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浚县大伾山,八丈大佛七丈楼

 驴游记 2021-05-06

       浚县是河南省鹤壁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大家都知道天地之中河南历史沉淀多,浚县就是其中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大家也知道中原大地上一马平川山丘少,但在浚县县城里却有两座相望而立的小山峰,一座叫大伾山,一座叫浮丘山,在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在一马平川的中原,两座小山峰也就担负起了承载千年历史的重要角色,这两座小山上历史文化久远,文物古迹荟萃。

       大伾山海拔135米,山上的天宁寺大佛是浚县的标志,大伾山北麓的黎阳仓被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更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大伾山,被载入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所以历代称其为“禹贡名山”,大伾山上现有伾山大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浮丘山海拔103米,山上有国保级文物唐代开凿的千佛洞、明代建的碧霞宫,以朝拜碧霞元君而形成的每年的正月古庙会更是规模宏大,一日可达数十万人有余,位居我国华北四大古庙会之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伾山和浮丘山很好地诠释了这句经典。

       两座山相隔不远,步行可以到达,各需门票,买联票更加合适,大伾山寺庙古迹更多,需时2.5小时左右,浮丘山景点较少,需时1.5小时左右。

 大伾山乃至浚县的标志就是天宁寺大佛,这座大佛以“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你肯定会纳闷,这八丈高的佛像,怎么就住在了七丈高的楼里面呢?

 大伾山前的石牌坊,上书“平原奇峰”,峰虽不奇,但把大伾山在浚县的重要地位表现出来了。

 大伾山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记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相传大禹治水到过大伾山,故历代名人登临大伾,多赋诗留辞刻碑勒石,抒发“登大伾俯大河怀大禹”的感慨与豪情。

 登山路第一段是中国第一石猴路,由民间工艺大师“泥猴张”设计,当地石雕之乡郑厂村匠人制作。

 全长195米的石猴路,在269根望柱和259块栏板上雕刻了近2000只惟妙惟肖的猴子。

 举步向前,抬头可见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恩荣坊,该坊是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神宗皇帝对“亚圣”孟子的后裔孟楠家“一门三进士”的最高奖赏。它原位于浚县县城西南30公里的卫贤村北大街,1997年迁移至此。

 继续上行便到了大伾山广场,广场的崖壁上刻有“大伾山”三字,每个字高3.5米。

 大伾山上庙多,各类宫庙道观大概有十座,以道教为多,有一点不太好的是,很多庙还另外收费。

 天齐庙又名东岳庙,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坏重修,现存的是1991年按照明代建设设计重建的。

 大伾山的寺庙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例如这座没开门的小殿,叫做三位老奶。 

 寺庙前精美的盘龙石柱。

 看起来很有些年代的砖石台阶。

 尽管山上庙多,但太平兴国寺是大伾山上唯一的佛教场所。

 大伾山寺庙的一大特点是以洞的形式存在,就是外面看似正常的殿堂,走进最里面却是一个山洞,佛像安放于山洞中。

 大伾山寺庙的第二大特点是求子的需求成为一项主要功能,什么神仙无所谓,反正都肩负着为民求子的重任。

 大伾山寺庙的第三大特点是几乎每个洞里面都坐着一些婆婆公公,寺庙既是他们拜佛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社交场所,所以每次像我这样背着相机的游客走进去,总是感觉有些格格不入。

 太平兴国寺里面的摩崖石刻,浚县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可不是浪得虚名。

 唐朝人刻下的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大伾山上寺庙多,核心是天宁寺,这座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500年)的寺庙,因为内有一座中国北方最大的石佛而著名。

 天宁寺山门左侧一棵千年唐王槐,相传当年李世民奉李渊之命来黎阳(今浚县)召集兵马,来天宁寺朝拜大石佛,不料槐枝将王冠挂歪,李世民顿悟,俯首朝觐大石佛。

 天宁寺现存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东西轴线有山门、藏经阁、大石佛,南北轴线有地藏殿、天王殿、罗汉殿、大雄宝殿、水陆殿遗址等。

 直奔重点大佛楼,伾山大佛大概凿于后十六国赵时期,距今1600多年,高22.29米,有“全国最早,北方最大”之称。

 大佛旁边留有历代摩崖石刻,其中还有明代王阳明的《登大伾山》,这些石刻也与大佛一起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了,现在来说说为什么八丈高的大佛住在七丈高的楼里面呢。

 其实很简单,这大石佛底部低于楼房底座两米多,所以佛爷虽然住在楼里,个头儿却比楼高。

 那为什么在浚县会有一座这么高峻的佛像呢?现在黄河已远离浚县,但当年黄河就从大伾山下流过,河水经常暴涨,冲坏堤坝,淹毁庄稼、闹的民不聊生。弥勒佛不忍心看着黎民百姓受苦,就驾祥云来到大伾山,发功治水,河妖纷纷逃匿,河水又归了东海,群众称其为“镇河将军”。

当然这都是传说,据《浚县志》载,大石佛系依佛图澄之言而凿。佛图澄是天竺高僧,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中国传教,以幻术骗取后赵主石勒信任。

 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疆域辖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为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佛图澄借助石勒势力,大兴佛寺。黎阳(今浚县)是后赵重邑,兴佛寺当在其列。

 有千年历史的天宁寺,依然一派典型中原寺庙景象,只是那些现代粗制滥造的牌子太煞风景。

 这本是一口明朝古钟,也算是天宁寺一宝,敲击八个方位,发音各不相同,但现在却被叫做什么八卦幸运钟,一元敲一次。

 南北中轴线上有地藏殿、天王殿、罗汉殿、大雄宝殿、水陆殿遗址,这是大雄宝殿,不算大,但也古色古香。

 殿内的木料老旧,但佛像就有些现代乡土化,中原地带历来受各种影响较多,建筑主体能保存已经不错了。

 古老的石板登山路旁迎春花开,中原大地的春天已经来到。

 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洞,龙洞祥烟自古也是黎阳八景之一,歇山顶的山花上有精美的腾龙图案。

 龙洞,因石壁上有三个天然的石穴而得名,宋代在洞口雕刻了五条蟠龙,宋徽宗钦封“康显侯”。

 观音洞,又是一座洞窟式庙宇,又是求子殿堂,观音在大伾山上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送子,从香火的旺盛程度,也可见当地的生育观。

 太极宫屹立在大伾山的最高峰,它是一座清康熙年间的八角攒尖顶建筑,因为八面墙上有八卦符号,也被称为八卦楼。

 上到楼顶,人声鼎沸,小小的空间内挤满了拜神的信众,有的在拜神,有的在聊天,寺庙确实是一处不错的社交场合。

 太极宫处可俯瞰浚县全景,放眼望去,与中原其他小县城无异,这座古老的县城,千年的风起云涌如今都已归于平静。

 在道士的目送中,我离开了大伾山,继续寻找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痕迹。

       据说有“南看乐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的这一说法,相对乐山大佛,伾山大佛的名气当然小得多,即使相比同在河南的龙门石窟,伾山大佛也是默默无闻的那种,其实伾山大佛的开凿年代比乐山大佛早400多年,高度又比龙门大佛高5米有余,无愧“全国最早,北方最大”之称。关于伾山大佛的身世由于缺乏明确的历史记载,所以现在依然扑朔迷离,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伾山大佛始凿于后赵,至前秦或遭破坏,北魏继续雕凿,唐时加工细部,元末毁于兵火,明时又塑以外身泥皮彩绘,大佛的历史正如中沧桑的中原大地,数千年来饱受兵燹之灾,无数辉煌在这里创造,无数辉煌又在这里毁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