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明朝就必须明白大臣们满口的先贤古训,道德箴言之下,实际上讨论是利益分配和权力的划分. 在《教父》中的黑社会混,就得习惯于屋外举行着庆祝美好生活的宴会,而屋内却在谈论着如何分赃、杀人. 官有道,盗亦有道;其实官伪道;盗亦伪道,大家都在唱伪道学,道的背后是权力,是利益.这是传统政治中永恒不变的模式. 来源 | 天涯 在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之前,有必要对君主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只有了解了环境才能建立起应对环境的意识,只有具备应对环境的意识,才能有效运用应对环境的思想策略,方式方法. 因此,意识是比思想策略、方式方法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只知道思想策略、方式方法的人是学者、研究家,而不是行动者. 可惜啊,咱们的韩非子就是这样的一名同志.不过也不能认定不能行的韩非所发的言也没有参考意义,不然走同样路线的秦始皇怎么就成功了呢? 能行者未必能言,而能言者则未必能行. 行重要,言同样重要.韩非子在书中没有强调的东西,我要在这里给他补上.希望后学者不要像原书作者一样知而不能行.你看,我就有意识很重要这个意识. 说意识,道意识.意识很奇妙,也很重要.奇妙是由于它属于心理学范畴,其表现形式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因果根据律,重要是由于它像一支无形的手拨弄着人们的理性思维. 疑人偷斧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先验的念头占据了观察者的头脑,时间一长就形成一种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观者者观察到的所有现象都会自动向原先的念头靠齐. 疑人偷斧中的意识与我们将要谈及的意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符合客观实际,而后者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对于前者,我们应该消除,消除之后才能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对于后者,我们应该养成,养成之后才能在残酷的环境中长久的生存下去. 意识虽然重要,但却经常为人们所忽视.还是疑人偷斧的例子.那人在观察的时候,注意到的是邻居手中的斧子在形状、重量、手感、颜色、新旧、刃口的锋利程度如何与自己的斧头相似,而根本不会去想他在这样思考的时候是否受到了某种成见的影响. 造成不良后果后,人们分析原因时也是就事论事,就理论理,而很少注意到那能够影响事理的意识.通常情况下,人们犯错误并不是没有办法阻止,而是没有意识去预防. 阴谋阴谋,阴为首,谋为次,消除对方的防范意识,掩盖自己的行动是阴谋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而最后一击往往很简单. 世上没有无法防止的阴谋,只有不去防止的阴谋.试想那些历史上的伟大阴谋,哪一个不是经过长期的前期准备最后用非常简单的方法杀人于无知无觉无行之中.一代霸主齐桓公死于三小人之手,赵武灵王饿死沙丘,甚至越王勾践灭吴都是这个样子. 说了这么关于意识的话,而学习与应用《韩非子》应该具有怎么样的意识呢?这种意识所出来很雷人,各位坐好了,容我慢慢道来. 那就是:身边都是敌人!怎么样,够劲吧. 如果这一条还觉不够劲的话,我再加上第二条:如果某时某刻发现与事实不符,请参考第一条. 唉,不是我这个人对人性绝望,而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人性确实让我绝望. 这个结论的得出是经过对事实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思考,而不是先有结论后去找与之相符的事实. 身边的人从根本上讲都是敌人,不是敌人的情况纯属偶然,且随时会发生改变. 同样是敌人,性质上仍有不同,有意识形态上的,有利益之争的,有明争的,有的暗斗的,有耍奸的,有使诈的,有示忠的,有示爱的,不一一而足. 在《八奸》中,韩非子展示了包围在君主周围的八种危险,其中排列前两位的是同床共枕的妻妾与手足般的兄弟. 连妻妾兄弟成了危险,更别说诸位大臣了.这么说来,称孤道寡的君主确实既孤且寡,总是一个人在作战,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却总有无缘无故的恨. 君主的生态环境确实令人堪忧,然而是什么造成这一切呢? 一般的观点认为是环境改变了人心,是人性在权力场的辐射下发生了扭曲变形,所谓环境比人强. 如果在深入问一下,权力场为什么会改变人性,使本来毫不相干的君臣两人站在了对立的两面? 尼采说过:生命意志即权力意志.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即权力意志就是生命意志.说白了就是人们进行权力斗争的本质是为了生命的扩张. 生命的扩张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诸如凌驾于更多的个人之上,拥有更多可以满足生命需求的资源,生出更多儿子使生命得到变相的延续,不但追去自己荣华富贵还争取后代的荣华富贵. 可是,大臣对扩张生命的追求与君主对扩张生命的追求无法同时满足.君主一人占有全部的国家资源,大臣只能临时使用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君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指定接班人,而大臣却不能.因此这是个地地道道的零和游戏,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君主必须意识到国家是且只是你一个人的财产,别的所有人都没有,可是他们都想得到,所以你的身边都是敌人. 身边都是敌人不假,可是这些敌人的身上却没有贴着明显的标签,说:危险,请注意,我是敌人.相反他们看起来总是谦和恭谨,慈眉善目,说出来的话悦耳动人,做出来的事也似乎有道有理有根据. 如果仅从表面看权力场绝对没有那么凶险,可是地火在地下运行,熔岩一旦喷出将摧毁一切;平静的海面下面是暗涛,一旦发动必是惊涛骇浪. 