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愤青:十篇文章看懂次贷危机(九)

 slof2008 2017-05-29


    本文写于2016年2月



次贷危机的行军演变图(二)


故事讲到了这个环节的时候,其实危机已经与次贷并不大了,市场变成了三家重要机构和他们对手之间的危机了,两房、雷曼和AIG,三家机构因为CDS、CDO受到重创,使得金融市场对他们产生不信任,商业银行不敢放贷给这些金融中枢,而这些金融中枢又不能完成正常的给实体经济的短期资金滚动供血的功能,进而这些金融中枢日常交易的基金们陷入恐慌开始抛售金融证券资产,而这些金融中枢自身的股票又被做空抛售,于是美国的股市陷入恐慌,信贷体系趋于瘫痪,金融危机由此大爆发。


与这个相比较的其实是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有受到次贷牵连,股价都暴跌了90%以上,但是并没有对市场造成致命的影响,而AIG和两房、雷曼却对市场的影响却近乎崩溃,这个时候,就知道你很大其实跟你很重要是两件事情。

 

第四个层面就是因为重量级公司的倒闭引发的投资巨亏,这个巨亏是分很多个层面的,因为围绕着雷曼、AIG、两房、美林等等机构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引发的问题也就非常的多,不但国内,国外也不少,欧洲,除了英国、西班牙、冰岛有着类似于美国的房贷违约问题之外,比较勤俭节约的德国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商业银行认购了CDO和合成CDO这样的毒资产而受了美国的拖累,当了冤大头;日本既当了部分冤大头,又受到对美出口急剧萎缩的冲击,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印度,则是因为那些在本土遭遇重创的对冲基金(总部往往设在美国)急需偿还贷款,甩卖各自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分部持有的当地资产撤资所致;中国则在金融层面基本绝缘(仅有外管局、中投、中国平安、QDII在外所投资证券资产的一些损失,但这些损失都与中国内部的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转无关),只在外向型出口经济上受到了短暂的4-6个月的冲击。这样,危机向全球蔓延。

 

但是总体而言,CDO产品大家前面说过了大量对外发售的CDO的评级是AAA级,相对而言,是风险较低的环节,都是前面别人死了,再轮到他们死的那部分产品,因此他们虽然遭受到了损失,但是并不会出现死透了的情况,但是次贷损失是实打实的,所以实际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损失额也不会太小,尤其很多在做了杠杆,多次购买的话,也就存在死透的情况发生。这里比较可悲的其实是合成CDO的购买者,这些人本来每个月都还有收入的,但是随着违约的不断发生,他们不但要把这些微博的利息赔回去,还要倒赔机构很多很多钱,估计很多人这辈子都还不了的钱,

 


第五个层面,其实就是市场信心的问题,所有参与和不参与次贷的投资人,只要在二级市场上玩的人,都亏损很严重,为什么,因为资本流动性危机是全球性的,这个时候所有的交易所股都大跌,也就是说没有参与次贷的毫无关系的投资人,也出现大幅度亏损,美国道琼斯指数14000点几乎直线跌倒了6000多点,中国跌了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其他市场也不例外,每个人都亏钱了,市场对谁都不信任,到处充满怀疑的情况下,正常交易都无法运作,使得财富缩水就变得很正常了,这个时候,不是政府出来喊话说,没事的,大家放心吧,就可以解决的。就像高利贷危机下的温州,做生意的时候,谁都不愿意相信对方,赊销交易的做不了,必须拿现金,连电子汇款单都怀疑你,这个时候,还做什么呢?别做了,回家睡觉吧。市场就崩溃了。

 

这几个层面都是因为证券化这个交易机制而关联到了一起,而从证券化这个模式之所以能被良好的运转起来的核心其实是存在几个关键公司,这几家关键的公司的存在使得全球许多不相关的机构都能被关联在一起,穆迪、惠誉、两房、五大投行,AIG,都是这样的关键公司。任何一家出现动荡,都会让这个证券化的体系受到冲击,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太特殊。所以在很多人把矛头指向次贷或者指向某些金融工具的时候,我都觉得问题指向不对,真正该指向的时候这几家重要的系统性公司的监管如何得到有效监管的问题。

 

前面就提过很多人都在指责CDO基础上的CDS的公式发明者,但是他们都忽略了,CDS的背后其实是担保能力和资质,如果CDS是我江南愤青来发售的,傻逼才会来买,核心的关键其实还是担保能力,谁做的比做的是什么永远重要的多,就跟说话也是一样的,成功的人说的话永远是真理,放屁也是真理,没成功的人说的话,真理也是放屁。根本不在于到底是什么产品设计结构安排,而是谁来做的。所以,如果让我来反思这场危机的核心其实还是因为监管对于重要性机构的风险衍生业务的监管太过于宽松了,让他们的边际无限的扩张,从而某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使得相关的业务都被受到牵连。他们是八爪鱼,但是却不能跟八爪鱼一样的被砍掉某一只脚还能健康的活着,他们做不到,所以他们不该有八爪。我的观点就是这样。

