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例如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等等。这些名称的产生时代不一样,涵义也不同。以下对这些名字略作说明。 端午习俗的最早记录见于战国时代的《夏小正》:“此日(指仲夏之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仲夏,就是农历五月。午日,是干支记日法的一个日期。仲夏午日,是指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字面意思是“初午”。由于它是从“仲夏午日”发展而来的,所以其完整的意思是五月第一个午日。 但是,按照数字记日法,没有“午日”,端午节都在五月初五。所以,端午节常常写作“五月五日”。 “端午”这个词汇的最早出处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根据金武祥辑本《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云:“端午造百索系臂。”又云:“端午采艾,悬于户上。”一连三处都是用“端午”。真是铁证如山,不容怀疑。不过,周处字面上用的是干支记日法的节日名称,但是其实际涵义却是数字记日法的五月五日,而不是五月午日了。 唐代以后,端午一词普遍流行。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以称为“端午”,后来逐渐专指五月初五。唐玄宗《端午》诗、杜甫《端午日赐衣》诗都是讲的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五”的字面意思是初五。魏晋以后,数字记日法成为主流趋势,端午节定在五月五日,“端五”的意思正是五月初五。“端五”之所以能够取代“端午”,主要原因在于计日方法改变了,其次在于“午”、“五”两个字发音相同,很容易取代。 端午节的另外一个名字是重午。重午的意思是午月午日。五月为什么叫“午月”?这里涉及古代天文历法学的知识。古代天文学家发现北斗星斗柄在初昏时刻所指的方向各月不同,每年循环一次。于是根据其所指方向来计算月份,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十二个月份,叫做十二辰。夏历(即农历)建寅,就是把北斗星勺柄指向寅辰的孟春之月作为正月,即以寅月(正月)为每年第一个月。那么,五月的时候,初昏时刻北斗星勺柄指向午辰,所以,五月就是午月。端午节是午月的午日,自然就是重午。 重五,即五月五日,因为月份和日期都是五,故名“重五”。 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其原因是此节的精确时刻是午月午日午时,太阳正在中天。按照八卦理论,午代表的是离卦,象征的是火。太阳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才登峰造极,所以此节的每一时间层次都是午,定在午月午日午时,表示这个时刻正是日在中天,阳气达到极点。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端阳的意思是太阳正处于极盛状态,意思与“天中”接近。 浴兰节的名称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这是因为古代有端午节用兰草水沐浴的风习,所以叫做“浴兰节”。 端午节还称为“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午节又有悬菖蒲于门首、或用菖蒲泡酒饮用的习俗。菖蒲是端午节最突出的代表。 女儿节的叫法最早见于明清时代的北京地区,后来也流传到其他地区,包括韩国、朝鲜。根据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北京城端午节的时候,从初一到初五,家家把小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头插鲜红的石榴花。因此,把端午叫做女儿节。而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说,当时还有端午节妇女回娘家的习俗,这也是端午称为“女儿节”的原因之一。清代康熙年间《大兴县志》的记载与《帝京景物略》相同。现代陕西也有“女娃节”或“女儿节”的称呼。 娃娃节是端午节的现代俗称之一。因为端午节的辟邪保健习俗主要是保佑儿童,五色线、五毒服、涂雄黄都是用在儿童身上,所以有“娃娃节”的称呼。 端午在五月,是此月最大节日,因此,端午节也叫做五月节。
|
|