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伾山摩崖题字选萃

 沉湘捉月 2017-05-29

大伾山位于河南省浚县城东,它虽无华山之险,泰山之峻,然而山上青石峥嵘,松柏苍翠,风景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荟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文物古迹众多,自古吸引名人大家登临揽胜,留下来众多书法精品,目前保存下来的四百多处石刻中,真、草、隶、篆、行应有尽有,元代的文字化石八思巴文和回鹘式蒙文也有十余幅之多。这些石刻除露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外,充分体现了中华书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县历史文化的灿烂,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受篇幅和本人水平所限,本篇只提供部分精品。

       “大伾山”三个字,是由素称“军中第一笔”的书法家李铎题写于2000年,次年春季摹刻于大伾山崖壁,每字大3.5米,气势磅礴,引人注目。

        “大伾伟观”四字在大伾山东伟观亭崖壁上镌刻。由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右通议大夫、大名总管府尹刘愻题。[楷书]

        “天下奇观”四字刻于大伾山龙洞南崖壁[楷书]。由明万历二年(1574年)右谏议、四川荣县进士、明代贤吏浚县知县杨镕题。

        “杏花岩”三字在大伾山霞隐山庄药王庙旁的崖壁上。[杏花岩]为明·朱应毂“万历八年(1580年)”题。[楷书]。朱应毂:字德载,号槐石,明浚县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出任山东东阿知县。历官户部主事、郎中、山东按察司佥事、山西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杏花岩》题字寓意源出《神仙传》。相传三国吴·董奉为人治病,不受酬报,对治愈的病人,只求其种树几棵,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世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语称颂医家。

        “东皋舒啸”刻在大伾山张仙洞北崖壁上,[行书]。由明进士延陵李琦伯玉甫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五月书。“东皋舒啸”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鹭涛虎岫]、[仙崿]两幅字,位于大伾山龙洞南崖壁上。它是由曾任明崇祯年间的礼部尚书神笔王铎写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差人将其雕刻在石壁上。王铎的这两幅字,体现了美与自然景观美完美融合,给人带来无限的审美空间和审美愉悦。比如:“鹭涛虎岫”四字,就用了三种书体,鹭是篆书,涛是隶书,岫是魏碑,涛字的一长横突出了隶书蚕头燕尾的写法,岫的右边“由”字突出了魏碑的内圆外方的特点;鹭指鸟类,涛指黄河,虎指大伾山,岫是指不远处的胜迹龙洞,所以它即有很大的书法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八分书]

        程淓的“邀云”镌刻在大伾山张仙洞北崖壁上。[程淓  ]字:箕山,生于万历二十三年(1619年)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十四代孙。曾任河南清军驿传盐法兵备道,贬官后客居浚县近40年,于卫河岸筑室,与知县刘德新书法为友,在大伾山题写“邀云”“何日闲”“飞岩”等摩崖碑刻。程淓书法早年宗法二王,并临习《历代名臣法帖》,晚年受王铎影响,行书中融入魏碑,字势结构与王铎相近。[行书]

“飞岩”刻在大伾山龙洞南崖壁。[行书]。

“何日闲”刻在大伾山观音岩南崖壁。[行书]

        “群玉山头”四字刻于大伾山霞隐山庄崖壁上。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浚县县令刘德新题(行书)。群玉山,传说西王母居处。《穆天子传》郭璞注:“玉山,西王母居者。”李白《清平调》词:“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逄”。

        刘德新,字:裕公,辽宁开原县人,荫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功勋卓著。刘德新科举不第,因父为荫生。自康熙八年(1669年)始任浚县知县,康熙十一年(1672年)调至淇县任知县,后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又调回浚县继续任知县,前后共知浚县八年。

“吏隐厈”刻于大伾山紫泉别墅崖壁,康熙年间浚县县令刘德新题。[楷书]。“吏隐岸”旧为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与隐者同。宋之问《蓝天山庄》诗云:“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编。”刘德新在题写时“岸”字不书“山”,以大伾为山,故写成:“吏隐厈”。