 

危机从来不是因为次贷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有人利用次贷做了太多衍生品交易,而且还不是一般人,很多银行业介入了这块,最坏的结果不过是破产倒闭重组而已,但是被一些具备影响力的机构介入,那就存在着扩散全球的威力,他们需要被限制,极端点说,比骄傲中国,我真没觉得中国不存在什么大而不能倒的公司,但是美国那真是存在,中国的金融机构倒闭掉个银行,哪怕美国倒闭一家商业银行,也都不是太大的事,对金融体系的冲击有,但是死不了,但是美国倒闭个AIG,倒闭个两房,整个金融体系都崩溃了,这个才叫大而不能倒,光大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你要足够重要,重要到谁离开你都得死,那才叫TOO BIG TOO FALL。所以,具体到这场危机里来,与其说是次贷危机,不如说是衍生品危机,而衍生品危机的背后,其实是几家大投行过度投机带来的危机。他们彻底击垮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股市持续暴跌,欧洲的情况尤为严重,2008年9月下旬,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规模最大的银行。

 

金融市场遭受全面打击,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的结果是,极度依赖金融市场的美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GDP下降6.1%,失业率节节攀升并于2009年创下5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随后,美国政府在2009年出台了全面的经济刺激计划;美联储经过多次降息后,将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并一直维持不变。除此之外,美联储先后出台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大量的资产支持证券、出售国债,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一直到今天。

 


我们其实还可以从深层次去想下次贷危机的大背景,让我从宏观层面上阐述这个逻辑的话,我还是倾向于从货币超发的角度来阐述问题。美国在95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例如CDS最早的发明就是规避了监管,使得银行业可以不受资本约束,以较低成本发放贷款,解放了一批资金,银行业的派生存款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美国在克林顿使得,让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双方都可以全面金融业务,都通过各自不同的办法生产出很多的资金,与之相对应的是,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这些都让市场资金极度宽裕,这个前提下,房地产升温,购房意愿大比例增加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以此为基础的证券化趋势,通过资本赚钱的趋势不断加强,期间产生了各种金融衍生品的结构设计的前提都是市场上钱在疯狂寻找出路的过程,美国的衍生品市场纯粹以MBS为基础资产的CDS就达到了62万亿,说简单点,都是钱多无处可去堆积出来的结果,衍生品这种市场,本质其实就是让钱从实体出来,找个去处而设计出来的地方,所以整体资金宽裕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即使不堆积到次贷上,我相信凭借银行家们的出色忽悠技巧,也能催出另外一个故事来,所以根源其实还是在钱太多了四个字身上。

 

我总感觉,所有的金融危机回到最后更像是一场赌博游戏,大家都玩的很high的时候,市场就会来一场清零游戏,告诉你们今天游戏结束了,大家开始重新玩,他本质上就是一次洗牌,只是这个过程中有人赚大钱,有人亏大钱。


那么谁赚了大钱,其实很有意思的,我好像忘记了是不是这篇文章里说的,因为写的太长忘记了前面的话了,很大程度上衍生品市场或者说资本市场更多是零和博弈的市场,部分人赚钱,一定是建立在部分人亏钱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了谁亏钱,那么谁赚了钱呢?真的很有意思,赚钱的其实还是对冲基金和投行,他们大概这次危机中赚取了大概三五百亿美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拿出来钱支付给他们的,这个也是为什么直接导致后面大规模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一个重要起因——政府拿了大量纳税人的钱给了华尔街上的那些战胜者。

 

我们先翻开在本轮危机中的损益座次表,就会发现首当其冲受损的全部都是大型保险公司(AIG)、大型商业银行(花旗银行、Washington Mutual、Wachovia,以及欧洲的瑞士银行、德国工业银行、英国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等)和部分在CDO等业务上进取的十分猛烈的大型券商(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除了直接在次贷一线放款上奋斗的汇丰银行美国分部之外,其他都和CDS、合成CDO有所沾染。

 

相反,从中大赚其钱的,主要是对冲基金(以保尔森公司为代表,最有可能接近巴菲特的人哦)和“及时转手做空”的投资银行(高盛)等。而如果将受损和受益的金钱数额翻开一看,AIG、花旗等企业接收美国财政部的援助额均为上千亿美元,而保尔森公司和高盛的获利也分别在150亿到数百亿美元不等。考虑到这种以系统紊乱为代价牟利的方式必然是社会损失大于个人收益,这个数字是匹配的上的。也就是说,经过这轮危机,西方金融机构原来有不少猎食者并没有受损,反而更加壮大,在美国社会更能呼风唤雨。全身而退的JP摩根、贝莱德,趁乱发财的保尔森公司、高盛都是这样的赢家。



总结和回顾,请看《江南愤青:十篇文章看懂次贷危机(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