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美2023春季拍卖

 RK588 2023-06-21 发布于美国
博美202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将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与您精彩相约,预展日期为2023年7月4日至6日,拍卖日期为7月7日。本次博美春拍将推出五大专场,600余件拍品,臻品云集,精彩可期。与您共同领略博美春季大拍艺术之美!

图片

博美202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Bomei Spring Art Auction 2023

 (Beijing) 



预展 / Preview

7.04-7.06

拍卖 / Auctions

2023.07.07

地点 / Address 

北京千禧大酒店二层宴会厅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7号)

Millennium Hotel Beijing 

(Chaoyang Grand Ballroom 2nd Floor)




五大专场电子图录

点击专场图片,识别二维码查





9:30

《尚古存珍》
——古董珍玩专场





16:00

《经纬英华》

——古代织绣专场






19:00

《百代凝光》

——重要中国器物






20:00 

《风雨游艺集》






21:00 

《乾坤髤饰》

——古代漆器专场






精选臻品

BOMEI SPRING AUCTION 2023


图片

图片

图片

Lot.622

明永乐 御制剔红孔雀牡丹纹盘

款识:大明永乐年制

D:29.2cm H:4.5cm

RMB:1,500,000-2,800,000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页28,编号17。

2.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明永乐剔红孔雀牡丹纹盘”。

3.《紫禁城》(2016.05第256期)故宫出版社,页10-11“镇院之宝·明宣德剔红孔雀牡丹纹几”文物号:故207282。

4.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剔红牡丹纹圆盘”文物号:故00107821。

5.《和光剔彩 故宫藏漆》国立博物院,2008年,页30,图11。

6.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页28,编号17“明永乐剔红孔雀牡丹纹盘”款识特写。

7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明永乐剔红孔雀牡丹纹盘”款识特写。

说明:此剔红孔雀牡丹纹盘,乃永乐本朝宫廷御制雕漆之精品。

整器呈正圆形,口沿圆润光滑,圈足。木胎赭黄色漆为地,其上堆朱漆,至一定厚度,转折剔刻,漫妙生姿,盘内展现上下交首两只孔雀,呼应飞舞于牡丹丛中。体态雍容,凤目圆睁,圆脑尖喙,长颈细韧,花尾颀长,双翅尽展,尾翎似鳞状浮起,神采奕奕,层层错落,立体生动。牡丹枝叶舒展自如,姿态各样,娇艳欲滴,似有四时情态,韵然雅致。全盘花叶满布,空间感强烈。盘底髹以黑褐色漆,左侧针划“大明永乐年制”细书款,漆面可见自然断纹,古朴悠然。


永乐官造雕漆中以牡丹孔雀纹为表现主题的传世器物并不多见。遍查海内外相关资料,目前仅见故宫博物院 清宫旧藏“明永乐 剔红凤凰牡丹图大圆盘”(图1),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明永乐 剔红孔雀牡丹纹盘”(图2)以及故宫博物 清宫旧藏“明宣德剔孔雀牡丹纹几”(图3),其几面纹饰与本品布局相同,为宣德朝仿永乐所制,可见其纹饰为宫廷御制,等级颇高。而清宫旧藏圆盘与大都会馆藏之盘均以罕见的孔雀牡丹纹为饰,观其风格、纹饰及布局特征均与本品几近相同,或出自同一艺匠之手。落有针划“大明永乐年制”单竖行小字,与本品针划款间架结构如出一辙。除以上三例,永乐剔红孔雀牡丹纹饰之盘,目前已知,本品为市场流通仅见。乃永乐官造雕漆的传世重器,珍罕之至,颇具文化、历史及学术价值。

永乐官作雕漆之时代背景

随着明朝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其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明史》记载,宫廷作坊所需工匠,由全国选调,直接受皇室的指挥。

永乐皇帝崇尚艺文,更为其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朝各类工艺得以蓬勃发展,明代皇室对漆器的需求,亦是促成永乐宫廷漆器兴盛的重要原因。御用漆器作坊应运而生。

明代宫廷漆器的制作始于洪武朝,至永乐设于北京的果园厂,于紫禁城外,受朝廷监督,纳全国巧匠于一处。以元代盛名漆人张成之子张德刚为首,保持了元代“隐起圆滑、藏锋清晰”的朴实风格。而张成、杨茂的雕漆技艺,对明初雕漆的生产亦有着直接的影响。据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嘉兴县志》:“张德刚,父张成与同里杨茂俱善髹漆剔红器。……

成祖闻而召之,时二人已殁。德刚能继其父业,随召至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据《明史·职官志》,营缮所属工部,果园厂应是永乐时,设置在营缮所之下的一个官家漆工作坊,张德刚以精艺任营缮所职务。于本品或可寻求他们的痕迹。

永乐官作雕漆的时代特征

1、工艺技法

明永乐漆器在制造技法和工艺上继承元代特点,加以统治者独有的审美要求,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剔漆少,纹饰密,黄漆地微露,不论漆色及刀法,着重漆器的红润圆滑。这时的作品一般髹漆层次较厚,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归结其特征为:漆层厚、剔刻精,打磨好。漆器有别于瓷器,雕漆费工耗时,不适合流水作业式的大规模生产,是以漆雕纹饰大多各适其适,不拘一格。然而,如同景德镇御窑绘瓷,永乐年间内府似乎也为御制漆器「定夺样制」,好让艺匠依样而造。

2、漆质特征

明代官修的正史《明史》中有关永乐时期的记载提到了漆器的制

作。该书对大明永乐漆器赞誉颇多,称其为“宫中瑰宝”,并赞扬其漆质“沉稳腴润,明润有光”。

《长物志》 说:“雕刻精妙者以宋为贵…盖其妙处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永乐用漆精良,髹漆厚重,漆质细腻,色泽纯美,发色稳重,尤以花卉动物为主题表现用漆肥润尽显,加之圆熟劲健的雕刻,精细光洁的磨工,愈加突出其优良的质感。

3、纹饰布局

永乐雕漆装饰图案以花卉为主,其次为花鸟、山水、人物及云龙纹,图案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化。以花鸟为主题的作品,多作用于圆形器,往往以一种花卉布满器面,二鸟旋飞其间。纹饰之下一般不刻锦纹,而以黄漆为地,黄衬红色,鲜明醒目。面积越是宽敞,所需布局设计便更富挑战性。此件拍品雕制五朵牡丹,以稍大型牡丹为中心,四周匀设四朵较小牡丹,似众星捧月,突出主题。花鸟纹样通常以对称美和平衡感为设计原则,而具体的鸟的数量并没有固定规定。

