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田玉:东方文明之萃

 来来永胜 2018-02-22



朝隆合:玉器.收藏.艺术——植根文化生命力。



子贡说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孔子听后,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里子贡悟到了人生修养的重要性,引用《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以制玉的手段切磋、琢磨来比喻君子自我修养的高标准严要求,得到孔子的称赞。


作为爱玉之人,我们都知道,玉的美必须经“切、磋、琢、磨”的繁复工序才能焕发出来,所以《诗经》中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就是,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的。美玉与人生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才能焕发光彩。


这样和田玉,就成为中国当时君子修养、磨练品性的象征。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加入了“德”的精神追求,因此,玉所蕴藏的人文精神远远高于物质的层面,“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真实内涵也在于此。


总有人说,和田玉只在亚洲圈玩玩,到了西洋的世界,都没什么价值,算什么宝贝?


其实,和田玉本就是东方古老文化之萃,是正统的华夏历史文明之髓,它的价值,又何曾需要大西洋圈来证明?




孔子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做人要以美玉为参照,进行自我规范,注重道德,讲究情操。


然而,自清代以来,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财富、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满足着人们的世俗化生活,更多的是夸富、炫耀。


清末民初的赵汝珍就曾经在《古玩指南》一书中描述这样的社会现象:“凡京中之中上等社会人物,无不腰缠累累、叮叮当当者。民则以玉为消遣之品,行则以玉为表示富贵之征;朋友相见,必以所得之玉相夸示,集会谈话,必以玉为主要论题。居家无玉,宛若非士夫之宅第;服饰无玉,直同非完整之衣履;身上无玉,似不便与友朋相会;无玉之知识,直不能插入友朋集会之谈话。玉之重要如此,故社会人士无不竭力以求之者。”




当代社会,对和田玉的热捧比之清代夸富、炫耀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种攀比、消遣、炫耀的情况愈演愈烈,上至以玉比德、以玉养德,中至收藏佩戴,怡情养性,下至投资投机,彰显财富,东方玉文化正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或许,作为当代玉人,我们应当看到这一点,要有承担起恢复以玉比德、以玉养德方为上品这一“德玉”精神的勇气与责任,佩玉勿忘其德,做一个如玉品性之人,无论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都会彰显出淡定从容的风范。




和田玉的价值归属,终究在其与生俱来的东方文化负重与沉淀。“黄金有价玉无价”,对于这一句的解读,大多数人仅以财富来衡量,以投资来评算,以炫耀来证明...是否我们进入一个太大的短视与偏见?


经得起人生辉煌,也挺得住人生低谷时的寂寞和悲凉。高潮时的举止言行绝不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懂得与人为善、平和待人的处世方式,如美玉般内敛含蓄;潮落时则又能如一块璞玉,坚韧如故,尽管尘土蒙住了表面的光泽,内在依旧晶莹剔透,并在再次出世时焕发温润光泽,幽然无形,绵延不绝。




这是几千年来,东方先祖的智慧与遗训,是和田玉带着历史的明鉴与自身温润,默默与我们对视,沉默的诉说与陪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