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汉图集—古代之(宋)牧溪法师作品

 愚雅轩 2017-05-29


 
 

罗汉图集古代

 
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这套图画三幅一组,是宋代禅宗画的极品,藏于京都大德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日展出一次。牧溪是南宋四川人,曾因反对贾似道而遭通缉。此人画法极具禅意,每幅画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最经典的《烟寺晚钟图》,就是几笔点就,简直就是神来之作。这组观音猿鹤图是著名的禅门公案图,这除了观音之外,猿鹤的含义根本无从得知,特别是那只母猿,怀抱幼崽,情同人类,却又茫然直视,不知何解,仿佛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充满禅机的问卷。 
1、左轴写白鹤一只在竹林中边鸣边走,竹梢映出溶溶的月色,
鹤的轩昂,竹的清逸,表现出十分清幽雅致的意境。 
    2、此三幅至今挂在大德寺,观音在中,猿与鹤分列左右,已定为日本国宝,备受日人推崇,也是今日提起牧溪,首先映入脑海的作品。加之是日僧亲往求学于无准师范,然后从牧溪手里带回日本,真迹无疑。。《观音、猿、鹤图》是三连轴,中轴白衣观音趺坐于深山崖谷间,面相丰腴,神态静穆,头饰描绘工致,衣纹却用粗笔淡墨, 略近梁楷画法。 
3、右轴子母猿双双栖踞于高松上,树身斜出,与传统的样式有相当的距离。 
《布袋和尚图》宋 法常 纸本水墨
    纵96.7厘米 横41.5厘米 僧法常,号牧溪,蜀(今四州)人,生卒年不详,其艺术活动主要约在13世纪60-80年代之际。曾因抨击奸相贾似道而遭通缉,逃至浙江一丘姓人家中避难。法常善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布袋和尚为五代后梁时僧人,世传为弥勒菩萨化身。此图中的布袋和尚为半身像,双手捧腹,作开口大笑状。 
 《观音像》宋 法常 绢本水墨
    法常画风略近梁楷,元人有人论他作画多用蔗渣、草秸作画,随笔点墨,意思简古,不费妆缀。也有人说他的画粗恶无古法, 诚非雅观。考察现存法常作品,其所画猿、鹤、观音、罗汉等,形象颇为严谨,背景则较为纵逸,大体上是运用一种半工半写的画法。法常的作品流传到日本国较多,对该国的绘画影响很大。《观音猿猴图》是指《观音图》、《猿图》和《鹤图》三幅画。画中观音的衣服用兰叶描,略近梁楷画法,树木草石粗率简劲。
《老子图》宋 法常 纸本水墨
    纵88.9厘米 横33.5厘米 日本冈山县立美术馆藏 法常的用笔由梁楷的“简笔”变化而来,但较之稍为“文气”一些,收敛一些。图中的老子,因鼻毛外露,被称人“鼻毛老子”。此幅中,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奇特,有道是“奇人自有奇相”,真正仙风道骨,奇绝脱俗,状神写貌,尽得人物风流和神韵。 
宋代古画 法常《罗汉图》

《宋法常罗汉图》是宋代古画,绢本,水墨,纵106厘米,横52.5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

作品赏析

在中国美术史里,有一些著名的禅画对一般性绘画有很大影响。禅宗画有两个意义:一是一般画家以禅宗祖师或其故事来作画,一是以禅宗的哲学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作画,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蔬果、龙虎等。南宋禅宗绘画的指导思想提倡沉思冥想,引导人们自发性的领悟。僧人画家法常的作品《罗汉图》就是一幅体现这种精神的、以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杰作。

此图画一位素衣罗汉正在安然静坐于山岩间。罗汉身披大袈裟,浓须长眉,双目微合,嘴唇紧闭,表情恬淡,已然在静坐中入定,一副“一无所见,一无所思,无挂无碍”的神态,仿佛达到了超凡的境地,这与达摩祖师“凝住壁观”的精神境界是完全一致的。围绕在罗汉身边的是一条粗大的蟒蛇,它张着血盆大口,舞动着躯体正在向罗汉发威。画面上蟒蛇的动与罗汉的静形成了强烈的动静对比。面对蟒蛇的肆扰,性灵空静、稳坐不动的罗汉却是神安气定,传达出一种超逸的神力。罗汉左上方及一侧的崖石突出崛起,虽只表现了部分山石,却体现出了山石的厚重苍浑,也反衬了罗汉的形象更加鲜明。质感强烈的山崖草木与迷蒙飘拂的云气形成了鲜明的虚实对比,给观者一种亦真亦幻般的感受。人物背后头部顶端从山体上探出的一株纤小的松树,以及人物周边的花草,在视觉上给整幅画面平添几分静谧清幽的效果。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有些往往是以比喻形式诠释出佛教教义中深奥的哲理的,这幅《罗汉图》就是这样的作品。