在大明永乐剔红的花鸟纹中,鸟的数量多数以一对呈现,也可以是多对(四只、六只等),以实现对称和谐的效果。

永乐雕漆花鸟主题横图平衡,布局较为紧凑,花葉間留空,露出地漆,凸显花鸟的姿態。花葉雖遮掩枝幹,莖、葉輿花的植物生長關係,卻清晰可見。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剔红牡丹纹圆盘”(图4)所雕牡丹工艺布局与本品相类。另有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明永乐 剔红牡丹圆盒”与本品牡丹工艺手法如出一辙。(图5)

4、款识特征

明永乐雕漆的底,一般以褐漆为主、少数黑漆。盘盒类一般在器底内缘处用针划“大明永乐年制”直行款,因为是针划款,刻痕细浅,笔道纤细,略欠工致,没有专门的字体,所以后加款的现象也较多。且款识位置大部分在器底内缘的左侧,极少数在器底内缘的右侧。署有明确的纪年款识,以永乐为开端,它为后人准确地鉴别漆器的具体年代提供了详细的依据,《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页28,编号17(图6)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明永乐剔红孔雀牡丹纹盘”(图7)两件款识均为大明永乐年制针划款,与本拍品款识刻法、字体布局极为相似。

5、传世数量

《春明梦余录》说:“宫阙之制,前朝后市…每月逢四则开市,听商贾易,谓之内市。每月逢三则土地庙市,谓之外市。然外市是士夫、庶民之所用。若奇珍异宝进入尚方者,咸于内市萃之,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内市重价购之。”可见其在当时亦为重金所求之推崇之物。

尽管大明永乐漆器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仍然有一定数量的漆器传世至今。这些漆器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能够展现出其精湛的漆质和华丽的外观,证明了其卓越的工艺与优良的漆质。

我们可以从两岸故宫馆藏一窥其美,亦可从市场的偶然出现获上手一观之缘。恰如本品之器,虽清宫旧藏有同类牡丹纹饰和花鸟纹饰,但孔雀牡丹纹盘型器除馆藏外,目前流通仅此一例,实为难得,实为宝贵。

本件“大明永乐年制”款御制剔红孔雀牡丹纹圆盘,充分体现了永乐时期雕漆的特点,整器雕漆浑厚,漆色红艳纯正,雕琢层次丰富,构图富均衡的韵律感,刻画得细腻入微,入刀颇深,藏锋不露,磨工精细圆润,工艺高超精湛,构图繁简得当,纹饰形象生动,款识清晰,意境浪漫,传世珍稀,甚为经典。

图片

(图1)

图片

(图2)

图片

(图3)

图片

(图3)

图片

(图4)

图片

(图5)

图片

(图6)

图片

(图7)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 630

明 黑漆四抽法华式箱

53x38.5x38cm

RMB:400,000-600,000

来源:奈良东大寺旧藏

出版: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发展,唐代的漆艺工艺将本土文化、西域文化以及印度文化融合在了一起,表现出了欣欣向荣、自信大度的风格。唐代经济发展,国力强博华盛,开拓西域,畅通丝绸之路,漆器源源内输,制作工艺在秦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出现了新的高峰。此时佛教发展鼎盛,皇帝大多信仰佛教。漆器中的夹纻工艺也用在了佛像制作,因此出现了漆夹纻胎佛像等大型的漆器。参考香港苏富比2013年10月8日,编号120,“唐 夹纻乾漆佛头像”,成交价HKD 40,440,000。


唐代漆器的主要特点是镶嵌装饰,当时涌现出大批能工巧匠,制作出了许多精美漆器。最具唐代代表性的漆工艺中,金银平脱,让漆器熠熠生辉,富丽堂皇;螺钿工艺,将贝的晶莹剔透与漆的凝重深沉完美结合,使漆器华贵雍容;嵌螺钿唐琴,肌理深髓,古朴醇厚;夹纻佛像,气势恢宏,大气磅礴。


但在唐代漆器中,素色漆仍是主流,素髹漆器的发展,几乎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其中多以黑、朱、金、绿沉漆等出现,文献记载还有一种“退红漆”。唐代素漆器特征是用色纯净,这是因为漆艺家们受当时社会经济艺术文化的影响,审美意识得到很大的转变,对漆的干净程度要求特别高,不能有一丝的杂质或灰尘,必须过滤干净,要求漆刷整洁。又如本品“素髹”黑漆唐箱,与唐代多数华美的漆器形成相向的比对,当为传世明珠。


本品箱体规整,造型素气,平顶直壁,正面等宽设四抽屉,抽屉用设置在内部两侧上部的挂钩压入,仅锁定最上段的抽屉。下承托泥式底座,略宽于箱体,踞地沉稳,莲华式开窗,为素雅的器身增添几分文人意趣。


此件法华式箱来源奈良东大寺,应为佛教用物。其名与国内最早本土化的佛教“法华宗”或有关联,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


而奈良东大寺大佛殿西北面有一处“正仓院”——这座宝库,保留了迄今为止种类最丰富、最全面、且最有价值的唐朝艺术品。其中举世闻名的一件“唐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便藏于此。另藏有一例“唐 四重漆箱”,造型与本品极为相似,尺寸接近,可称“形制如一”。

此例漆箱尤受重视,曾参加1985年第三十七回正仓院展,编号72;多次出版于正仓院编撰的书籍当中,目前已知有四册:《正仓院の漆工》(平凡社,1975年);《正仓院宝物 家具·调度》(紫红社,1980年,页69,图50-53);《正仓院宝物 中仓Ⅱ》(紫红社,1992年,页208,中仓150, 第23号);昭和六十年《正仓院展》(第三十七回,奈良国立博物馆,1985年,页108,图72)。东京国立博物馆亦藏有“四重漆箱(正仓院模造)”,编号:C0097019。


黑漆四抽法华式箱此例可作参考,且目前已知市场流通仅见本品,其珍罕程度不言而喻,又有如何的市场表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所谓收藏之精品,“精”、“真”、“稀”者为妙品,传世无多者、工艺卓绝者、来历显赫者,为绝品。此唐代黑漆四抽法华式箱问鼎三绝,工艺之精细,尺寸之巨硕,来源清晰,馆藏相似,最为难的之处在于传承千年保存如此,市场流通更为稀有,必为藏家所重。

