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正201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7.6.6-6.7 拍卖时间:2017.6.8 预展及拍卖时间:北京嘉里大酒店 清乾隆 紫金璃玛无量寿佛坐像 H 90 cm 估价待询 满清皇室多崇佛 紫磨金现帝王身 ——清乾隆紫金利玛无量寿佛像欣赏 |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冬去春来,北京各大甩卖会又将纷纷粉墨登场,向人们呈现一场又一场艺术盛宴。笔者以受请品鉴的机会,有幸先睹了一些优秀艺术作品,其中这尊清乾隆宫廷制作的紫金利玛无量寿佛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尊佛像不仅以宫廷御制的高贵质量显得十分珍贵,而尤为重要的是它在题材、用材、风格和工艺等诸多方面也表现了独特而超绝的文化和艺术特点和价值,不仅充分展现了清代宫廷佛像艺术的风格和工艺特征,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乾隆为首的清代皇室崇奉佛教的虔诚态度和宗教思想追求。因此,在现存大量的清代宫廷造像中,这尊佛像无疑具有超乎一般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工艺价值。 此像头顶束高发髻,髻顶安宝珠,乌黑的发髻上细密的发丝历历可见。大耳齐垂,耳轮清晰美观。面部泥金,圆润饱满,五官刻画精细入微。眉弓隆起,双目俯视,鼻梁高挺,嘴部方阔。面容庄严慈祥,神态安详宁静。嘴部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人中较长,上下刻出清晰的唇线,形式极为独特。端身正坐,肩宽胸挺,腰部收束,造型端庄大方。上身饰项圈和长链,左肩斜披络腋,双肩披大帔帛,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手和足部饰有钏躅。僧裙、络腋和帔帛皆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自然。结跏跌端坐,双手结禅定印,手心托长寿宝瓶(已失)。佛像仅面部泥金,躯体及四肢现灰暗或紫红皮壳。整体造型大方,形象庄严,装饰繁复,工艺独特讲究,充分体现了清代宫廷造像的风格和工艺特点,展现了精致典雅、高贵华丽的皇家艺术气象。尤其是它的体量特别硕大,保存又特别完好,在现存的清宫造像中十分罕见,其艺术与审美价值远非一般清宫造像可比。 我们先看此像的风格。此像在造型、装饰和工艺上显示了极高的艺术质量,充分展现了清宫造像鲜明的风格特点,据此我们可以明确判断它是一尊典型的清代乾隆时期宫廷制作的无量寿佛像。类似造型和工艺特点的造像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承德外八庙的佛像收藏中都可以看到,亦可作为其时代与制作产地的重要依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在体现宫廷艺术特点的同时,在造型和工艺上又吸收和融入了清代内外蒙古诸多的艺术元素。如其胸前的璎珞、长链,以及臂钏、手镯和足钏等装饰,凸起如浮雕,极富立体感,可以明显看出它们与像身是一体铸造而后进行錾刻的,体现了漠南蒙古擅长的金工工艺特点。此像造型挺拔,姿态优美,比起一般乾隆宫廷造像的体态明显舒展自如;面部刻画细腻生动,眼睛和嘴唇的刻画尤为突出,亦比一般乾隆宫廷造像显得更加庄严美妙,这些优胜的特征又明显受到了清代喀而喀蒙古造像的影响。由此可见,此像在立足于乾隆宫廷造像风格的基础上,又吸收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从而展现出宫廷造像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艺术风貌。 同时,尚需特别指出的是,此像在风格上除了显示清代宫廷艺术风貌、吸收了内外蒙古的工艺特点外,还融入了满族人或清代帝王的审美崇尚。佛像面部人中过长,嘴部轮角分明,面容写实,颇似现实中的人物形象,极具个性特点,就是其明显的体现。这一面容表现的显然不是一般人物,而是清宫崇尚的审美标准,极有可能就是乾隆或乾隆母亲的形象特征。这一面形特征,我们不仅仅在此像上可以看到,而在清代遗存的大量造像上都可以看到,它似乎是一个普遍流行的现象。典型实例是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建筑上的佛像。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的寺庙。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为庆祝他本人六十寿辰和他母亲八十寿辰而建。「万法归一」殿为其主殿,大殿内外的显眼处分别以六十和八十块雕有无量寿佛像的琉璃砖装饰,即标显了为乾隆及其母亲庆祝六十和八十大寿的意义。