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青青︱布热津斯基:砸裂克里姆林宫的人

 浮生偷闲 2017-05-29



文︱沙青青



1972年5月9日,刚离开大学进入苏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任职的安纳托利·切尔亚耶夫(Anatoly Chernyaev )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如此写道:“我待在家里读了布热津斯基的书:《两个时代之间》(Between Two Ages )……书中,他洞见一切,也知晓一切,内容深刻而又残酷......唯有使用逻辑才能反驳他的分析与方法论。但若要真正有效地批驳他......我却又没有足够依据,只有情绪性地去拒绝他的结论与预测。”


十三年后,这位曾经的莫斯科大学历史学教授成为戈尔巴乔夫的“外交顾问”——苏共中央委员会外事部部长。再过了六年,切尔亚耶夫不得不无奈地目睹布热津斯基当年书中的预言正成为现实: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一书中预言在电子信息化时代苏联的经济模式将被淘汰,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迟早都会倒向西方。不久后,这位苏共末期难得的学术型官僚还会读到布热津斯基另一本近乎炫耀美国冷战骄傲胜利的著作——《大棋局》。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Zbigniew Brzezinski, Between Two Ages : America's Role in the Technetronic Era. Viking Press. 1970.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知名国际关系学者。1928年3月28日,布热津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后移民美国。直到晚年,他浓重的波兰口音仍清晰可辨。比起东欧味十足的大名,无论是卡特总统还是他的亲友,更乐意亲切地叫他兹比格(Zbig)。


与基辛格一样,布热津斯基被视为战后美国最重要的国家政治战略家之一。实际上,这两位的人生轨迹和政治经历也非常相似。两位都是来自当年时局动荡的欧洲旧大陆,无独有偶地同在1938年远赴美利坚寻找新生活。之后,他们都在哈佛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又都学而优则仕,先后出任过国家安全顾问等要职。若比较两人的历史地位与成就,难免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在主流学界或媒体看来,无疑基辛格更引人注目,也更重要;又或是认为布热津斯基虽对冷战末期的世界局势有过不少精准预测,但其政治影响力要逊于基辛格。


某种程度上,布热津斯基确实一直生活在基辛格的阴影之下。长袖善舞的基辛格还在哈佛攻读博士期间,就是校园内的明星人物,甚至已经开始向中央情报局建言献策。毕业后,他也很顺利地在哈佛任教,身兼数个重大课题负责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与之相较,性格耿直的布热津斯基虽在哈佛取得学位,但却未能获得终身教职,最终只得去了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另谋出路。至于两人先后从政的经历也有类似的“巧合”。


其实,布热津斯基本有机会更早地施展其国家政治领域的才华。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上,1968年大选可算是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喊着“法律与秩序”口号的尼克松以极为微弱的优势战胜了林登·约翰逊的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前者的得票率为以百分之四十三点四,后者则为百分之四十二点七。若不是时任阿拉巴马州长乔治·华莱士退出民主党以独立候选人参选而分走了汉弗莱大量选票,鹿死谁手恐怕真的很难说。当时,站在尼克松背后的外交高参是基辛格,而汉弗莱背后的就是布热津斯基。




入驻白宫两月后,布热津斯基在这份报告第一次系统提出卡特政府外交政策核心:以所谓“人权”、“自由”等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全面瓦解苏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合法性。(资料来源: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