图片

东京国立博物馆

“四重漆箱(正仓院模造)”,编号:C0097019

图片

香港苏富比2013年10月8日,编号120

成交价HKD 40,440,000

图片

正仓院藏“唐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图片

正仓院藏“唐 四重漆箱”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Lot.825

清乾隆 周灏制紫檀木刻竹石图笔筒

款识:“芷岩制”

D:9.2cm H:11.5cm

RMB:400,000-600,000

记录:香港苏富比,2004年4月25日,编号0010

出版:《风雨游艺录》中华书局,2022年,页292,图107


说明:明清之际笔筒制作繁多,竹、木、牙、瓷等各种材质争奇斗艳,不一而足。紫檀生长期长,在各种硬木中质地最为坚硬致密,被列为上等素材,纹理华美。拍品选用上品虎皮纹紫檀制成,纹理似老虎皮毛的花纹般斑斓美丽,较为少见。

筒作圆形直尊式,器壁厚实,口沿浑圆,下具三个梯形矮足,玉璧式底,口沿与底部起线,天地相映。老紫檀木色黝黑泛紫,周身牛毛纹,一面刻画、一面光素。正面阴刻竹石图,画面作平坡式构图,分置怪石二拳,间设修竹并欉;竹筱受风,竹叶飘飖飞舞。风是无形的,最难写出,端赖景物的烘托显现。芷岩的风竹旷古绝今,韵味丰饶,凌空徐扬姿态妖娆,能令观者顿觉清风袭来之凉意;运刀技法娴熟老辣,未受紫檀木的坚硬材质所限,仍是游刃有余而不减刀趣。


此竹石图笔筒集诗、书、画、刻四美兼备,属芷岩得心应手的佳作。配以素简的线条,及紫檀木之天然纹理取胜,细观之,局部木瘿如暮色笼罩下的苍山烟岚,浑暮幽远,木纹如飞瀑漩流,潺潺而下,畅汗淋漓,在视觉上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意象,为清代文人案头长物。


周芷岩,字晋瞻,号芷岩,又号雪樵、芷叟、晋斋、芷道人、尧峰山人、芷岩樵叟;晚蓄美须髯,自号髯痴,人皆呼为周髯。嘉定南翔人,康熙乙丑二十四年(1685)生,乾隆癸巳三十八年(1773)卒,享年八十有九。芷岩艺术天分异禀,幼习画,受业于石谷子王翚,得其指授,山水于诸大家,无所不有临橅,几可乱真,尤仿黄鹤山樵最工。书风奇伟跌宕,别出杼机。善诗、工书,并镌刻。少既以刻竹名,画名为刻竹所掩,实辄画师而兼竹人也。


参阅:

1.上海博物馆藏。《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1竹木牙角器》图版2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清 乾隆八年(1743) 周芷岩制竹石图竹笔筒”。

2.上海博物馆藏。《中国美的名宝》页13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清 周芷岩制竹石图紫檀笔筒”。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周芷岩款竹雕竹石图笔筒”
文物号:新00091970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Lot.834

清 吴之璠竹雕二乔读书图笔筒

D:10.1cm H:15cm

RMB:300,000-400,000

款识:“之璠制”三字单行款

镌文:“共凭花几倚新妆,玉女《阴符》读几行。铜雀那能锁春色,解将奇策教周郎。”


来源:

细川护贞旧藏

展览:

熊本市,熊本县立博物馆,“高雅的文人世界 — 细川护贞藏展(I):明清书画及文房具”,1992年10月9日 -11月8日

出版:

1.《清朝工艺之美》大阪市立美术馆,平成4年5月23日,页78,图260

2.《高雅的文人世界 — 细川护贞藏展(I):明清书画及文房具》平成4年10月6日,页172,编号103

3.《一得录》昭和57年6月30日,细川护贞,编号46

说明:笔筒段取竹茎一端雕成,呈圆筒状,竹节横膈为底,下承三矮足。外壁前画后诗构图,正面采用铲地浮雕技法,作二乔并读图,二乔坐卧榻上,手执兵书,若有所思。榻侧置瓶花,书匣、香具等等,闺阁布置极为文雅。背部刻有诗文《二乔观兵书图》,落款“之璠制”,笔意流畅潇洒。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活跃于清康熙时期,工画人物花鸟,书法秀媚犹劲,尤以竹刻擅名。早年在故乡刻竹,师法“三朱”,金西厓、王世襄誉为三朱之后嘉定竹刻第一名手。多用深浮雕或透雕。鲁珍的作品在康熙朝时已被选贡入宫廷收藏,乾隆四十年(1775),高宗皇帝在内府中获观〈东山报捷图黄杨笔筒〉,大为激赏,并亲自做了三首御题诗,鲁珍的声名从此传遍大江南北。中年后,天津马姓县令仰慕其才,延为上宾,遂迁居天津,后从马令而去,不知所终。


本件笔筒构图十分明朗,纹饰精刻细琢,线条圆转流畅,宛若天成,雕工复杂精到,为案头陈设之佳器。整器所产生的绘画效果变化微妙,营造出情景交融境界,风格独具,颇能传达文人高雅之气。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清早期 吴之璠款竹雕人物图笔筒”,文物号:新00091983

2.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编号5754,“清康熙 吴之璠制竹雕“王乔飞舄”故事笔筒”,成交价RMB 1,840,000


图片

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编号5754
成交价RMB 1,840,000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
“清早期 吴之璠款竹雕人物图笔筒”
文物号:新00091983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903

清道光 仿宣窑青花八宝盉壶

口径:12.2cm 长:22.5cm 高:21.6cm

RMB:400,000-700,000

出版:

《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即将出版)

展览:

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北京,嘉德艺术中心,2023 年。


说明:器作古铜盉形,其圆撇口,短颈甚宽,扁圆腹对设曲柄、直流,下承四柱足,底心署“大清道光年制”青花篆款。此器制坯厚沉,严正恭谨,施釉平匀光润,釉层稍厚,色泽白而淡青,微泛橘皮纹理。通身青花绘饰,器腹环设佛家八宝之 “轮螺伞盖花罐鱼肠”,余处若盖面、柄、流、及颈、足等部,俱填画缠枝瑞芝。其构设精严,用笔平匀,填画精细,图饰饱满,青花浓郁蓝正。


