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名辞海】之《端午节的别名》

 WENxinHANmo 2017-05-27

编著:田家双


田家双


辽宁营口人

微信名田家  博客名田家崴子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风土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元 陈元靓《岁时广记》:“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端,初也。故初五,即端五。历法五月,正是午月,端五遂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当时已有龙舟竞渡等俗。后因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端午节遂逐渐演化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

              的别名



艾节

即端午节。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有在门上悬挂艾叶等习俗,故称端午节为“艾节”。晋《风土志》:“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南朝 宗懔《荆楚岁时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许多古诗词反映了“艾”与端午节的关系。宋 郑清之《谢玉泉君黄伯厚和韵》:“嘉节迫蒲艾,早计数萸菊。”宋 文天祥《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宋 陆游《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元 舒頔《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宋 侯置《朝中措》:“年年重午近佳辰,符艾一番新。”宋 郭应祥《南歌子·生世逢端午》:“不用丝缠臂,休将艾插门,及时蒲黍漫登盘。”


菖节

即端午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挂菖蒲、艾叶,饮菖酒、蒲酒等,“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之“菖节”。如今湖北崇阳、通城一带还保有“菖节”这一传统说法。唐 殷尧藩《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宋 方回《仲夏书事》:“细酌浮菖酒,闲吟树蕙文。”宋 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紫阁曈昽隐晓霞,瑶墀九御荐菖华。”宋 崔敦诗《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词》:“玉斝浮菖追令节,宝箱储药趁灵辰。”宋 周麟之《端午贴子词》:“太平节物年年好,又见浮菖与浴兰。”宋 释梵琮《当午节偈颂》:“今朝正当端午节……角黍满盘,菖蒲细切。”清 顾铁卿《清嘉录》:“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重午节

即端午节。宋 陈棣《次韵叶梦符端午》:“吾邦重午节,兴目皆可寓。”宋 汪应辰《端午帖子词皇帝合》:“喜逢重午节,共祝万年春。”宋 李之仪《南乡子》:“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宋 杨无咎《南歌子》:“落霞残照晚明楼,又是一番重午,身寄南州。”宋 刘子寰《齐天乐》:“彩鹢双飞,水亭开宴近重午。”宋 许应龙《皇后阁端午帖子》:“重午宫衣赐百工,香罗叠雪葛含风。”宋 释了惠《偈颂七十一首》:“五月端午令节,艾人苦痛不彻。”明 庄昶《端午食赐粽有感》:“千官晓缀紫宸班,拜向彤墀贺重午。”


重五节

即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宋 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宋 杨无咎《齐天乐·端午》:“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宋 刘辰翁《金缕曲·壬午五日》:“梦回酷似灵均苦。叹神游、前度都非,明朝重五。”宋 任希夷《重五日出都门诗》:“客路逢重五,吾年已半百。颜羞彩楼红,鬓与香蒲白。”元 程文海《青玉案·寿赵方塘学士五月五日》:“昌阳初荐长生醑。又好日、逢重五。”元 元好问《朝中措》:“年年重五近佳辰,蒲艾一番新。”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地腊节

指重午节。腊,古称蜡,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即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神农和祖先的重大典礼,秦汉后祭祖和祭百神的蜡礼合而为一,腊为岁终祭众神之名。腊祭原置于农历十二月,此月称为腊月。南朝时,将腊日定于十二月八日;后来道教在《赤松子章历》将其含义扩大,把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即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是道教祭祀祖先、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在《道书》中,地蜡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元 欧阳玄《渔家傲》:“五月都城犹衣夹,端阳蒲酒新开腊。”


端礼节

即端午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宋 李弥逊《感皇恩·端礼节使生日》:“密竹翦轻绡,华堂初建。卷上虾须待开宴。寿期春聚,芍药一番开遍。砌成锦步帐,笼弦管。绛节近颁,丹雏重见。花里双双乍归燕。重重乐事,凭仗东风拘管。一时分付与,金荷劝。”

 


端午节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唐 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宋 陈与义《忆秦娥》:“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宋 苏轼《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明 王绂《端午赐观骑射击球侍宴》:“葵榴花开蒲艾香,都城佳节逢端阳。”宋 陈德武《满江红》:“寒食清明都过了,看看又到端阳节。”宋 马廷鸾《我辈小年端午给假蒲酒奉亲这外日游村田间致》:“香罗细葛端阳节,绛帐青衿少小诗。”

 

端香节

即端午节。宋 释咸杰《偈公六十五首》:“五月五日端香节,阴云叆叇,甘雨未决。君王降赐宝香,林下祈求恳切。孚佑龙,善时节,好将一雨润焦枯,市地清凉消恼热。”

 