法常的绘画风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随意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这一特征在这幅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刻画山石悬崖时笔触灵活,线面兼用;画树木萆竹虽点撇混杂,但也有条不紊。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脉络清晰,粗细浓淡挥洒自如,既干净利落又自然生动;脸部的刻画看似随意,却能够用有限的笔墨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地表现出来,逸笔萆草而有如此佳制,确实不同一般。

作者简介

法常,南宋画家,杭州西湖长庆寺僧人,俗姓李,(一说姓薛)号牧溪,蜀(四川)人。早年为儒生,中年出家,是径山无师范(1178-1249)的法嗣。法常性情耿直豪爽,好饮酒,曾因抨击当时的权臣贾似道而遭追捕,四处逃避。他擅画龙、虎、猿、鹤、人物、山水,不曾设色。《图绘宝鉴》认为,他的画“粗恶无古法”,力吃人们对其画的不理解,使他的作品在当时以至后来的元明时期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他的生平与作品几乎被湮没。其实,他的画达到了禅、画合一的境界,代表着禅宗画的特色。后来法常那充满禅意的水墨画流入日本引起巨大反响,并享有极高的声誉。

法常 罗汉
简介:南宋画家。僧,号牧溪,蜀(今四川)人,生卒年不详 
牧溪 《蚬子和尚图》东京日野原家家藏
牧溪 《蚬子和尚图》东京日野原家家藏 局部
 牧溪 罗汉图
    罗汉图 阿罗汉果(小乘阿罗汉果)——有余依涅槃 《维摩经》所谓讲天女散花的时候,一班五百大阿罗汉坐在那里,这个花一掉下来到身上就沾住了,满身都是花。菩萨的身上,花一掉下来不要抖的,自然都掉在地上了,沾不住的。那么这个道理呢?所以大家就问这个道理了,那么,文殊菩萨就答复:阿罗汉余习未断,天花著身。所以有一位刘鹗的诗作得很好:“刹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满护身云。”就是这个道理。
 牧溪 猪头和尚
牧溪作品 布袋图 京都国立博物馆 
牧溪作品 布袋图
 牧溪作品 朝阳图
牧溪作品 补纳图`东叟元恺赞 
牧溪作品 对月图 
牧溪作品 丰干 寒山拾得图  
牧溪作品 罗汉图 痴绝道冲赞
30.4×62.9cm,日本兵库?颖川美术馆藏。
题识:“钵之於海巨细不同。龙神其化何所不容。亦如三人不起于座日。
应四天乍供莫测其踪。彼二人瞠若于后议其。
口呼现通童子指呼而。口顾盖亦有主於胸中。
法常 南宋 牧溪 《罗汉图?痴绝道冲赞》纸本水墨
 牧溪作品 罗汉图
牧溪作品 五祖荷锄图 
牧溪作品 达摩  
 南宋 法常 《寒山拾得图》
南宋画僧牧溪绘《布袋图》简翁居敬 题赞  日本馆藏
赞文:大开笑口以手扪 胸全无些伎俩 争可在天宮哑 罪过我阎浮着 你侬 居敬赞

日本馆藏南宋画僧牧溪绘《布袋图》简翁居敬 题赞

    南宋 13世纪  牧溪绘 简翁居敬禅师题赞   纸本墨画   挂幅   96.5 × 41.3

    九州国立博物馆  A-31

    恭逢三月初三布袋和尚坐化纪念日

 这个大腹便便、小眼睛、咧嘴大笑的圆脸和尚就是作为弥勒佛的化身而广受信仰的布袋和尚。这种表现手法的关键在于运笔,胡须和头发等使用较干的淡墨,衣衫纹线则使用较浓的湿墨。而最浓的墨则仅用于双眼两处,由此可知,本图的作者谙习墨的浓淡和晕染规则,并将其灵活运用,巧妙生动地描绘出这幅布袋图。

