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襄阳:蒙古阿刺罕墓碑

 襄阳孙金福 2017-05-29
 
 古代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在襄阳遇阻6

据《襄阳县志·陵墓》载:“元湖广行中书省左丞阿刺罕墓在城西万山之原。墓失惟有神道碑。元明善撰文赵孟頫书。”同书《古迹》引《湖北金石存佚考》云:“魏国忠懿公神道碑,元明善撰,赵孟頫书。在襄阳。”另,严官撰《湖北金石诗》七十八首中亦有《元魏国忠懿阿拉罕碑》,诗后有按语,中有云“是碑在襄阳县,乾隆丙子,丁丑间,曾于西域(当为“城西”之误)民家得元。碑仆卧土中,篆额碎裂,文字殊缺尚少。知府陈锷修《俯志》时录其文于《志》中,兹奉檄访求,则北碑为村民所毁灭。”严客《金石诗》写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孙星衍为《金石诗》作序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马基按语当亦在斯时,而言“此碑为村民所毁灭”应属记载有误。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生于宋理宗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本宋宗室,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宋亡后,曾以书画为业,后为程钜夫所荐入元,颇为元世祖忽必烈赏试,授兵部朗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园公,溢文敏。赵孟诗文书画乐俱精善,《四库提要》评论说:“论其才艺,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于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冯班在《钝呤书要》中说:“赵松雪出入古人,无所不学。贯穿斟酌,自成一爱,当时诚为独绝也。”僧遂初也说:“松雪翁早学宋高宗书,即擅出兰之誉。迨元贞大德间,骎骎然晋人法度多也。正书小字妙得黄庭乐毅兰亭笔意。及皇庆、延佑,行书能到羲献处。

晚年大字出入李北海,苏灵芝规矩,盖是习众善而成一家者。”与之同时相契的书法家鲜于枢评之曰:“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赵孟 身为宋室宗裔,入元亦为高官,颇为当时遗民不满,因而心情比较矛盾,诗中常有自我谴责之意,著有《松雪斋文集》。

 赵孟頫作为这样一个“冠绝古今”的书法大家,为何为阿刺罕书碑?阿刺罕死后为何葬于襄阳“城西万山之原”(万山较为平坦的地方),在此应对阿刺罕其人作一详考。阿刺罕,蒙族人,元代开国元勋,位居“元湖广行中书省左丞”之职。古之朝官有“左”“右”之分,“左”为正,“右”为副。“丞”为“丞相”之职。“左丞”即“丞相”之正职。阿刺罕作为湖广行省左丞,可见地位之显赫。时赵孟 领“兵部朗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当在朝中与阿刺罕为同僚。阿刺罕死后,由赵孟頫为其书碑,或为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或为倚阿刺罕家眷所请,或与阿刺罕同朝为官情系所至,均有可能。至于阿刺罕这样一个元代朝庭“命官”,死者未葬于元朝都城,而葬于“万山之原”,盖源于在那场闻名后世的长达7年的宋蒙之战(公元1267——1273年)中,阿刺罕曾率军到襄阳万山指挥作战,立下功勋,甚或相中万山依山傍水,林幽壑清的地望,临死前间有遗言,死后由其子将其葬于“万山之原”。

关于阿刺罕墓的规制,从《襄阳县志?陵墓》记载有“神道碑”来看,不仅有墓,且有“神道”。墓冢有神道,当为达官显贵,朝廷重臣专属。其“神道碑”还为书法“俱为当代第一”、官至“翰林大学士承旨”的赵孟頫所书,足见其墓规制极高,规模宏大。遗憾的是,此墓毁于明清两代,未留下遗迹。

其实,阿刺罕墓虽毁,但赵孟頫所书“神道碑”在清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尚存。《襄阳县志?陵墓》(清同治十三年编撰),除载有残缺之碑文外,尚有时任地方官的窦欲俊所写的《跋元赵文敏公笔记》一文,其内容除盛赞赵孟 书法艺术精湛外,还叙述了发现此碑的经过及处置状况。其文有曰:“岁已卯,予(指本人)调任襄阳事知名胜之邦,必有古迹。

越三年,始得赵文敏书石碑仆卧于城西田园间,亟披剔苔藓而谛视之,则为元魏国忠懿公神道碑。阅经五百余年,字多漫灭。计欲移之鹿门书院,因不相宜,且石厚二尺余,宽四尺,长八尺,重不易舁。碑座宝赑屃半埋地,旧迹依然。不复能立,仍卧其处,扶使端正、平稳。令长男玺庀材监工建亭覆之。遂立工人榻摹,笔力遒媚可爱……。”窦欲俊在此文中还希望“后之同志者,共相爱护”。时之今日一百七十五年,此碑何在?赵孟 流传下来的墨迹多为行草书,正书当十分珍贵,而“万山之原”的这座阿刺罕碑正是正书,它的湮灭实在是太可惜了!何时才能重现于世,让我们一瞻“遒媚”风姿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