琉璃佛像的风格与他处明显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毫无疑问与乾隆及其母亲的形象有关。而对比乾隆及其母亲的其他艺术形象,我们亦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此尊无量寿佛像及清宫制作的众多佛像明显融入了当时帝王和满族人的审美标准。这一方面过去一直未见有人论及,希望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 再来看它的材质。此像用材非常特殊,也极为罕见,不同于一般乾隆宫廷造像的用材,而是极为珍贵稀有的紫金利玛。紫金一词,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解释为:「又曰紫磨黄金。紫者紫色也,磨者无垢浊也。涅盘论曰:阎浮檀金有四种,一青、二黄、三赤、四紫磨,紫磨金具有众色。」可见紫金是黄金中之最上品。据佛典记载,紫磨金最早出现于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当时优填王以牛头栴檀木雕造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印度的另一国王波斯匿王闻讯后,也以紫磨金铸造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大概是因为佛教史上最早就有紫磨金造像,所以后世纷纷仿效,藉以表达虔诚奉佛之心。清乾隆时,清宫即出现了紫磨金造像。其缘起是,乾隆帝将过七十大寿,六世班禅请求来京为皇帝祝寿。乾隆恩准后,班禅即于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开始从西藏起程。班禅进京途中不断给乾隆皇帝进献各种礼物,其中就有紫金造像。第二年六世班禅在北京圆寂,清理其贡品时,乾隆发现一尊班禅进贡的铜佛像,其色泽与众不同,便下令造办处仿造。据记载,从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二年的七年间先后制作紫金铜像六十一尊,乾隆五十二年后的六年中宫中所造紫金铜像见于记载又有一百余尊。其成熟配方为:红铜条一斤、金刚钻石五钱、金一两、五色玻璃面各一两共五两、自然铜二两、银六钱、锡二钱、铅二钱、钢二钱、水银二钱。这尊无量寿佛像全身无金饰,表面色泽灰暗,如银器氧化一般,局部可见暗红的紫色和一些奇妙的光泽反射出来,与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紫金利玛造像工艺表现完全一致,充分展现了清宫紫金利玛造像的工艺特点。 普陀宗乘之庙万法归一殿黄琉璃无量寿佛像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最后看它的题材,表现的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崇拜对象无量寿佛。这一题材最为乾隆皇帝尊崇,也是有清一代皇家崇拜的主要神祗之一。清乾隆时期,凡是乾隆或乾隆母亲的重要寿辰,都要塑造大量的无量寿佛像以示祝贺。据《咸道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清乾隆时每遇重要寿辰宫廷所造佛像不计其数。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六十寿辰时,王公大臣「做佛像为祝者,统以万计」,特于京城建万佛楼贮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七十寿辰时,王公大臣又造佛像二万余尊,用银三十三万一千余两。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八十大寿时,蒙古王公大臣向朝廷敬献大小法身佛像八百二十五尊。这些记载都是单尊的佛像,而我们在承德须弥福寿寺、普陀宗乘之庙、北海天王殿琉璃阁、颐和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等乾隆朝遗留下来的藏传佛教建筑上,亦随处可见琉璃烧制的精美的无量寿佛像。从这些记载和实物遗存足可看出乾隆皇帝信奉无量寿佛之笃诚。同时,在清宫制作的数量为数不多的紫金利玛造像中,大多数造像也皆为无量寿佛像,它们多以九或九的倍数为一套成造,为乾隆皇帝祈求世寿绵长的重要造像形式。 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坐像 清乾隆 高29厘米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 无量寿佛,在汉传佛教中他只是阿弥陀佛汉译的十三个名号之一,象征时间的无限,但单独的崇拜与供奉极为少见。然而,在藏传佛教中,情况就有所不同。首先,阿弥陀佛被一分为二,变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神格——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的名号反而演没无闻。再者,两尊佛的地位和功用也不相同。