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蒸馏工艺技术考察

 RK588 2017-05-30

 

姑且不论海昏侯墓与张家堡新莽墓出土的蒸馏器,即便实验证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蒸馏器具备蒸馏功能,依然不乏质疑或否定之态度。该藏品是由釜和甑组成的,套合高度为45厘米。两者皆有管状流,但方向相反。其中,铜釜的管状流斜向上,应属注水流;铜甑下部设有箅隔,箅隔上部设有中空的环形倾斜底面,斜向下的管状流则接于环形倾斜底面上部一侧,应是外接用的出液管。甑体高21.1—22.3(圈足状套头高2.7)、口外径28.8—32.2、口内径26.2—29.9、环形底面宽2.6—2.9、箅径17.7厘米。釜体高26.2(直口状套头高3)、口内径17.4、腹外径31.1—31.3、底径12.5—13.3厘米。由12×11筋条交叉铸成,网格状箅孔较小。从功能结构来看,铜甑的环形斜底与箅隔之间,容积非常有限,约1900毫升;相反,储水的铜釜则容积很大,以注水管下端为准,实测容积为10500毫升,甚至还可利用注水流不断加水。如果箅隔上部为蒸馏时的储料室,则一次仅能盛放0.8公斤酒醅。经反复实验,水沸腾20分钟仅蒸馏出20.4°—26.6°酒液50毫升,蒸馏时间延至30分则酒精含量降为14.7°—15.5°。如果酒精度再降,似乎就没有蒸馏的必要了。虽然不清楚酒精度含量是否受到实验用酒醅醇化程度的影响,也足以说明釜内一次性储水量能够把酒醅储料彻底蒸透,而且蒸馏出的酒液可能不及100毫升(以10分钟25毫升估算)。此外,还以低度酒为原料,进行了若干次蒸馏提纯实验。这或许就是所谓“液态蒸馏法”之源。不过,无论固态还是液态,该蒸馏器的效率甚为有限,铜釜的注水流也实属多余。很难设想,古人何以设计出毫无用处的复杂结构。换言之,虽然实验证明该器物可以完成蒸馏工序,但功能结构和使用效率仍令人难以理解。



 上海博物馆藏蒸馏器


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基本认知规律,了解当代酿酒工艺的分离技术,由今及古地认识同类工艺技术及其发展演变历程,无疑也是十分有效的。当代酿酒工艺中的分离技术,明显可以分为机械分离(沉淀、过滤、压榨)和热力学分离两大类,但后者的分离功能往往被提纯功能所掩盖。通过加热→汽化→冷凝的分离及提纯方式,就是通常所谓蒸馏技术,主要包括蒸发和冷却两个操作单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汉语中“蒸”字的涵义较为复杂,诸如蒸汽、蒸发就有别于蒸饭。由于日常炊事活动中蒸和熬、煮、焖有所区别,难免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蒸馏一词的理解。前述蒸馏实验实际是以炊事之蒸来理解蒸馏之涵义的,明显存在狭义化倾向。事实上,作为热力学分离技术,蒸馏不仅仅限于蒸饭之蒸,也包括熬或煮等不同方式,尽管它们在分离基础上的提纯效能不尽相同。

 

仅就我国白酒的分离方式而言,以箅隔把水与酒醅分隔的蒸馏方式非常普遍,但另外一种分离方式也存在于南北多地。为了更加清晰地揭示蒸馏技术的多样性,权且称之为“煮馏”技术,即熬煮蒸馏法。除了民族学调查,当代网络资讯也不断揭示出,从青海到云南一带的青藏高原以及海南省等地,煮馏技术迄今依然流行。而且,煮馏技术本身也因地域差异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煮馏用器各具特色,甚至承露方法也存在外接式和内接式之分。

 