“步虚声”刻在大伾山纯阳洞天圆门北崖壁,由康熙年间浚县县令刘德新题。[行书]。“步虚声”传说中神仙于空中的诵经声,后指道士咏经礼赞的一种腔调,咏经之声飘渺悠扬,好似仙乐一般。

“蔼蔼亭”刻在大伾山龙洞南崖壁,康熙年间浚县县令刘德新题写。[行书]。

“云半山房”刻在大伾山龙洞南崖壁,康熙年间浚县县令刘德新题写。[行书]。

“鸣琴坳”刻在大伾山紫泉别墅崖壁,康熙年间浚县县令刘德新题写。[行书]。鸣琴坳的故事。相传,南北二仙翁一日天朗气清,相约来到瑞云缥缈的大伾山,看到主峰西北山坳处有一孤崖,周围古木参天,鲜花盛开,泉水潺潺,溪流撞击天地之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犹如鸣琴,随在崖石席地而坐,展开棋盘一解嗜棋之欲。后人为纪念此事,在仙翁下棋处及南极仙翁白鹤停留处,修盖一处凉亭,名曰“来鹤亭”,泉水入池处取名“鸣琴坳”。

“来鹤亭”刻于大伾山来鹤亭崖壁,[行书]。清康熙年间浚县县令刘德新题。

在紫泉别墅东边崖壁上以及来鹤亭内,有两处怪诞的摩崖石刻,令人费解可谓天书。这两处瀸语题记都有署名,但念什么,所说何意,至今无人能解。王云翰所题四字,据文物部门访问过以前大伾山的一位秀才道人说:念“京、台、木、机(音)”,但也摇头不知何意。只待有识专家及古文字爱好者研究破解。

这方怪诞的摩崖石刻,在大伾山紫泉别墅东崖壁,王云翰题。

王寅宾所书四句28字,刻在大伾山来鹤亭内崖壁。

“瞻屺”刻在大伾山龙洞南崖壁,清康熙年间王作肃题写。[楷书]。王作肃,清吴桥(今属河北)人,收藏家,字敬一。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曾任浚县教谕。素称家学,好收藏图书、古器,喜画竹,间作山水。“瞻屺”意为“思亲”。

“千仞岗”刻在大伾山霞隐山庄崖壁,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镌刻,[行书]。书丹不详。

“第一峰”刻在大伾山纯阳洞天圆门北崖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张端书题。[行书]。张端书,字既廷,清钱塘(今属浙江)人,监生,工书法。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浚县县丞。

“层峦叠嶂”刻在大伾山紫泉别墅崖壁,[楷书]。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钱塘监生、浚县县丞张端书题。

“身到蓬莱”刻在大伾山紫泉别墅崖壁,[隶书]。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广西临桂进士、浚县知县朱凤森题。蓬莱,神话中三神山之一。比喻大伾山为仙境。

“再成亭”刻在大伾山龙洞南崖壁,[楷书]。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黄璟题。黄璟清代画家,字小宋,号蜀泉、铁石道人、二樵樵者,南海(广州)人。历官浚县知县,陜州知州。工山水,擅刻印。

“乐哉”“壮游”刻在大伾山龙洞南崖壁,[隶书]。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分别由‘黄汝周、’黄汝彭’题。

“直上青云”刻在大伾山霞隐山庄崖壁,[隶书]。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浚县候补知县吕根萱题。吕根萱在任候补知县期间,因举止轻浮,行同无赖,即行革职,驱逐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划然长啸”刻于大伾为张仙洞北崖壁。[隶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阳日苕溪朱保如题。划,古通“缅”,破声也。长啸,长声吼叫,语出典故“苏门啸”,晋代孙登常以长啸抒发胸中愤懑。

“鸿爪”刻于大伾山龙洞南崖壁。[篆书]。清光绪年间,浚县知县黄璟集宾朋于此。白下(今南京市)詹德藩酒酣纪游。[鸿爪]雪泥上鸿雁所留爪印,又谓雪泥鸿爪,此处比喻陈迹。[鸿爪]二字的鸿字不书3滴水旁,以山下黄河为水。[注:黄河原流经大伾山东]

“旧地重游”刻在大伾山霞隐山庄崖壁,[行书]。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阳日张孝骞题。

