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因后人祭奠屈原而来,那么人们为何要纪念屈原呢?

 方远图书馆 2017-05-29
端午节将至,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和菖蒲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全都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那么后人为何会去纪念屈原呢?时至今日似乎人们已经淡忘了那段历史,但是屈原对楚国所作的贡献却已经深深的映在当时百姓心中,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先说屈原的官职,他生平担任官职有二: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

  关于“左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这样记载的:“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从《史记》中“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些词可以看出,屈原任左徒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参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二是接待宾客,应付外交事宜;三是草拟宪令,具体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

  后人纪念屈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此,屈原在担任左徒时间,制定了一些惠及农业政策方针,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推广应用,老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在屈原投江后纷纷自发纪念屈原。


  被排挤后的屈原

  关于屈原担任的第二个官职——三闾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此?”,这里的三闾大夫就是屈原被贬前的官职。这个官职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前任此职,其实是一虚职,没有左徒有实权。

  再看那段历史。


  屈原

  战国末期,屈原为帮君主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形成富国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事与愿违,在屈原大行变革之时,因不与腐败者同流合污,得罪了楚国一部分达官权贵,在谗言之下,屈原被逐渐疏远,最终被革职、流放。屈原放逐后心忧频临灭亡的楚国,担忧楚国的命运,一边望着北方的国都,一边作诗寄托情怀。当得知楚国灭亡后,他心灰意冷,于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


  屈原还是位诗人

  屈原投江后,江上的渔夫和百姓听说了,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尸体,他们还拿来平时所吃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希望屈原的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端午节一流传就几千年。时至今日,每逢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所寄托的感情没有过去那么强烈,仅仅流于形式,但屈原的生平事迹永远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世人所称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