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画家法常《观音图》赏析

 枫影萧月 2018-01-10

                           宋代画家法常《观音图》赏析

 

     法常(?-1180)河南开封人,原姓薛,出家后号牧溪,住天台山万年寺,为无准禅师的弟子(一说原姓李,四川人)。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明。其作品大部分流传于日本,对日本绘画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于江户时代达到大收藏家不可没有牧溪的画的程度。其花卉草虫画类对明代王谷祥、陆治、沈周等吴派文人水墨花卉画的形成和创新也有重大影响。

                    宋代画家法常《观音图》赏析
                                  日本京都大德寺收藏。

 

    阴暗的涧边石岩上凝聚着一团白色的灵光,那是观世音菩萨的玉露瓶;灵光映照着身着白衣的观音的那平静的面孔。作为禅宗高僧,牧溪法常满怀虔诚恭敬之心,一丝不苟的描绘了这尊观音圣像,这在他现存作品中是最严谨、细腻、稳实的。作者将观音头部置于全幅最中心处,面相呈现当时佛教画的一般特征,双眉细长、耳鼻阔大、胖瘦适中,神态庄重而深沉,传达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和神的气质。衣纹用墨轻淡,线条柔中带刚,疏密变化有致。观音身下的坐垫处,用细密的短线和衣裙的长线条形成对比。

    法常处理人物衬景,一般不作详细交代,略示意思,点到即止,从不喧宾夺主。灰暗的山岩环绕观音的白色形体,高低的石体转折成洞台模样,右上角是一片崖顶,下垂的野草与左下角突出的石块、短竹相呼应,雾气和水涧流出的空白也相呼应,使丰满的构图不失迫塞。画面处于静态气氛,唯有迷蒙的雾气在慢慢浮动,充满了神秘色彩。

     作者把岩石下边画得很清楚,一方面表明水面的平静无波,另一方面标出了重量下限,结合水面空白,形成主体上升的感觉,引发宗教信念的潜意识。此图的表现技法为半工半写,即对人物采用工细的白描法,景物则采用写意画法,但不狂放,与人物形成对比而又能协调一致。作者的白描功力相当深厚,用几条关键的线,准确表达了观音坐姿的形体变化,如双腿相盘、双手相合环抱等,无不妥贴。

 欢迎光临博主之慧泉轩艺术网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