子。从牡丹江到绥芬河之间正在建设高铁,十月份通车,届时这个小站就会停用,站务人员都要搬家到新站,不过她说她并不喜欢去新站,因为离家太远了。


△磨刀石车站对面一家小商店,老人在打盹,几个少年在嬉闹,他们对于火车站的即将停用毫不知情,说拆就拆吧。



△磨刀石车站外路基上一妇女扛着一节木头经过,木材仍是当地取火供暖的主要材料。



△磨刀石镇几名妇女踩着路基去镇上赶集。



△前进村村民姓张,51岁,母子赶着牛车经过,远处就是正在施工建设中的牡丹江至绥芬河高铁。她们主要种植的作物就是大豆和玉米,一年收入不到8000元。



△废弃的代马沟贮木场,因中东铁路而生的林场曾经是最红火的,树木基本都被砍光了,日本人也曾在附近修筑过小火车运送木材。如今这里的林场基本都是次生林,再无木可伐。



△伊林小站,站名取自这座建筑的设计者俄国人伊林。


△下城子小站,黑云浓盖,山雨欲来,谁知道明天等待它们的将是什么命运。


△马桥河小站,没有火车经过,它们都安静得出奇。


△红鳞河小站,从牡丹江到绥芬河之间在建高铁,今年十月份如果通车,届时这些小站就会停用。然后就是荒芜,再然后呢?

DAY10
绥芬河夜里只有15度



△一俄罗斯人在绥芬河车站外扛着一大包货物准备进站。满洲里和绥芬河有很多这样的俄罗斯“倒爷”。


△绥芬河站候车室里两个俄罗斯大妈因为拍照冲我来了,墙上挂着中俄两国领导人普京和***握手的照片,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世代友好,不许打架,哈拉少!


△每个城市都有一群广场舞大妈,绥芬河的广场舞大妈最喧嚣。绥芬河夜里气温只有15度,跳舞可以取暖吗。


△桥上俯瞰绥芬河编组站。绥芬河距海参崴210公里,通过绥芬河口岸,经由俄罗斯海参崴、纳霍德卡等海港,陆海联远货物可直达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中东铁路由满洲里起始穿越1480公里,到绥芬河出境再次进入俄罗斯到达海参崴,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此完成一个轮回。


△绥芬河街头上的迎亲婚车,远处是建于1913年的协达亚·尼古拉教堂。因铁路开埠,一座座小城走过风风雨雨一个世纪,回眸一望,感慨沧桑。

回京,并想了一夜

谢谢你漫长的看到这里,你有这个耐心真不简单。现代人的耐心一般只有三分钟,你竟然坚持了十分钟,你们都是好男人好女人,加油。

你为什么要走这么一条路线,沿途除了广袤平原和破旧老屋,似乎再无惊奇。是的,没有险峻高山,没有高湖激流,只有一马平川的草原和平原,舒展而平缓。这片土地神奇肥沃又美丽,却怎样又走向了落没?


△博客图镇上一栋废弃的厂房。

我在想,中东铁路覆盖穿越了一片最肥沃的土地,然而这片土地却养育着最贫穷的人民,为什么?起初他们是繁华的,当内陆还没有铁路的时候,东北人民已经喝着啤酒坐上火车四处穿梭了。铁路聚集了财富,集合了人脉,加速了流通,最早拥有了通向现代城市文明的通道,却没拥有财富。如果不是智慧的问题,那就是每当你把蛋糕做好了,就有人过来把盘子端走了。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把石油煤炭木材和大米,还有最美丽的年华和身体都奉献给了最初的国民经济建设,那个美好的社会主义前景。至1980年代,人口仅占全国8%的东北,工业产出却是全国的16%,如今有谁还记得他们那巨大的自我牺牲,这个倒下的巨人现在仿佛只能靠养老金落寞过活了。