一种观点认为无量寿佛是报身佛,无量光佛是化身佛;再一种观点认为无量光佛是原生的,无量寿佛是无量光佛化现和派生的,前者为主,后者为次。无量寿佛注重现实世界的救度,具有增福延寿的功用,而无量光佛是智慧的象征,注重来世救助,专司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则皈依无量寿佛。其次,两尊佛还各有不同的身形,无量寿佛为菩萨装,无量光佛则为比丘装。关于阿弥陀佛一分为二的两种神格,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也有专门论述,他认为:「无量光是化身——如来相;无量寿是报身——菩萨相,无量光持钵,无量寿持长寿宝瓶。」图齐还特别指出,在功能与样式上将二者区别表现是西藏大师的创造,汉地没有这种迹象。在藏传佛教寺庙中,无量寿佛的造像比较多见,供奉十分普遍,无量光佛相对要少一些。 综上所述,此像艺术价值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其一,此像体量高大,工艺精致,出自清代乾隆时期宫廷专门制作佛像的机构——造办处,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其二,此像不同于一般宫廷造像的用材,而是极为珍贵稀有的紫金利玛,体现清代乾隆皇帝虔诚的敬佛和崇佛之心,亦显示了皇家造像的高贵质量。其三,此像在艺术风格上除了表现时代审美和工艺技术外,还吸收了内外蒙古的工艺特点,融入了满族人或清代帝王的审美崇尚,展现了宫廷造像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对于清代宫廷造像风格的统一性与多样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其三,此像以无量寿佛为表现对象,它是乾隆皇帝最为尊崇的题材,也是有清一代皇家崇拜的主要题材之一,反映了乾隆皇帝和清代皇家的佛教追求和思想信仰倾向。由此四点可见,此像价值非同一般,值得大家特别关注。
宫廷重器之紫金无量寿佛像 | 故宫博物馆研究员 罗文华 紫金璃玛造像主要铸造于清代,由西藏达赖、班禅作坊和清代宫廷乾隆时期造办处三处铸造。其中达赖与班禅作坊中的作品数量不少,人多不识,而清宫的紫金璃玛造像到18世纪晚期才出现,且多存于清宫中,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人收藏数量是很少的。 这种造像最为名贵也最为有名的是它的材料:紫金璃玛。「璃玛」是藏语中合金铜的音译,「紫金」是指它的颜色和名贵程度。以这尊造像为例,仔细观察,我们会看到,它的色泽暗红,在不同部位,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块,灯光之下,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另外,在脚部和腹部的一些地方还能看到夹杂着金色的斑点,尤其是从它的内膛还能看到小块的黄色的金斑,这是紫金璃玛的共同特色;另外,紫金璃玛在空气中容易氧化,时间一长,颜色偏暗,呈深灰色,这一特点与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所属作坊铸造的紫金璃玛特点接近。 从印度、尼泊尔到西藏都有一种传统说法,即以多种名贵材料合铸一种合金,这种合金的名称不一,但是人们将其视为与黄金同等重要的材料。由于神话传说流传久远,使得这种合金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印度古代文献《八界论》中提到,很早的时候印度造像已经开始使用八种名贵金属合铸的合金铸像。印度古代耆那教有一种神秘的造像就是用八种名贵金属铸造的,至今仍被教徒们视为珍宝。印度古代佛教文献提到,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雕刻家毗首羯摩(印度传说中的巧匠)就是用一种独特的花璃玛来铸造作品。据说,「花璃玛」合金中八种金属的本色肉眼可辨,犹如各色的砂粒。如将其置光亮或阳光直射处,就会使人误将花璃玛放出的各色光芒认作是彩虹。这与我们观察到的这尊清宫紫金无量寿佛的特征颇为一致。 显然,紫金璃玛并不是西藏的发明,而是来源于古代印度的影响,是一种由多种材料混合铸造而成的特别合金。这种合金的锻烧方法很可能是由尼泊尔艺术家所掌握,后来传到西藏的。意大利藏学家图齐在西藏考察时搜集到的一些珍贵的藏文文献中有记载,喜马拉雅地区有很多种合金铜,都是以多种材料混合锻烧而成的,其中有一种合金铜叫杂色铜,质量最好,色彩独特。按照17世纪藏族学者隆多喇嘛的看法,杂色铜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红铜,从地下获得,天然的多成份合金;另一类是纯红铜,但加入了八种金属,即:金、银、铜、白铁、水晶、白铅、黑铅、水银,这与古代印度的记载和清宫档案记载中的紫金璃玛很接近。 印度的杂色铜究竟是何时传以西藏的并不明了,但是可以坚信,锻烧紫金的传统一直在西藏各大作坊中流传,但是由于它过于神秘,而且在藏文文献中的记载往往语焉不详,非直接锻造之工匠,往往难以知其详情。 