此壶式始于乾隆,若《活计档》载:“(乾隆三年四月十八日)胡世傑交宣窑青花八吉祥高足壶一件。传旨着交唐英照此壶款式、花样多做几件……”可知此壶式为高宗御命烧制,且尤受青睐,后纳入大运瓷,定例烧造,沿袭至道光朝。清宣宗旻宁以慎为德,勤政节俭,而此壶之造型奇异,成烧较难,所费颇昂,遂于二十四年停罢烧造,故存世之数不在多。可比较者,香港关善明博士收藏一例(图1),青花色泽稍淡,刊载林业强等,《晚清官窑瓷器》,图5,香港,1983年;再北京故宫存蓄数例,略举一绘画、发色皆与本品相近者(图2),编号故00155632。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907

清乾隆 厂官釉观音瓶

口径:4.8cm 腹径:10.2cm 足径:5.5cm 高:20.8cm

RMB:1,200,000-1,600,000

说明:此瓶古雅优美,其圆口微盘,直颈略细,端肩长腹,收胫,圈足外撇,其修足精匀严正,足端圆厚,微用赭褐色铁浆罩盖,露胎处可见质地细白。底心镌 “大清乾隆年制”暗刻篆款。其造形端庄匀秀,制坯厚沉精实,瓶身内外满罩青绿色厂官釉,釉质凝实,釉表光润,轻皱橘皮纹理,釉色饱满,层次丰富,青、黄、绿数色相叠,作细密斑点状肌理。其色调沉朴,斑驳酥泽若古玉琢成。


按厂官釉为雍正时唐英所创,唐氏《陶成纪事碑记》云:“仿厂官窑,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其所谓“厂官窑”,见载《南窑笔记》:“厂官窑,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厂官,多缸、钵之类,釉泽苍古。”又蓝浦《景德镇陶录》注解:“(厂官)出自直隶厂窑所烧……釉泽苍古,配合诸窑另成一家。”遂知“厂官窑”即河北烧造瓦坛琉璃诸器的窑场,经唐英模拟:“用紫金杂釉,白土配合,胜于旧窑。”又因其釉色青荼,隐有结晶,多似茶叶研末,故又世称“茶叶末釉”。


本瓶之长颈长腹,玉立婷婷,若观音手持之净水瓶,故清宫档案录此瓶式为“观音瓶”。而本瓶之款识行线细瘦,平匀有致,以该款识风格结合工艺特征可知,本瓶系唐英所督造之乾隆早期御瓷。清高宗在胤禛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亦雅好陶钧,初践皇祚,即沿用唐英,钦定御瓷样式,更革烧造。而本瓶之样式未见于前朝,或系乾隆初年于雍正瓶式基础上改设而来,若《活计档》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青花白地直口观音瓶一件(朱批:照此样脖子放粗些,嘴要撇口)。”所录或正是此式观音瓶之设计来源。


今见此类瓶以绘饰彩画者为多,例若上海博物馆所藏白地红彩缠枝番莲纹观音瓶(图1),其釉色洁白,质地细润,所饰番莲之红彩沉浓红郁,富丽工谨;又台北故宫所存一对米色釉洋彩番花观音瓶(图2),清宫档案记为“洋彩米色地观音瓶”,系于米色地上以五色彩画缠枝番花,于绚烂繁缛中别得沉静之味。前者见刊于周丽丽,《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统官窑瓷器》,页228,上海,2014年,后者录于廖宝秀,《华丽彩瓷:乾隆洋彩》,页130,台北,2008年。而以此造型敷施单色釉者,另可见有官窑器例,亦见藏台北故宫,编号中-瓷-000637(图3),若本品装饰厂官釉者,则极为稀见。


雍乾御窑茶叶末诸器因其品质优异,气质高古,故历代争藏,若陈浏《陶雅》记:“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本合黄黑禄三色而成,以雍正仿成化者为贵,然则成化之有茶叶末也明矣,仿明者略偏于黑,雍正官窑则仿于黄矣,而尤以绿色独多者,最称希罕,盖乾隆窑也。”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Lot.908

清乾隆 炉钧釉梅瓶

口径:7.4cm 腹径:23cm 足径:13.3cm 高:34cm

RMB:3,500,000-4,500,000

出版:

1.Giuseppe Eskenazi 及 Hajni Elias,《埃斯肯纳齐中国艺术品经眼录》,伦敦,2012年,页351,图版434

2.《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8年,页264,编号101


来源:

1.Sotheby’s LON,1991-12-10,Lot.293

2.Sotheby’s HK,2001-5-1,Lot.520

3.十面灵璧山居旧藏,购自Eskenazi,编号EK77

4.Sotheby’s HK,2022-10-9,Lot.3640


展览: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8年,编号101

说明:此瓶庄美典雅,造型浑昂挺硕,其尺寸高巨,近34cm,为乾隆色釉所罕。周身罩施细润炉钧釉,其施色厚润,釉质软糯,釉中肌理万千,有翠、蓝、青等诸色相交,若雀羽鲜翠,又似蓝焰飘扬,斑驳流淌,光色璀璨,极为绚烂。


炉钧釉为雍正朝创烧,应系唐英研发而得,若《陶成纪事碑记》所载:“炉均釉,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乃为仿钧釉色之一种,釉料调配或曾参考宜兴仿钧器皿,因系于炉内烘烧而成,故曰“炉钧”,其釉色或青或蓝,偶有紫红斑块夹杂,诸色交融,浑然流淌,光彩照人,一时风行,成为雍、乾二朝御窑中最受欢迎的釉色品种之一。


炉钧釉制品虽多,然雍乾二朝署款之御瓷存世寥寥,若本品之高硕巍然者,更世不二见。比较稍早之雍正器例(图1),现存台北故宫,曾出陈于故宫赴法文物特展,其器高22cm,瓶式细秀匀瘦,身施炉钧色釉,青蓝中夹以栗红色斑块,别具风姿,编号故瓷017899;另一乾隆例,尺寸亦较小,高21.3cm,造型上近于前引雍正器例,释于Christie’s HK,2016-11-30,Lot.3322(图2)。此述二者,皆收肩缓腰,身姿瘦秀,而本品之器腹上抬,宽肩而蜂腰,其起伏跌宕,或为彰显大尺寸梅瓶之高昂气势而特别变化设计的,造型及尺寸相近者另见有罩施霁蓝釉、官釉等例,皆数目罕少。略较一窑变仿钧釉器例,造型之比例相仿,而尺寸略高至36cm,现藏台北故宫,编号中瓷004458(图3)。