在青海省,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代表的湟水河及其支流区域,传统青稞酒酿造工艺普遍采取外接承露的煮馏技术。这种工艺传统在纳顿庄园青稞酩馏酒大作坊得到了传承和展示。具体的煮馏方法就是,把发酵好的酒醅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盖上锅盖;锅盖上部连接一根管子,连接管自上而下穿过冷却缸(加注冰块或冷水);加热汽化的混合型气体再经冷凝,便完成了煮馏分离、提纯过程,蒸发和冷却单元明显具有桥联并列式的结构特点。这种传统的煮馏方式,在湟水流域依然流行于民间,甚至可见锅盖上连接两根管子、两个冷却缸的煮馏分离工艺技术。

 

青海青稞酒传统煮馏分离方式

左.  纳顿庄园青稞酩馏酒的煮馏状态 右. 湟水河民间青稞酒的煮馏状态


在云南香格里拉市(原中甸县)葛丹·松赞林寺西边的小街子村,藏族家酿的青稞酒,甚至还采用更加古朴的内接式煮馏分离方式。煮馏用具甚至以缸代替釜甑,直接架于灶台之上。青稞酒醅与水一起加入缸内,加水量似以不漫过酒醅为准。以桶为接酒器,直接置于煮馏缸内,只是不清楚有无固定措施(以防因沸腾而倾斜)。以圜底或小平底盆作为冷却器皿,置于缸口并加注凉水(同于蒸馏用“天锅”)。最后以抹布缠绕密封缸口,防止气体泄漏。明显不同于作坊酿酒的是,藏族家酿青稞酒还保留着现煮现饮的突出特点。在现煮现饮的煮馏过程中,冷却水和接酒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予以更换。


香格里拉藏家的内接式煮馏方法

左上. 酒醅与水共同加入煮馏缸内 左下. 接酒桶直接入缸置于酒醅之上 

右上. 冷却盆置于缸口后以布条密封    右下. 端起冷却盆舀取桶内蒸馏酒


在海南省,煮馏工艺普遍采用外接分离方式。尤其采用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煮馏分离用具,即亚腰形甑式蒸馏器,几乎每个黎族家中都有这种酿酒用具。甑形蒸馏器以亚腰为界,上部略小于下部,亚腰内部为中部高而周边低的穹隆形“箅隔”。环绕箅隔中央分布有3个椭圆形孔,孔缘保留有因切割而形成的凸棱,系自下而上切割制坯所致;使用时还可用酒糟或面泥加高孔缘凸起,以阻止掉落在底面中央的酒液回流锅内;箅隔边缘一侧有一下斜的管状流,使用时可套接加长。煮馏锅一般采用普通炊事用锅,只要能架起甑形蒸馏器并可密封即可。配合这种熬煮式蒸馏器的冷却器皿,一般不宜使用圜底或尖底器,而应以穹隆底面最为合适,也可代之以微具穹隆特征的盆类器皿,以使冷凝的酒液散聚于底面边缘,最终掉落于箅面周边较低处。很明显,这种蒸馏器虽类似于甑,但功能和使用方法却完全不同。煮馏时,酒醅并非置于甑形蒸馏器的穹隆形箅隔之上,而是与水直接置于锅内。至于甑形蒸馏器的箅隔,除了汽化后的气体可穿孔而上之外,另一重要功能就是汇聚冷却后滴落的酒露,并通过箅隔一侧下斜的出液管实现外接酒露的分离效能。


海南民间外接式煮馏器

左. 黎族外接式甑形煮馏器    右. 甑形煮馏器煮酒(琼海仙寨王礼教)

 

无疑,这种熬煮式蒸馏技术依然相当普遍地存在于现代酿酒工艺之中。然而,即便偶尔能够看到“煮馏”一词,也因一笔带过而难知其详 ,以致不是被忽略就是被笼统地称为蒸馏。蒸馏之说固然无误,但却无法揭示出这种蒸馏技术的突出特点,不易修正人们对蒸馏一词的狭义化误解。更为遗憾的是,这种误解也极易淡化或忽略“煮馏”技术在蒸馏工艺发展演变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由孙莉、范雯静摘编自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等《西部考古》(第13辑),“西安新莽墓所出蒸馏器的使用方法及意义——兼谈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用具”。内容略有删节、调整。


 978-7-03-052569-7


《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图书。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5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点,面向全国,内容涉及考古学、文物学、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规划、环境与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