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君子还是伪君子,放到火上烤烤才能鉴别

 昵称33542116 2017-05-29


管理视角看国学(190)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可以把六尺的孤儿托付他,可以把百里的政令寄放于他,临到大关节处,摇夺不了他,这等人,可称君子了吧!真可算得君子了!”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一般都解释为曾子在这里是自问自答:这样的人可算是君子了吧?这样的人确实是君子。从字面上似乎也只能如此翻译,但从整个段落的语气的角度,我觉得这样来解读比较好:是不是君子,不是别人说你是君子你就是君子,假如把上面的这些事情压到你身上,你要能担的起来,才能说是君子。就像俗话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样。


之所以这样说,我们可以设想,既然君子是一个美称,而且似乎在日常生活中做起来也不难,那么就会有很多人通过学习君子的规范来把自己包装为一个君子,甚至在乐善好施、急公近义等方面看起来做的也不错。那么,这样的人就容易在社会上赢得“君子”的名头,获得大家的拥戴。但是,很多这一类的所谓君子,只是表面上做的像君子,而内心里却不具备君子的人格和素养,当面临大诱惑、大危难、大关节的时候,小人的本性就会暴露出来,典型的如《笑傲江湖》中的“君子剑”岳不群,日常的所做作为,确实是一派君子风范,但在抢夺林家的《辟邪剑谱》事件中,面临成为“武林至尊”的大诱惑下,其阴狠、毒辣、不择手段,比之可归为坏人的左冷禅、余沧海有过而无不及。这种平常看起来彬彬有礼,临大关节却更阴毒的人就是典型的“伪君子”。


所以曾子所列的三件事: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就是把一个人置于一种极端的境地,来看其是否仍然能够坚守君子品格与操守,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假金在这种极端考验下往往就会暴露出假的成色。


托六尺之孤,就是把一个自身不具备自我决策和对抗能力的孩子以及其连带的财富事业都交给你来照看,你是否能够担得起来。一般来说,有孤儿还有寡母,寡母说不定还年轻貌美,所以这是个大诱惑的考验,从自私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这是一个相对收益比较大、风险和成本比较小的“机会”。如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虽然现在可以说刘备是先拿话挤兑住了诸葛亮,但总体他还是因为相信诸葛亮的人品可以托孤。如果所托非人,占妻、欺孤、夺财者都大有人在,现实中的商战剧都不乏这样的桥段。


寄百里之命,不只是执国命,但总体上是把一块悠关国家生死的任务完全由一个人来自主决策,这里面固然有能力风险,但更主要的是道德风险。这个道德风险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他利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力损公肥私,因为远离监控,权力又高度集中,品德不好的人就很容易变成土皇帝。更有甚者,可能暗中培植个人势力,暗蓄党羽,最后成为颠覆国家的力量。兵法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就决策的及时性而言需要在外的将军可以针对外部环境变化拥有自主处置的权力,但是另一面就可能导致将在外拥兵自重,说不定就来个“陈桥兵变”之类的事情进行逼宫,那时候处置起来就变成两难了。


所以“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实上面的两件事就是“临大节”,广义上说,就是在极端情况下来看一个人的操守,极端情况下还能坚持君子的道德操守,才是真君子,如孟子所概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里的大丈夫就是君子。


而且这些所谓极端的情况下的个人作为,是无法完全通过制度性设计来进行监督的,所以高度依赖于个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不是把君子品格完全熔铸于自身而成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所谓君子,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被剥落掉君子的外衣,而暴露出小人的本质。所以曾子说“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你说你是君子,那就来掂量掂量,这种大关节的考验下你是不是还能做得到再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