图片

(图1)

图片

(图2)

图片

(图3)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911

清乾隆 紫檀框瓷板亭台楼阁诗文插屏

瓷板:65.7x36.7cm

总:81.2x26.5x66cm

RMB:1,200,000-1,500,000

记录:

北京永乐(佳士得),2011年5月24日,编号876


说明:此瓷板长方横置,一面胎体浅浮雕堆塑江苏镇江金山寺之江涛景色。其板面正中堆塑江中船只鼓帆前行,金山岛树木苍天,寺宇楼阁层叠,慈寿塔高耸云霄,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一座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寺庙,尽显“寺裹山”之奇特风格,为明清瓷板罕有写实性浅浮雕风景作品。


屏面右上方隶书墨彩题乾隆御诗《游金山寺用苏轼韵兼效其体》:

平生不戒游览兴,西浮于洛东观海。

轻舟风利过维扬,此间初识有江在。

中流嵽嶪如补陀,八功德水澄无波。

精蓝信宿可留憩,层楼阿阁何须多。

青雀黄龙尽收楫,笳吹笙歌送西日。

帆樯远近挂红灯,照入江天星点赤。

髯翁醉醒风雅魄,奇句孤吟深夜黑,

苏诗有二更月落天深黑及江心似有炬火明,非鬼非人竟何物之句。

信耶非耶漫强明,律中要使神鬼惊。

六百年来人莫识,我偶拈赓荅风物。

滥觞远忆巴岷山,土鼓云门拳石顽。

清赏凭高兴未巳,烹茶更试中泠水。”


并尾落“金山”、“平安”章款一对。书写工整,绘制精细,堆塑立体,大气磅礴,极尽工巧。后配以整料雕琢紫檀嘉木为座,静穆沉古。


镇江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历代对其咏绘经久不衰,明清为著名人文风景重地,加之地处长江、运河交汇之处,江南核心腹地,故而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四十九年(1784年)的南巡期间,多次至镇江,驻跸、往返镇江金山寺共计有十八次,并留下诗文百余首,皆为吟咏镇江山川风物和史事民情,金山诗最多,此品所书御制诗《游金山寺用苏轼韵兼效其体》即为最著名一首。乾隆南巡时,曾携有明代文征明所绘《金山图》(图911-1),途径金山寺江阁,取图展玩,并在画中题诗云:“携将亲证取,当境固如斯”。


据《乾隆朝九江关呈贡档》记九江关监督海绍恭进:“……雕拱洋彩金山图插屏成件(交热河)、雕拱洋彩焦山图插屏成件(交热河)、雕拱洋彩庐山图圆光挂屏成件(交热河)、雕拱洋彩琵琶亭图圆光挂屏成件(交热河)……”(图911-2)可知乾隆朝晚期曾烧造一批雕拱洋彩工艺之风景名胜主题的挂屏,交予热河行宫,即今日承德避暑山庄进行陈设装饰,可为参阅。


镇江博物馆所藏清乾隆御题金山图诗玉插牌(图911-3),正面以浅浮雕及阴线刻手法雕刻金山胜景,右侧刻乾隆御题诗一首:“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阔奇;携将亲取证,当镜固如斯。配以红木屏座,虽材质有异,表现题材与此瓷板相同,可资参阅;另有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清乾隆缂丝金山全图挂屏(图911-4),亦为同类题材作品。

图片

911-1

图片

911-2

图片

911-3

图片

911-4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920

清乾隆 铜鎏金甪端香薰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H:17.8cm G:1578g

RMB:500,000-800,000

说明:熏香的使用在我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香薰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以后,香薰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其用途也从一般实用器物,开始转变成为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明代香薰的製作和使用进入繁荣时期,故宫内的大殿、书房、内寝都陈设着高达三四尺的巨大薰炉,形如金钟鸟笼,多为掐丝珐琅等精品,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着皇家豪华高贵的气派。

此甪端香薰铜胎鎏金,体态健硕雄壮,昂首傲立,双目圆瞪,炯炯有神,整体气势威严,小器大样。其角如弓,发须盘结,头部与身体可分开,腹部中空,可作香熏使用,端口大张,以便香味飘散。其面相、毛发、兽爪,以及足下的蛇等细节刻画栩栩如生,线条流畅精细。腹底开框铸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露铜处微泛红,身布鎏金云纹,头部亦鎏金,金水亮泽,与端身相称,尊贵无比,且从制作精细程度及厚实的鎏金来看当为官造器物。颇有高人一等之意,值得重视。


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识贤而聪慧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其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宋书·符瑞志下》载:“甪端日行一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耶律楚材谓为旌星之精,灵异如鬼神”。以甪端护卫在侧,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做到八方归顺,四海来朝。故甪端崇拜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所重视,甪端造型常为皇家制成香熏,皇帝宝座旁必有甪端陈设,故宫太和殿便放有一对,内府专置有司负责制造事宜,以供内廷之用。


参阅:

香港苏富比2014年10月8日,编号3759,“明宣德 鎏金铜甪端熏炉”,成交价HKD 3,760,000


图片

香港苏富比2014年10月8日,编号3759
成交价HKD 3,760,000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922

明 铜仿古牺尊

34.5x12x29.5cm G:4340g

RMB:1,000,000-1,500,000

说明:牺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称为纯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所以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周礼》将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定为六尊,其中牺尊也称献尊,是礼祀天地之物,常与象尊同用。

《西清古鉴》中著录有一件清宫旧藏西周铜牺尊,本品即仿自上述例子,明清时期,仿古牺尊成为一种吉祥的摆设,常陈设于书斋厅堂当中。此尊精铜为材,体型硕大,入手沉重。牺尊的头部,融合了貘尊、牛尊、和犀尊的特点,嘴部像犀,有凹线的装饰,耳朵向上翻起,截面平直,非牛、非貘。昂首前视,双耳直立,双目炯炯有神,身躯丰满坚实,四肢粗壮,强健有力。背上有一钮盖,牺尊头部、颈部及躯干錾刻精细的卷草纹,寥寥数道装饰,而将素雅的器身点缀出鲜活生动的效果,整体造型生动逼真,稳重中又添活泼之气。包浆温润,色泽深沉,给人以古朴端正之感。


