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田沟遗址的家族墓群

 RK588 2017-05-30

引言



        重庆丰都县关田沟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墓葬,数量可观,时代更是从西汉中晚期至南朝延续四百年之久。这批墓地的考古材料,为从墓地形成过程、墓地结构、墓地性质等方面综合考察丰都地区汉至六朝时期的墓地形态提供了丰富材料。



关田沟村遗址群汉至六朝墓葬中出现了排列有序的墓组、墓列、墓区的独立分群的形态特征,这似乎不是偶然,“一个墓地时代相同或相近的墓葬之间出现的分级现象,体现了在当时的一个现实聚落范围内,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各亲其亲的现象”。李如森先生指出:“墓地一经自由买卖。社会地位和财富接近的人,自然就会购买地价近似的墓田为其茔地,于是一处处家族茔地诞生了。这样各处墓地内各墓的类型往往很接近,也就是不同墓地之间的贫富差异,比过去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由于墓地的自由买卖,即使有较近血亲关系的宗族,就不一定埋于同一墓地,而一大片面积的墓地,必然包括了若干家族的冢地。为此,整片墓地内墓位的排列就不像过去那样整齐,而是常常可分辨出若干个成群墓葬”。根据已有资料,丰都地区有姓氏的汉墓仅有槽房沟M9 一例,M9 出土了一件有“巴郡平都蔡寘骑马”题刻的陶马,墓主可能为蔡寘。再者,三峡地区的酸性土壤,使得人骨难以保存,给鉴定墓主性别,判断墓葬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尽管不能通过姓氏材料与人骨信息判断墓地性质,但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两汉、六朝时期中原地区、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家族墓的考古发现,从墓地布局结构和随葬器物入手,可以初步判断,丰都地区汉六朝墓地中已有家族墓的存在。

 

关于家族墓地,徐苹芳先生认为是指秦汉以来,随着封建制的巩固和发展,取代族葬制度,在一个大墓地中,出现了若干不同姓氏的、以家族为单位的茔域。它突破了三代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嫡庶、长幼、亲疏等宗法关系,整齐有序地划定茔域的族墓地格局。在西汉初期已形成,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成为决定墓地形态最重要的因素。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族墓有两个层面上的合葬方式:一种方式是在墓地层面上的合葬,即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的墓葬处于同一墓地(兆域)内而形成家族墓地的合葬形式,也就是所谓的“旧茔”或“先公兆域”;另一种方式是在墓葬层面上的合葬,即同一家族的成员葬于同一墓穴或地面地下紧密联系的不同墓穴之内而形成家族合葬墓,这两种方式并不互相冲突,家族墓地中有时包含有家族合葬墓。

 

蒋晓春和李大地在《三峡地区秦汉时期家族墓初探》一文中将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分为由后向前纵向排列和从右往左横向排列两种。前一种与中原地区长辈居前,晚辈并列或错列于后,各墓葬的头向以长辈的方向为准的排列规律相反。后一种则与当时盛行的以右为尊的习俗相符。丰都地区家族墓地由于墓组、墓列规模小,除马鞍山墓群,基本不见墓区,因此,排列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为各墓向方向一致,一字排列的形式。上文所述的一个墓组、墓列以及小型墓区都有可能为一个家族墓地。

 

家族墓的另一种埋葬形式为合葬墓,包括异穴合葬与同穴合葬两种形式。


异穴合葬墓有如2001FGYM19、M20,两墓排列方向一致,均为刀把形砖室墓,年代均为东汉中期,随葬品组合一致。M19出土有指环、项圈、发钗、手镯,墓主可能为女性。这两座墓推测为夫妻异穴合葬墓。由于关田沟村遗址群墓葬随葬品保存状况较差,典型的夫妻异穴合葬墓极少。距关田沟村遗址群不远的镇江墓群中,夫妻异穴合葬墓有较丰富的体现。如“品”字形分布的2001FRTDM8、M9、M12三座墓,其中M9、M12出土形制相似的陶器、铜器,M12墓主可能为男性,M8、M9墓主推测为女性。三座墓为夫妻异穴合葬墓,时间从西汉晚期到新莽至东汉初。丰都地区异穴合葬墓不见中原地区两墓并列且通过开凿耳室相互连通的“隔山葬”,如烧沟汉墓的M1009A 和M1009B;也不见两墓室通过甬道联通的形态,如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汉墓M1和M2。


同穴合葬墓有双人合葬墓与多人合葬墓。根据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横穴的砖室墓两种。双人合葬墓根据棺椁形制、随葬品种类及组合,多可推测为夫妻同穴合葬墓,如2001FGQM4,墓室内有一椁二棺,随葬器物有陶饰件、铜扣饰、铁刀、铁铲、铁釜等分属两个个体的器物。多人合葬墓有2001FGYM22,为竖穴土坑墓,墓室近方形,发现一椁三棺,由于缺乏明确的人骨信息,难以判断墓主身份。


三峡地区的合葬墓在李家坝东周墓中就已出现,到东汉至六朝十分流行。异穴合葬逐渐取代同穴合葬,六朝时期对东汉时期砖室墓的重新利用,也加剧了这一变化。

 


本文由孙莉摘编自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 编著《丰都关田沟》“第六章  综论”。内容略有删节、调整。


 978-7-03-045948-0


        本书是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关田沟村遗址群的发掘报告,包括秦家院子遗址、袁家岩遗址以及毛家包、团尚包、袁家堡、陈文英堡、黄岭堡、棺山堡、黄泥堡7 处墓群的材料。全书以遗迹单位为发表材料的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该遗址群历年来的发掘成果。本书为研究三峡地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汉至六朝时期墓葬发展序列、丧葬制度以及明代冶锌遗存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