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名人】此人与曹植齐名,却因得罪曹操而永不起用

 和风之旭 2017-05-29

【泰山名人】此人与曹植齐名,却因得罪曹操而永不起用


汉建安年间,有七位文学家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所以优秀作者,世人称他们为“建安七子”。而本文介绍的这位,就是七子中的大诗人刘桢。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人,东汉名士。刘桢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其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相识曹植,投奔曹家

公元197年,因避兵乱,十一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植。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成年之后,刘桢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入分裂、动乱之中。据有中国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这使得当时渴望中国统一、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如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以及刘桢等,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一时人才荟萃,形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并由于他们的诗文大多描写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慷慨多气,悲凉豪壮,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
刘桢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在诗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丰沛、统一中国的汉高祖刘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礼贤下士的信陵君。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
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行文才思敏捷,于曹植齐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曹丕、曹操和曹植)

 

惹怒曹丕,得罪曹操

建安十六年(211年)后,出任曹植庶子(官职名),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随侍曹丕。

他与曹丕关系密切,而曹丕亦视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曹丕曾特赠廓落带,以示亲宠,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轨之为,最厌无信之人。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设宴招待众士,酒酣耳热,曹丕命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在座众人皆 匍伏于地,不敢仰视,唯独刘桢立而不跪,且满面讥意,不屑一顾。后来得知,他因曹丕夺袁熙之妻甄氏,而且甄氏有夫再嫁不忠不贞才如此傲慢无礼。曹丕见状勃然大怒,欲问刘桢死罪,由于众人求情和曹操干预,才免于死,投入狱中,又被罚作苦力。

之后,他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作苦力。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 ”刘桢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曹操知刘桢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却永不再起用。


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刘桢染疾疫而亡,年仅31岁。刘桢虽然满腹才华,有报国热情,但为人太过正直,惹怒当时的曹操父子而永不起用,又因疾病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赠从弟 其二)


本期字谜: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 (打一字)

上期谜底:白

解释:“百”字将“一”撤下置之度外,就是“白”字,“明”与“白”字义相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