参考保利香港2014年10月17日的一件,“元-明 铜错银牺尊”,编号3453,成交价HKD 2,124,000;令见一例与本品造型极为相似的错金银牺尊,于中贸圣佳2018年6月20日释出,编号630,“明 铜错金银仿古牺尊”,成交价RMB 2,530,000;故宫博物院藏亦有一件乾隆年造办处仿古制作的珐琅牺尊,也应为以内府所藏的西周牺尊为蓝本制作,可见皇帝对牺尊类器物的喜爱。(见《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4》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页125,图77)


参阅:

《西清古鉴》卷九,页34、页35。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4》
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页125,图77
图片
保利香港2014年10月17日的一件,编号3453
成交价HKD 2,124,000
图片
中贸圣佳2018年6月20日,编号630
成交价RMB 2,530,000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923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英雄双联瓶(原配紫檀座)

净H:35.5cm 总H:40cm G:6017g

RMB:800,000-120,000

说明:英雄瓶也称双联瓶,在战国时期为铜质,至宋、元、明年间发展到以更多样化的材质进行制作,例如竹、瓷、玉等。一白玉制例,尺寸精巧,12.6cm,出版于Robert Kleiner,《Chinese Jad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lan and Simone Hartman》, 香港, 1996年,图版77,后经香港苏富比2016年10月释出,编号3710,成交价HKD 1,875,000。一宋朝例,见 Paul Moss and Gerard Hawthorn,《The Second Bronze Age. Later Chinese Metalwork》,Sydney Moss Ltd.,伦敦,1991年,编号35;一掐丝珐琅例,为 Clague所藏,曾展于《Chinese Cloisonné》,凤凰城美术博物馆,凤凰城,1980年,编号 39。

故宫博物院馆藏中的一例“清 掐丝珐琅福寿纹英雄双管尊”,文物号:故00117718,出版于《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系 珐琅器篇3》,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页201,图166,可兹赏鉴。


至清朝,由于国力强盛,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也加入了代表儒家思想的仿古风尚行列。其中,尤以乾隆皇帝的影响为最。其朝中所设宫廷造办处更是绞尽脑汁去创造、生产迎合乾隆皇帝之喜好,大量以不同材质制造各种器形的仿古器。其中“珐琅作”从皇室所著的《西清古鉴》中借见古意,在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后,获得灵感制造了一批精美绝轮的珐琅器。本拍品厚重扎实的胎体与掐丝完美的结合,突显出皇室掐丝珐琅器中的美丽典雅,又不失霸气。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御制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大英雄双联瓶,双瓶并置,器口与底部在形式上对称,天地相映,形成小平口、矮圈足的态势。口沿、颈部、底部以及足部皆有勾连的云雷纹样。颈、腹部等器身主体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装饰掐丝缠枝莲纹,双瓶连接处巧饰以雄鹰及似“熊”的造型,雄鹰立于“熊”首之上,展翅欲飞,器宇轩昂。“熊”则置于器身底部,双目圆睁,前爪伏地,后脚支撑,身体蜷曲,“熊”尾上卷,整体造型从器底跨越,极为巧妙。瓶身反面则装饰一条攀爬的螭龙,体态恣意,毫无拘束感。整件器物铜质精纯,鎏金灿然,掐丝流畅,填釉饱满,釉色鲜艳、纯正,予人雍容华贵之感,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

参阅:

北京东正2011年11月17日,编号365,“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托牡丹纹英雄双联瓶”,成交价RMB 2,645,000


图片

《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系 珐琅器篇3》
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页201,图166
图片
北京保利2018年6月29日,编号5856
成交价RMB 2,300,000
图片
北京东正2011年11月17日,编号365
成交价RMB 2,645,000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 925

清乾隆 紫金琍玛铜鎏金阎魔敌立像

总H:17.8cm G:1440g

RMB 1,800,000-2,600,000

说明:关于紫金琍玛,权威性的学术研究非常稀有。本文将主要依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文华老师与文明老师合著的《谜一样的紫金琍玛》中关于紫金琍玛历史和特点的研究和梳理,对博美拍卖2023春拍中的这尊紫金琍玛阎魔敌立像进行详细讨论。


“琍玛”一词缘于藏文,意指用于铸造器物的铜合金,“紫金”则是清代宫廷对这种铜质的颜色和质地的形容,即:色紫而含金。清宫档案中提到的紫金琍玛特指一种由多种贵金属冶炼而成的珍贵合金材料,在宫中专门用于制造佛像。紫金琍玛真正进入宫廷用于造佛的年代相当晚,直到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来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以后才正式出现在清廷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中。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二十一日,六世班禅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抵达了承德。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起身相迎,以示礼遇。这是乾隆皇帝一生中与西藏宗教领袖唯一的一次会面,虽然六世班禅朝觐的直接原因是乾隆皇帝的七十岁寿辰,但这次会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一方面,“兴黄教以安众蒙古”是清帝国维持长治久安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礼遇班禅抬高其地位,以制衡达赖政权也是清朝此时的治藏策略。而对六世班禅来说,英帝国要求开阜通商的压力不断增加,此时他需要与乾隆皇帝建立友好的私人关系,并亲自确定清朝对西藏以及班禅系统的庇护。


对这次历史性的相聚,双方极尽全力地表现出对对方的重视。为了迎接六世班禅,乾隆皇帝以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在承德兴建须弥福寿寺供班禅居住。而六世班禅在1776年获准进京后,马上开始为乾隆准备寿礼,第一批礼物更是在班禅抵达的一年前就到达了北京宫廷。在第一批进入紫禁城的礼品中,就包括扎什伦布寺制作的紫金琍玛造像。可参考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清紫金琍玛吉祥天母(后藏扎什伦布寺造)”。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文华老师所考,“紫金琍玛”一词最早出现在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三日的清宫档案中。据这条档案记载,宫中佛堂中新供奉了一尊紫金琍玛绿救度佛母,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所进。


由此可见,“紫金琍玛”一词起源于清宫对于六世班禅所赠礼品中一种特殊铜质造像的称谓。“琍玛”是西藏人对于合金铜的统称;“紫金”则是清代宫廷对这种铜质的颜色和质地的形容,即色紫而含金。因为紫金琍玛造像烧制的年份较短,且大多数为清宫所藏,故流通量极小,且紫金琍玛的外观由于岁月侵蚀,氧化后极易与其他合金铜相混淆,所以,对于紫金琍玛这种特殊铜质的判别,必须要参考有记载的清宫旧藏。


