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五月初五,我们翘首以盼的端午节来啦。小时候,每到端午家家户户包粽子、挂艾草、戴香包,真是清香四溢啊。 现在的端午,我们只盼望一颗粽子,红豆粽、板栗粽、蛋黄粽、火腿粽、鲜肉粽……不一而足。可是,大快朵颐之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伤感的话就不说了,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端午的小知识吧。 年年过端午,可你清楚“端午”是什么意思吗? 端午也叫“端五”。古代以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相配,正月为寅,五月则对应“午”,所以“五”与“午”相通用。 而“端”就是开头、开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以端来称呼。于是,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初五即端五。
端午节的名称多达二十个,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四种: 一般来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越王勾践、曹娥等。屈原忠心事君,却因奸臣所害,被楚怀王流放,最后投汨罗江殉国。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楚国百姓竞相荡舟寻找屈原,后发展为划龙舟竞赛;百姓为保护屈原尸身,拿米团投江喂食鱼虾,则变成了现在吃粽子的习惯。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两个活动都与龙相关。 也有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因此,古人这这里除瘟、驱邪、求吉祥,进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也有人认为端午源于夏至。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他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支持夏至说的学者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关于吟诵端午的名篇佳作,异彩纷呈。根据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为描写节日风俗习惯的诗词,渲染了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一为悼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或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宋·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 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 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 《己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 ![]()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 ![]()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 ![]() 《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宋·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 玉隐绀纱睡觉。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 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 伤心红绡褪萼。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 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 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 应剪菖蒲自酌。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 ![]()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 ![]()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 ![]()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 ![]() 《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 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 江山如此故都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