近代居德国藏族学者扎雅活佛根据多年整理的藏文文献找到了一些线索。他指出,西藏传统有多种合金璃玛,名称不一,成份不一,其中两种与我们将要介绍的清宫所锻烧的紫金璃玛的概念比较接近:一种是匝那卡西玛,以铜与金、银等贵金属合铸而成。很多以珍贵金属合铸的璃玛均被归入此类中,它有很多不同的配方和种类,匝那卡西玛应是这一类璃玛的统称。第二种称为花璃玛,是一种杂色合金,由八种贵重金属合成,有时也将花璃玛称为匝那卡西玛。花璃玛有二至三种。 总之,想依据藏文文献的记载来厘清有关花璃玛、杂色铜、紫金璃玛究竟有何关系确实有相当的难度。不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却是在乾隆四十五年突然峰回路转,出现了曙光。 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弘历的七十大寿,远在西藏扎什伦布的六世班禅请求到北京朝觐,为皇帝祝寿。在当时这是一件举国大事,从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十七日班禅从扎什伦布寺动身,一路跋涉到承德避暑山庄,在举行完祝寿仪式之后,又奉旨前往北京,最后不幸于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因染上天花在黄寺圆寂。六世班禅大师进京朝觐虽然以不幸结束,但是此行对清代历史以及对清代宫廷的影响却极为深远。班禅所贡紫金璃玛铜佛造像即是最有名的例子。 次年正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在整理六世班禅所进贡品时,第一次注意到了这种色彩、质地极为特别的铜佛造像。当即下让内务府造办处的工匠仿造。但据造办处反馈的消息,内务府造办处各个作坊中没有工匠能做出这种合金的铜佛像。乾隆帝即命管理造办处事务大臣舒文去西黄寺向班禅大师身边的岁本堪布仲巴胡图克图请教如何对化紫金铜,并准备派宫内造办处工匠学做。据仲巴胡图克图介绍,这种独特的紫金铜确实是在西藏本地铸造的,但并非由西藏工匠成造,而是请尼泊尔工匠担纲。由于他们来北京时并没有带掌握铸造紫金铜技术的尼泊尔工匠一同前来,无法教授造办处工匠学做,他只给舒文提供了一个配方,列举了紫金璃玛的八种成份:红铜、银、自然铜、钢、锡、铅、水银、五色玻璃面。造办处奉旨开始锻烧这种合金,虽然档案中并没有提到各处成份的比例,但是清宫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快拿出来了一个完全的配方比例:每红铜一斤加用金三钱,银六钱,自然铜三两,钢二钱,锡二钱,铅二钱,水银二钱,五色玻璃面五钱,然后根据这种配方铸造了第一尊无量寿佛。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7年中根据这个配方锻烧的紫金璃玛,用捶鍱法造了70余尊不同尊神。 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紫金璃玛铜的配方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清宫造办处奉旨用暹罗国(今泰国)所贡的金钢钻石掺入紫金璃玛中,配方变化:红铜条一斤加用金一两,银六钱,自然铜二两,钢二钱,锡二钱、铅二钱、水银二钱,五色玻璃面各一两共五两,金刚钻石五钱。这样一来,八种成份就变成了九种成份了。此后到乾隆六十年退位之间的6年中,一共造像100余尊,绝大部分都是无量寿佛,而且体量越来越大。这尊无量寿佛就应当是其中的一尊,即铸造于乾隆晚期的1790-1795年间。 紫金璃玛属于十分名贵的合金产品,造价成本极高,即使是在乾隆鼎盛时期,紫金造像也只会采用捶揲成型,而不是铸造是,且佛像的冠、带、背光、座等配件均用红铜鎏金以节省成本。西藏所造紫金璃玛像虽为铸造,但体量均小。这件造像的艺术特点也有很多独特之处,佛面相柔和优雅,鼻梁弧挺,让人感觉到女性的柔媚,臂钏是宽厚的宝带式,胸肌丰满,腰部收紧,富有弹性,这些均是尼泊尔造像的特点,采用了紫金这一独特的合金,通过捶揲成型的一件珍贵的作品。这让我们想到清宫紫金与班禅所在的扎什伦布寺的密切关系,二者不仅颜色相近,而且艺术风格也极为一致,扎什伦布寺造像长期以来受到尼泊尔艺术的强烈影响,在班禅作坊中有尼泊尔造像的仿古作品一直在生产。这件无量寿佛所展示出来的艺术风格就有古代尼泊尔艺术的余韵。 此尊紫金璃玛无量寿佛,体量巨大,风格纯熟,造型完美,气象辉煌。即使于清宫同品类造像中也十分罕有,应当说,清宫紫金璃玛造像是西藏扎什伦布寺紫金璃玛造像的延续与发展,而不是其翻版。这件无量寿佛造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实物证明。具有宗教、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研究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清代藏式佛像和宫廷艺术的最高成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