此尊阎魔敌立像、未鎏金、无镶嵌,仅以极致的铜色尽显尊贵闪耀。铜质呈现油润的紫褐色,随光移动,高光内可见色彩变化,均与乾隆宫廷紫金琍玛造像材质特点相吻合。乾隆帝对于仿造西藏造像有着不同寻常的热衷与执着,甚至追求“原汁原味”。有些乾隆宫廷仿制的紫金琍玛像与原作极为相似。参考《紫禁城》总二三二期(2014.5)91页,两例紫金利玛狱帝王像,其一为后藏扎什伦布寺造的原作,其二为清宫造办处造,为宫廷仿造。除材质不同,紫金像省去了许多繁复的配饰,简洁精致。这也是清宫制作紫金琍玛像的开端。


紫金琍玛铜像的铜质配方中包含有红铜、银、自然铜、钢、锡、铅、水银、五色玻璃面等多种金属及矿物质,而且由于乾隆皇帝个性中执着学习又追求创新的特点,先后修改配方追求完美效果,后来更是特批加大五色玻璃面的比重,令最终成品视觉效果更为华丽。第一个配方,更接近西藏造紫金琍玛,第二个配方即是在乾隆皇帝授意下改良而成,其中金的含量提高并增加了金刚钻石,这令成品更为华丽。从乾隆四十六年初次试制,至乾隆五十二年(1781-1787),七年间,清廷造办处制紫金琍玛像仅61尊,这与乾隆后期大批量造像的规模相比,明显偏少,足见此类造像的名贵。此后一段时间,没有紫金琍玛造像的记载。乾隆五十五年,紫金琍玛配方发生很大改变,根据档案记载乾隆五十五年至乾隆六十年(1790-1795)造办处制紫金琍玛像100余尊,几乎全是无量寿佛,而鲜有其他题材,可见在配方定型后,这种特殊的合金已经成为乾隆帝乞求世寿绵长的重要造像材料。据此判断,此尊阎魔敌像,应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前所制61尊之一。


通过研究清宫旧藏中带“紫金琍玛”字样黄条的造像,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文华老师与文明老师合著的《谜一样的紫金琍玛》一文总结了紫金琍玛造像的特点:第一,紫金的颜色复杂,金属高光中色彩丰富有变化,有明显的色斑形成,且有油质感;第二,大多数紫金琍玛造像,尊像为紫金所造且少镶嵌,背光和底座多为合金铜鎏金(有可能因为紫金昂贵为减少成本所致);第三,一些紫金琍玛铜像表面,胸前、肩部、手肘出现明显的黄色斑块;最后,紫金琍玛虽然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但金属性能对于铸造来说其实并不理想,因此很多紫金琍玛造像都有分体铸造的情况。


此尊阎魔天主尊为牛头人身,三目圆睁,獠牙外露,火焰形赤髪上冲,头戴骷髅冠,胸前佩戴十字交叉式璎珞。身材敦实,肌肉结实有力,右腿右屈,左腿左伸,两手高举,四肢充分伸展,有如舞蹈展姿,奔放张扬。面部鼻孔刻画清晰,三眼炯炯有神,眉毛和头髪如火焰。足下所踩水牛表情愉悦,昂首挺胸,匍匐在单层覆莲座上。其身后承桃型火焰背光,下承单层覆瓣莲座,背光与莲座皆鎏金,与主尊相区别。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写实不拘泥,铜质厚重,用料考究,雕工精致细腻,表面打磨光洁,尤其是身后所饰镂空火焰背光,展现工匠强大的艺术功底,主尊肢体饱满有力,所承莲座形制相同。本件拍品造型复杂程度极高,无一处不精致,华丽异常,堪为乾隆鼎盛时期最高造像水平的代表作。看莲花瓣的刻画,莲瓣细长、尖锐,大小双层莲叶排列紧密,制作精细,排列规整,还带有鲜明的扎什伦布寺造像的风格元素,这也是此像铸造于清廷研制紫金配方之早期(乾隆46-52年)的一个佐证。加之主尊细节与火焰背光保存完整,殊为难得。


阎魔尊乃地狱之主,主管冥界,其来源和印度吠陀神话有很密切关系,佛教将之吸收为护法神,为大威德金刚教法的主要护法。其造型有很多种,最重要是内修、外修和密修三种,其中又以外修最为常被单独供奉。佛教中认为,修持阎魔天,可以防止外界带来的灾难,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


紫金琍玛煅烧成本较高,在清宫中的铸造仅持续到乾隆六十年左右,嘉庆朝以后未再有铸造,前后历时不过十几年,留存至今者不过百余件,数量稀少,成为清宫藏传佛教造像的珍品。紫金琍玛造像本就比较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数量更少。出现在拍卖市场的紫金琍玛造像,题材以长寿佛居多,这与乾隆宫廷庞大的长寿佛铸造量有关。无论出自西藏还是清宫的紫金造像中,如本品类型的造像都极稀少,博美此尊为目前所知在市场流通的唯一一件,无疑为欣赏紫金琍玛这个“神秘”的造像品类添加了一个难得的实例。


拍卖市场类似的一件造像参考:北京保利,2019年6月6日,编号 6300,“17世纪 阎魔(扎什伦布寺风格)”,成交价RMB 4,140,000。

图片

《紫禁城》总二三二期(2014.5)91页
图片
北京保利,2019年6月6日,编号 6300
成交价RMB 4,140,000
图片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清紫金琍玛吉祥天母(后藏扎什伦布寺造)”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紫金利玛铜板”,文物号:故00177654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1266

明 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

H:57.5cm G:32kg

RMB:1,200,000-1,800,000

记录:

1.德国纳高2014年5月,编号220,成交价EUR 252,700

2.北京保利2015年6月7日,编号8179

说明:此尊尺寸硕大的造像表现的是三世佛中的阿弥陀佛(即西方极乐世界佛)。

“佛”因语境不同,含义也不同。佛,从相上来讲包括“过去佛(过去无始劫来所有修学圆满的)、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所有众生未来都会成佛)”;佛应众生心感,在不同时空都有很多名号,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自心觉正净,是名阿弥陀。从佛教教义的角度来说,阿弥陀佛是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这尊阿弥陀佛造像是标准的明代中原汉传佛教造像。以精铜所铸,佛身鎏金,衣纹漆金,所用工料极为丰硕,非皇宫大型庙宇不可铸。造像双手结禅定印,结全跏趺坐。头饰螺发,肉髻显现,是宋元以来中原汉传佛教常见的装饰形式。面相方圆端庄,眼睑低垂,目光下敛,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花苞,俯视着芸芸众生,神态慈祥柔和,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上身着双领式通肩大衣,下身着高束腰长裙,腰系束带并打结,这是中原造像典型的装束形式。衣纹采用内陆传统写实性技法,简洁流畅,表现出衣料较强的质感。