下边“何敢望禹”“怀禹”均道出了历代人们的怀禹情结。《禹贡》乃《尚书》一篇。内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浚县大伾山上有禹王庙、怀禹桥、歇歇亭均于纪念禹王治水而修建,浚县的“浚”字也于疏竣河道有关,所以历代文人、名人纷纷在大伾山题字作诗。

“何敢望禹”刻在大伾山纯阳洞天圆门北崖壁,[行书]。张子书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题。

“怀禹”刻在大伾山霞隐山庄崖壁,[行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当时浚县县长李树德题。

        “晓风初月”刻在大伾山龙洞北崖壁,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43年)由当时浚县的日伪县知事王实坪题。(行书)。王实坪是军阀吴佩孚的外甥女婿,1943年1月至1944年2月任浚县伪政府县长。这年,浚县与河南大多地区一样遭受了严重的蝗灾和旱灾,王实坪伪政权无心也无力解决,为蒙骗百姓,笼络人心,率县公署职员,登临大伾山龙洞祈雨,并命人勒石刻碑,彰显自已祈雨功绩。《晓风初月》、《禹贡名山》题字摩崖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就。

        “禹贡名山”刻在大伾山观音崖崖壁,[隶书]。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时任浚县日伪政府知事王实坪题写。《禹贡名山》题字是因当年大禹治水曾登临此山,史书《尚书·禹贡》篇中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因此大伾山被历代称为“禹贡名山》”。

        “还我河山”“日月重光”两方题字。据传为国民党政府县长盛绍汉重新占领浚县城时所题,因其下题记中有反共内容,浚县解放后被摩去。盛绍汉当国民党县长期间,两次占领浚县城。一次是1946年侵华曰军无条件投降后,他提前在共产党之前进入县城,接受日、伪军投降。6天后,便被中共冀鲁豫军区四分区部队和地方人民武装打败,逃出县城。浚县第一次解放。这一次占领浚县城时间极短,没有可能题刻摩崖。另一次是1946年农历十月,根据解放战争形势变化,中共浚县县委、县民主政府撤离浚县,盛绍汉在国民党八十五军、新五军支持下,重新占领县城,直到1947年4月浚县第二次解放。“还我河山”“日月重光”两方摩崖应该在这期间镌刻,即:1946年10月至11月间。

“还我河山”四字在大伾山龙洞南崖壁上。[行书]

“日月重光”四字在大伾山霞隐山庄崖壁上[行书]。

        “愿天下尽读有用书”这幅字刻在大伾山霞隐山庄崖壁上。是李鸿儒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题。字面也可读为:“书有用,读尽天下愿”“读有用书,尽天下愿”。李鸿儒原名:李明德、字文宗,自?入私塾读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应凤阳府试中秀才,后开塾馆教书。民国27年(1938年)5月走上革命道路。民国28年(1939年)春,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正规抗日部队。民国30年(1941年)11月,新四军第四师派参谋长张震到宿东视察工作,遭到数倍于我的日伪军突然袭击,李文宗在掩护首长转移的战斗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紫泉别墅”刻在大伾山紫泉别墅崖壁,不知何人书。紫泉,即紫色之泉,犹言紫渊。唐李商隐隋宫诗:“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河山一望”刻在大伾山来鹤亭南崖壁,[行书]。陈廷统题。

“积翠”刻在大伾山霞隐山庄崖壁,[楷书]。东海赵口鐇题。

“唵 嘛 尼 巴 迷 吽”刻在大伾山天宁寺大佛楼北崖壁。六个字是佛教的六字真言,是佛法的象征,涵盖了佛教的众多精义。有人把六字与“六道”密切地联系起来,认为:“唵”,除天道生活之苦;“嘛”,除阿修罗道斗诤之苦;“尼”,除人道生老病死之苦;“叭”,除畜生道劳役之苦;“咪”,除饿鬼道饥渴之苦;“吽”,除地狱道寒热之苦。极大地神化了六字真言的不凡法力。

刻在天宁寺大佛楼北崖壁上的梵文佛教“六字真言。”梵文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产生于印度的一种结构复杂的音节文字。由于这种文字被认为是万能的梵天创造的,故被称为梵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