君主如果将表面当真实,必将遭受现实的重重惩罚,而且连重来一次的机会都没有. 这正是君主长期保持危机意识的难处,一百年的政权安稳不等于第一百年零一天的政权就能安稳,而且仅仅第一百零一天内的变化就能使君主在一百年的成果全部化为乌有. 参考阴谋的发生机理,我们便能发现,阴谋家正是在伪善的遮掩下长期进行着积蓄力量的工作,一旦自认为时机成熟,便是发难之日. 维护权柄的工作是长期的,也是残酷的,君主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具备危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要依靠法术势严密控制,而不是相信那多情善变的命运女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性. 齐桓公的利益就是一个法术不行,因人成事又因人败事的例子. 齐桓公在位四十二年,前四十年堪称一代贤君的楷模,对内任用贤相管仲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对外取得了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的骄人成绩. 奇怪的是,齐桓公同样的一双眼睛,能够看出管仲的贤能,竟然看不出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小人的奸诈.管仲一死,习惯于做甩手掌柜的齐桓公将国家大权交在了竖刁、易牙、开方手中,结果三小人合伙搞乱了齐国朝政. 齐桓公病重的时候,诸公子为争权大打出手,害还得齐桓公饿死在宫中,尸体停放六十七天无人收殓,蛆虫爬满了窗户,死相惨不忍睹.一代霸主一不小心就为铸成了自己的不得善终. 与齐桓公命运类似的君主还有一位,即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雄才大略,英才天降,自从亲自掌权以来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气象,在治国,军事和外交上卓有建树,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唯独在感情世界赵武灵王没能脱离常人的见识.常人可以为心爱的女子做力所能做的一切,君主却不能.赵武灵王因爱吴娃而废长立幼,又因爱长子而准备分国为二,在接班人问题上如此没有主见,导致朝臣分野.当赵武灵王旅行到沙丘时,双方开始火并,赵武灵王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对于春秋战国期间的这两个经典案例,韩非给出的标准答案是此两位君主没有实行法术,究其原因并不是不知如何运用法术,而是在巨大的成就、长期的平稳和老年心理的影响下丧失了使用法术的意识. 大臣们那些损君利己的事情的源动力是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走的是浅规则的路子,表现出来的却是冠冕堂皇的规则. 在明朝就必须明白大臣们满口的先贤古训,道德箴言之下,实际上讨论是利益分配和权力的划分. 在《教父》中的黑社会混,就得习惯于屋外举行着庆祝美好生活的宴会,而屋内却在谈论着如何分赃、杀人.官有道,盗亦有道;其实官伪道;盗亦伪道,大家都在唱伪道学,道的背后是权力,是利益. 这是传统政治中永恒不变的模式. '身边都是敌人'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需要不断的刺激,不断的反思归纳,不断的重复强化,直至形成条件反射,才会是大脑中牢不可破的观念. 这个意识的获得过程因人而异,但却与智商的关系不大.世上有很多聪明却潦倒不通世事的人,也有很多愚昧却风光八面的人. 同样是悟道,有的人天赋高,有的人天赋低,有人悟道快,有人悟道慢,有的人是顿悟,有的人是渐悟,也有的人执迷不悟.而具备这种意识只是进入权力场的最基本条件. 说完了血雨腥风的权力场,再来看看钩心斗角的经济场.凭心而论,经济场要比权力场好些,虽然同样有争斗,但断然不会出现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局面,打工者最多不过丢掉饭碗,失去职位,拍屁股走人,老板最多不过公司倒闭,沦为负翁,寻找机会从头再来,但是斗争的机理与权力场中是一样的. 谁都想付出更少的劳动,得到更多的利益,人们埋头于竞争,却经常忘记竞争的规则. 经济场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你的老板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你的上司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你的同僚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你的下属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你的客户看好你,是由于你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总之是你的利益关系直接决定了你的受欢迎欢迎程度,经营人际关系也是为了经营利益链. 在经济场中利益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为人们进入这个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求得利益. '经济人'同样应该具备'身边都是敌人'的意识. 对职场新人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心理转型过程.习惯了相对简单纯朴的同学关系一下子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同事关系. 由于利益当头,职场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有人在,君子之争是凤毛麟角,什么? 还有共赢,算了吧,共赢的机会本就不多,还需付出诚实劳动,比起损人利己的勾当效率低得不是一点半点,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居心叵测地宁愿干着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