宝座为木质寿字纹仰覆莲式,上方莲瓣排列疏朗有致,修长挺拔,中部束腰,正面分两区,倭角开框雕寿字纹,下方覆式莲瓣饱满肥硕。


阿弥陀佛是梵文“阿弥陀婆佛陀”和“阿弥陀庚斯佛陀”的音译略称,意思是“无量寿”和“无量光”,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形象为双手在趺坐的双膝上平行叠放,称为禅定印。阿弥陀佛受到欢迎,主要应归功于佛经中对西方净土的渲染。据《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琼楼玉宇,莲池中宝莲盛开,到处是奇花异卉,鸟语花香。人死后灵魂往生到那里,有仙人歌舞奏乐,衣食供养。


整尊造型端庄大方,比例舒展匀称,胎体厚重敦实,时代风格鲜明,是明代中晚期中原造像中的典型作品,并且体量颇大,鎏金、漆金保存尚好,錾花精美,非常难得。


参阅:

1.北京保利,2011年6月5日,编号7296,“明·铜鎏金阿弥陀佛”,高度51cm,成交价RMB 3,680,000。

2.北京荣宝,2018年12月3日,编号2871,“明嘉靖·铜鎏金释迦牟尼”,高度52cm,成交价RMB 4,025,000.

3.中贸圣佳,2011年11月6日,编号2344,“明·铜鎏金阿弥陀佛”,含座高58cm,成交价RMB 2,300,000.


图片

北京保利,2011年6月5日,编号7296
成交价RMB 3,680,000
图片
北京荣宝,2018年12月3日,编号2871
成交价RMB 4,025,000
图片
中贸圣佳,2011年11月6日,编号2344
成交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Lot.2058

清乾隆 顾绣山水人物册页六禎

54x46.7cm

RMB:1,000,000-2,000,000

钤印:「恭亲王」「凝香斋」「郡王衔多罗贝勒」


说明: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顾绣的技法独到:半绣半绘,画绣结合;针法多变,时创新意;间色晕色,补色套色,因之成为后世刺绣无法逾越的艺术高峰。

此作品集系顾绣之山水人物类佳作集成。以前朝名画为摹本,秀制精细,套针、斜缠针、抢针、平针诸法并用,色彩丰富,丝缕分明,配色精妙,绣绘结合。所绣人物、山水无不气韵生动,工致无匹。作品清秀典雅,富有灵气,其劈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配色则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夺天工,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将顾绣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Lot.2083

清乾隆 御用蓝地平金绣缠枝莲龙纹十二章吉服袍

通袖:197cm  衣长:140cm

RMB:1,500,000-2,000,000

来源:

1.香港古董商Teresa Coleman旧藏;

2.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208;

记录:

纽约佳士得,2004年3月24日,编号36;


说明:

黄钟应律肇千祥,喜见天心复一阳。

子夜灰飞旋淑气,泰坛日丽散晴光。

明禋盛礼稽三代,御世鸿猷愧百王。

祗祝精诚通帝载,眷予寰海乐仓箱。


这是乾隆皇帝在他25岁登基继位后,于乾隆元年冬至这一天在天坛祭天时所写的《御制南郊诗》,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天子初登大宝时雄心勃勃的气度,和雄才大略君临天下的宏愿。 


祭天礼是古代中国最为隆重的嘉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故而对于祭祀上天具有很高的推崇,古代祭天的历史,可以从华夏最初开始追溯。商代时称天为“上帝”,周代则奉天为“昊天”,楚国则尊奉太阳神“太一”为东皇。乾隆一朝,国力鼎盛统治并掌握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财富。礼仪之盛,空前绝后,蓝地平金绣缠枝莲龙纹十二章吉服袍就是期中最为重要的皇朝礼器之一。


本品圆领,大襟右衽,江绸暗龙纹接袖,玄地云龙纹领袖皆滚团龙杂宝织金边。四开裾。据《皇朝礼器图示》所记载四开裾为皇帝和近支皇室吉服上特有的制式。里衬为黄地十字云纹缎,蓝色素绸袍身以平金银针法通身绣金色缠枝莲花,枝叶繁茂绵延不绝,两肩、前胸後背、前後衣襟、掩襟内绣金龙九条。下摆装饰海水江崖与八宝立水纹,以寓“玉宇澄清,山河永固”。吉服上的所饰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即日、月、星、龙、山、黼、黻、华虫、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种花纹,由汉代至明代已有采用,清代早期末见,自乾隆皇帝刻意沿袭古制,并将此写入清朝乾隆二十四年钦定礼部编纂的《皇朝礼器图式》。据此籍,十二章纹为皇帝专用。根据<大清会典>所载,皇帝所穿的龙袍,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服色。龙袍分为蓝色、明黄、红色、月白四种颜色。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活动安排和时间来选择不同样式和颜色的龙袍,比如皇帝在朝会的时候就会身穿明黄色的龙袍;在天坛祭天祈雨要身穿蓝色的龙袍;在日坛朝日的时候要身穿红色的龙袍;在月坛祭月的时候又要身穿月白色的龙袍.本品即为清高宗纯皇帝在祭天祈雨时所服的蓝色龙袍。相比朝会所穿的明黄色龙袍数量更加稀少工艺更为严谨复杂.本品所用平金银绣为苏绣技法之一,是以金银箔加强捻绕丝的金属线、按纹样在绣面上铺钉出图案的一种针法。此袍所绣纹饰充分发挥了此针法的优势,平匀齐整,层次分明.龙形雄武刚健极具张力,龙鳞与水波金光璀璨,银光熠熠,交相辉映,流光溢彩,华美而庄重,达到了王朝最为鼎盛时期的工艺巅峰,是中国古代服饰收藏当中最为尊贵重要的一件奇珍!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 天朝衣冠56页;

2.锦绣罗衣巧天工218页;

3.中国龙袍284-285页;

4.故宫博物院 清代宫廷服饰6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