端阳节

即端午节。古人通用天干地支纪年,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故端午亦称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元 欧阳玄《渔家傲》:“五月都城犹衣夹,端阳蒲酒新开腊。”明 蔡羽《五月》:“佳期正与端阳近,莫怪榴花别样红。”俞平伯《端午节》:“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唐圭璋《水龙吟》:“轻云阁雨还晴,苍黄又负端阳节。”

 

解粽节

即端午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宋 陆游《过邻家》:“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粽。”宋 陆游《乙丑重五》:“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寂寞废诗仍止酒,今年真负此佳时。”宋 李之问:“愿得年年,长共我儿解粽。”

  


龙舟节

即端午节。端午节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故将端午节,称之为龙舟节。宋 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宋 黄庚《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记节何妨斟蚁酒,夺标无复见龙舟。”宋 刘克庄《端午五言三首》:“龙舟闲似我,阁起向沙边。”宋 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湘水英魂在何处,犹教终日竞龙舟。”宋 苏辙《学士院端午贴子》:“共传太液龙舟稳,不似南方竞渡喧。”明 唐顺之《午日庭宴》:“复道龙舟方竞渡,衔恩共许向昆池。”明 边贡《午日观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女儿节

即端午节。明清时京城女子有个习俗,出嫁之女在端午节回娘家省亲,故称端午节为女儿节。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宋 陆游《丰岁》:“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嘉靖隆庆志》:“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明 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另,指七夕。冰心《寄小读者》:“七月七,是女儿节,只这名字已有无限的温柔。”

 


蒲节

指端午节。因旧时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故称。宋 方岳《水调歌头》:“明日又重午,搀借玉蒲香。劝君且尽杯酒,听我试平章。”金 元好问《朝中措》:“年年重五近佳辰,蒲艾一番新。”宋 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屈原日

即端午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虽有报国之心,却无回天之力,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初五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现在定五月五日为屈原日。唐 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人节

即端午节。每年端午节,也是国人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诗人节,怀念屈原,登临山水,清流涤志,斗诗侑酒。2009年端午节,深港首届中国诗人节纪念大会在深圳福田会堂举行。旨在“忧国赋离骚,抱石怀沙江作证;荡胸歌大雅,抚今追昔韵为媒。”

 


天中节

即端午节。天中节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宋 马廷鸾《次韵洁堂五日》:“故国天中节,吾侪日暮年。愁心菖歜苦,悲绪彩丝牵。”宋 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五月五日天中节,百草头上看生杀。”宋 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夫人阁》:“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好辟邪。”宋 项安世《十六弟生日》:“艾花开过天中节,桂树飞来月上弦。”宋 马廷鸾《次韵洁堂五日》:“故国天中节,吾侪日暮年。愁心菖歜苦,悲绪彩丝牵。”宋 项安世《十六弟生日》:“艾花开过天中节,桂树飞来月上弦。唤起西堂春草思,吟成小雅杖华篇。”

 

午日节

即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晋 周处《风土记》:“午日烹鹜,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唐 常建《鄂渚招王昌龄张偾》:“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宋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宋 赵长卿《眼儿媚》:“槐阴密处啭黄鹂,午日正长时。”宋 张耒《感春》:“午日步西园,繁花乱相照。”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宜忌》:“午日冰和土粉晒干,擦小儿热疿。”另,干支逢午的日子。宋 曾慥《燕北杂记·午日大喊》:“番兵每遇午日,如不逢兵,亦须排阵望西大喊七声,言午是番家大王之日。”又,中午。唐 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五月节

端午节的俗称。萧红《生死场》:“忙乱的叫卖童,手中花色的葫芦,随着空气而跳荡,他们为了‘五月节’而癫狂。”

 


浴兰令节

即端午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大戴礼》:“午日以兰汤沐浴。”屈原《楚辞》:“浴兰汤兮沐芳华”,故称端午节为“浴兰节”。宋 吴自牧《梦粱录·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宋 真德秀《皇后阁端午贴子词》:“记得当年梦月符,浴兰节后恰旬余。”宋 方蒙仲《和刘后村梅花百咏》:“薜荔帷兮药作房,芳华底用浴兰汤。”宋 赵长卿《醉蓬莱》:“见浴兰才罢……午日熏风,楚词高咏,度遏云声脆。”宋 张公庠《宫词》:“浴兰佳节共欢娱,亭午香飞鹊尾炉。”宋 欧阳修《渔家傲》:“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 陈著《次韵弟茝怀归》:“断港漫生归棹兴,流年空感浴兰时。”

 

粽子节

端午节的俗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宋 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试向濯龙门上望,不教车马胜南阳。”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宋 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寄经父》:“菖薄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宋 陈义《菩萨蛮》:“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江南靖士《端午》:“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tianjia9798
12551912

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1200多个词牌子,1900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tjwztjs

本刊审核:田家双

本刊制作:冰雁无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