    此画是中国画僧牧谷所绘。牧谷是活跃在十三世纪、南宋时代末至元代初期的僧侣画家,在日本被称为“法师”受到特别相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根据《御物御画目录》《室町殿行幸御饰记》等文献可以确认,在室町时代,足利将军家曾将本图作为牧谷的作品加以收藏。此后,又被德川将军家等掌权者珍藏,在日本作为拥有五百年以上历史渊源的中国绘画而闻名。此外,本作品还作为茶会中用于鉴赏的挂幅而扬名天下,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大肚布袋”。

    画面最上端有中国南宋末年禅僧简翁居敬禅师(活跃于十三世纪)的题赞,赞文如下(左起):大开笑口以手扪/胸全无些伎俩/争可在天宮哑/罪过我阎浮着/你侬 居敬赞

画中人物开脸更为现实,人物的表情极具幽默感,又不失丰富的心理活动。在构图上,留白空间尊崇“计白守黑”,面积得当合理,人物摆放稍右,以至于肩部的留白面积有略微不同。从墨色变化上说,浓厚的几笔衣线反衬出皮肤的质感;用笔上,衣线的厚重感、皮肤的紧绷感和须发干燥感,三者使整幅作品充满力量与厚实。

 

南宋画家牧溪:对日本美术史产生巨大影响(周阅)

    牧溪是南宋著名的画僧,他的画作大多拙稚粗细,自由放逸。由于太过自由且有悖传统而入不了中国主流的收藏殿堂,其洒脱不拘泥于形式的风格反而在日本备受推崇。

    牧溪(1210?-1270),相传俗姓李,生卒年不详,是十三世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南宋灭亡后圆寂。在有些史料中,牧溪的“溪”亦作“谿”。他曾因抨击当朝权贵贾似道而遭到追捕,四处逃亡,足见他是个富于正义感的人。在有关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普及性读物中,很难见到牧溪这个名字。元代画史著作《画继补遗》中对牧溪的评价颇有微词:“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然而,或许正是这份“清幽”摄住了追求“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的心灵,牧溪在日本获得了远胜于故土的声望与尊崇。在镰仓圆觉寺的北条时宗(1251-1284)的陵墓佛日庵里,有一本《佛日庵公物目录》,是在1320年的目录基础上于13631365年重新修订的。这是宋元画流传日本的最早的藏品目录。书中提到38幅中国绘画,还记录着一些中国画家的名字,其中牧溪的名字与宋徽宗同在。东山文化时期的掌权者足利义政(1436-1490)将军手中,珍藏着279幅中国绘画,其中40%是牧溪的作品,这不能不令人惊异。日本现代著名画家东山魁夷于197512月在德国科隆进行的德语演讲中,对七个世纪之前的这位异国故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牧溪的画有浓重的氛围,且非常逼真,而他却将这些包容在内里,形成风趣而柔和的表现,是很有趣的,是很有诗韵的。因而,这是最适合日本人的爱好、最适应日本人的纤细感觉的。可以说,在日本的风土中,牧溪的画的真正价值得到了承认。

    可见,在东山魁夷看来,牧溪的真正知音是在日本。无独有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也曾满怀深情地向亚洲各国的作家们介绍在中国辉煌的古典美术中几乎被湮没的牧溪:

    牧溪是中国早期的禅僧,在中国并未受到重视。似乎是由于他的画多少有一些粗糙,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几乎不受尊重。而在日本却得到极大的尊崇。中国画论并不怎么推崇牧溪,这种观点当然也随着牧溪的作品一同来到了日本。虽然这样的画论进入了日本,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视为最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与日本不同之一斑。

    牧溪生活的年代,在日本是镰仓时代,正是日宋贸易繁荣的时期。由于南宋的商业活动十分有利于在1167年掌握日本政权的平清盛(1118-1181)的利益,他便极力倡导和鼓励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平清盛是一个武士阶级领袖,他的这一政策后来一直为源氏政权沿用。在11761200年间的中国正史中,有多处关于日本船只到达中国大陆的记录。随着贸易的发展,大量的中国陶瓷、织物和绘画输入日本。这些物品所展示的“美”成为日本权力者憧憬和追求的目标。牧溪的画作大约也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对日本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进入日本的中国文物浩如烟海,却为何牧溪的画作备受青睐?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