关于东北经济的没落,可以有各种解读,政治上地域上结构上气候上乃至性格上的分析。最重要的是东北充当了计划经济的牺牲品,杀鸡取卵式的发展经济最后把东北变成了一根鸡肋,卵巢都被摘除了,当然下不出鸡蛋了,又没学会如何转型把自己变成一只鸭子。所以,你要做一个健康、自由而独立的人才可免除被抛弃的命运。


△施工中的牡丹江至绥芬河高铁穿过马桥河村,气势宏伟,无可阻挡。你这么霸道都把我搞迷路了,你考虑过大切诺基的感受吗。

因此说,“要想富先修路”就是一个愚人的理论,路是必须的,就像你要吃饭是必须的一样,强调“要想活先吃饭”就是废话。修路和富裕没有直接关系,无论你是富是穷都要吃饭。黑龙江一百年前就有铁路了,去年黑龙江GDP全国排名垫底。至201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6.73万公里,富裕的有几个?财富需要系统性创造,一味的修路并不能自动生成财富,而不过是造梦者编织的乌托邦。


一直开到路基上你是要把自己开成火车吗

行程还是太仓促,还没来得及遭遇,我已经飞驰而去,这和我的初衷多么背道而驰啊。在感慨被速度抛弃的无奈时,我正贪婪的使用着速度,企望快速抵达,我和他们又有些什么不同,现实就是这么吊诡。而我是多想放慢节奏,去现实的角落里,和那些被速度淹没的故事相遇,那些高速度大变迁时代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一种永恒不变的单调正折磨时代”一文比较深刻的描述了关于速度与时间的问题。一个正在经历加速的社会陷入了一个无从逃遁的反馈环路,周转如此之快,加速貌似释放了更多空闲时间,与此同时时间又远远不够用,这样一个悖论。一个加速的社会,被要求“跟上潮流”。电影《生死时速》为当下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寓言:如果我们将脚从油门上移开,死亡旋即降临。


我自恋,一路爱自拍。

田川在《东京记》里写到,你的记忆没人跟你商量随便就被抹去,所有遗迹都先你而死。写得真的有点悲凉,现实就是残酷如此,遗迹在慢慢消失,另一些在成为遗迹前正在被抛弃。

如果说中东铁路算作一份历史遗产,如何继承使用,颇为考验执政者和管理者的智慧,没有资金恐怕是他们能说的最简单的一句话。目前开发旅游是最有带动效应的办法,通过铁路串连沿线周边旅游资源,让遗迹能“活”起来。


△红房子车站,铁路与乡道并行。大切诺基一路执着,用另外一种速度捡拾铁轨上已渐渐远去的历史脚步,尽量显示美好的部分,隐藏衰败景象,但我并没有想欺骗你们。

因为一路都是平原,自然就少了可以考验大切诺基的那种危峻惊险,不过几次因为找寻那些小站,在乡村和森林里迷路,越水跨壑,也是历尽周折,大切诺基皆是一副历练风雨淡然从容的气派,这份自信是一路上最可靠的朋友。

因为行程中要穿过林区,所以想起一篇故事:《大兴安岭杀人事件》。里面描绘兴安岭林场伐木工人时曾写道,“现在的鄂温克人和林场人有着相似的神情,那是失去目标感的人的神情。”他们酗酒暴戾,充满杀气。记得去年我在伊春林场所见,的确是十分萧条,那份衰败真是让人心酸。所以这次行程特意在行李里放了一把折刀,没想到进京安检时被发现,警察小弟没收了折刀。想要,直说嘛。

好在一路平安,下一站去哪,我想想。

谢谢你看完,送你两张我的靓照

我的大眼睛明亮又闪烁七个鼻孔萌萌哒



△10天行驶5800公里(北京-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北京),披星戴月,只为一睹中东铁路那苍老容颜。感谢好基友大切诺基的不离不弃,一路相伴。



- END -






[ 本帖最后由 mamiya6 于 2015-7-24 20:48 编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