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谭(二十三)

 山佳国学谭 2017-05-30

221、懂得越多问题越多——《论语》谭  泰伯篇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有学问却好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也不计较。确实如此呀!懂得越多问题越多,越是充实越是空虚,真的好像是什么也不懂似的,越不与人计较得失。

222、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论语》谭  泰伯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说:可以把年 幼的君 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 家的政 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可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为人做到如此足矣。

223、任重道必远,必负有使命——《论语》谭  泰伯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说:士者不可以不弘大刚毅果决,因为其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任重道远者,任重道必远,必负有使命,使命不论大小。

224、以仁为重;以终生为远——《论语》谭  泰伯篇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任重以仁为重;道远以终生为远。

225、乐是人心国情的表现——《论语》谭  泰伯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意思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因此,人的修养应开始于学《诗》;诗发乎情,而止乎礼,礼是情的表现,因此,自立于学礼;乐得自天地人之和,乐是诗谱、是礼的表现,因此,完成于学乐。诗、礼、乐是修身之道也。不要小看了音乐,乐是人心国情的表现。

226、这绝不是什么愚民思想——《论语》谭  泰伯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争议最大。人生来就是有差别的,在社会分工中就是有了区别的,在私有社会中的地位也就有了不同。对于国家的管理者与普通老百姓来讲,所知道的一定是差别很大的。在这个不同阶层中的每一个人,只可使其按所需要知道的去做,而不可也没有必要知道的更多,更何况孔子时代哪?!这绝不是什么愚民思想!而是对人类社会差别的客观分析。至于后人的理解,往好听的说,那是在利用中的曲解。

227、孔子分析的又具体又深刻——《论语》谭  泰伯篇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孔子的分析总是这么又具体、又深刻。

228、骄傲与吝啬往往集一身——《论语》谭  泰伯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之美,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识人,骄傲与吝啬往往集一身,因心胸狭隘所致骄傲吝啬。其他真的不值一谈。

229、学了三年还不能为官——《论语》谭  泰伯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孔子说:学了三年,还能为官的,那就不容易得到俸禄了。孔子育人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学了三年还不能为官,那就不可能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了。

230、笃学为了守道——《论语》谭  泰伯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说:坚定信心勤学好问,誓死坚守天下善道。不进入有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笃学为了守道,守道必须笃学。危则无道,乱则无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