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节】以玉为象 比德于玉

 昵称43658500 2017-05-30


来自美玉秀秀和田玉

00:00 05:33

绵延七八千年的玉文化,涵盖了很多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典型的文化气质。


在最初的时候,和田玉以一种祭祀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时的玉文化是神圣的迷信崇拜。


直到春秋时期,和田玉被儒家引入到社会事物、道德伦理、个人修养中来,赋予了和田玉一种责任,担负起了道德楷模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玉的道德化。





从西汉汉武帝以后绵延至今,德玉文化观念渐渐薄弱,玩玉文化开启了由修德逐渐向玩艺的转变,这是文化的一种滑落现象。


时至今日,能用和田玉的品性躬身自省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开始重工重艺,而疏忽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品质。






玉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的精神底蕴。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在不同历史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精神符号和文化取向,这是玉文化经历数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在时代的发展中,只有通过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延续先贤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文化价值核心,才足以使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白毛纯束,有女如玉”、“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彼其之子,美如玉”。《诗经》中以玉为行为标准的诗句比比皆是。


他们用和田美玉圆润光滑、色泽柔和、恰到好处的美,来赞美宁静和美的女子和温文尔雅的君子。


将人与玉等同起来看待,将人的美貌、品行与玉质之美相比拟,这种比兴写法与汉民族擅长于形象思维、有丰富的联想力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论玉·学而》记载:“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世,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里子贡悟到了人生修养的重要性,引用《诗经·卫风·淇奥》中: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以制玉的手段切磋琢磨来比喻君子自我修养的高标准严要求,得到孔子的称赞。






孔子及其弟子之所以以玉为象,比德于玉,追求的是“天下莫不贵者”的人生境界,为了实现这个人生理想,要像玉那样为世人推崇器重,争取得到社会的认同。


因而他们必须时时琢磨自己,就像反复地琢磨玉石变得光滑细腻一样,君子只有不断地修炼,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块思想智慧的“美玉”。






儒家学者把和田玉所具有的坚硬的质地、温润的光泽、致密而近似透明的组织、舒畅致远的声音等特点,理性地比喻为人的仁、义、智、勇、洁等品德。


总结出和田玉具有与君子美好品质相类似的特征,并将其视为德性操守的象征,为人处世的标准,君子修真所要追求的目标,君子当温润如美玉。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美玉与人生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才能焕发光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